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依据"陆地统领海洋"这一国际习惯法基本原则,岩礁虽小,但作为国家领土组成部分与大量的海洋基本法律制度紧密相连。但为了保证《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普遍适用和争取尽可能多的缔约国参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岩礁的规定不得不以模糊方式确立,岩礁国际法概念缺失、经济和社会标准模糊、与习惯国际法冲突等问题将直接引发缔约国变礁为岛的热潮,侵害公海及国际海底区域的范围,加大争议海域划界难度,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框架下对岛礁条款进行相应的修正或作出权威的解释可以有效减少该条款适用混乱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海洋自由是一项古老的国际法原则,最初由自然法学家格劳秀斯提出来,该思想对海洋法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美国是陆海复合型大国,其发展离不开整个国家对海洋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而最初美国海洋思想及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维护海洋自由,其内涵是丰富变化的。本文要结合相关历史实践尝试梳理美国海洋自由思想的演进过程,从而加深对美国相关海洋政策及海军行动的理解与认知。  相似文献   

3.
自然与理性的对决——以17世纪英格兰君权神授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万里 《理论界》2011,(7):87-88
17世纪关于权威起源的理论普遍认为,政府的基础是每个人心中铭刻的自然法可以发现的。在宗教改革之前,自然主义作为被认可的政治上的标准相对而言并未受到质疑。宗教改革后成为攻击的对象,在霍布斯或洛克的理性自然法的批判下,自然主义被替代。君权神授理论在17世纪英格兰的发展轨迹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路径。  相似文献   

4.
赵旭 《学术探索》2012,(1):39-42
20世纪80年代以来,软法在国际法的部门法领域中发展日胜,人权国际保护就是其软法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中世纪末叶的西班牙学派基于人文主义、宗教、道德、自然法等"软法因素"对西班牙征服美洲殖民地的法律问题进行阐述,并推动了国际法的近代化转型。通过论证西班牙学派理论中的软法因素,分析西班牙学派有关人权国际保护的理论观点,评注当前人权国际保护内容和对未来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李猛 《中国社会科学》2012,(10):87-106,206,207
帕森斯提出"霍布斯的秩序问题"是现代社会理论发展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理论应该如何理解由个体组成的现代"社会"的社会性。通过考察格劳秀斯和霍布斯的自然法学说,可以发现社会理论关注的"社会"概念是从自然法哲学的自然社会性概念基础上产生的,并在自我保存与社会性的张力关系中形成了个体与社会的二元概念结构,这一社会性概念的演进是理解从17世纪的政治哲学到20世纪现代社会科学思想变化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6.
自然法理论一直是西方正统法律思想的源泉,且时至今日仍对国际法的完善与发展有重要影响。随着人类科技和认识的深入,以及政治格局的演变,对自然法的认识和理解也会有新的视角。本文旨在围绕自然法思想的"权利"概念及"正义"观,论证当代国际法在保护人权和调整国家关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坚持普适性的标准和主权平等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霍布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人误以为仅是专制制度的维护者和提倡者,其实他的自然法理论包涵着丰富的自由主义观念和平等权利意识.他的自然法理论强调人类在自然状态下都有自然权利和自由,人们在自然律的支配下生活.自然权利是每一个人按照自己所愿意的方式运用自己的力量保全自己的天性,也就是保全自己生命的自由.因此,这种自由就是用他自己的判断和理性认为最合适的手段去做任何事情的自由.霍布斯的自然法理论是典型的理性主义自然法理论,他不是以上帝的命令来解释神学自然法,同时也不同于自然主义的自然法,其自然法的中心点是自我保存的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8.
2016年7月12日,南海仲裁案仲裁庭作出裁决,将中国在"断续线"内的主张定性为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历史性权利,认为该权利违反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仲裁庭的裁决存在诸多瑕疵:仲裁庭混淆了历史性权利与海洋自由的关系,将海洋自由与公海自由等同,对中国海洋立法作片面理解;夸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海洋法中的地位,没有全面解读《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甚至对该公约的一些理解是错误的;仲裁庭故意夸大"缅因湾案"的作用,削弱对中国有利的案例的适用。仲裁庭没有认真履行职责,其作出的裁决不具有约束力。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2010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政府多次发表言论,认为中国等南海周边诸国对南海U形线内海域的权利主张,违反了国际海洋法上的航行自由,威胁了美国利益。事实上,中国虽然主张基于历史上对南海U形线内水域的利用和管理而对该水域主张权利,但这种主张和实践并未将该水域视为中国的内水或领海,而是根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国际习惯法对该水域进行管辖。中国对线内水域的管辖完全符合国际法,并不影响海洋法上航行自由。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法的发展,主要是在海洋空间方面,特别是海洋法,发展得尤其快。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所拟就待签订的《海洋法公约草案》(即非正式协商案文。以下简称“公约草案”),共分十七部分,三百二十条、八个附件,其规定的详尽,范围的广泛,远非其它国际文件所能比拟。这次海洋法会议,历时已达八载,自1973年12月开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上主要大国的崛起有其内在原因与共性要素,但几乎所有的大国均为海洋大国.总结主要大国崛起的经验,立足中国的现实需要,有助于更清晰地梳理中国共产党海洋战略的演进过程.中国共产党的海洋战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海洋防御战略、海洋开放战略、海洋强国战略.中国共产党的海洋战略所体现的核心理念,很好地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义利观与中国传统的"和"文化价值观,包括"求同存异"理念、"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理念、"和谐世界"理念以及"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助力了国际海洋法的理念创新.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海洋战略在国际海洋法制度形式、海上安全制度、海洋公域开发制度、海洋环境保护制度以及和平解决海洋争端制度等方面,促进了国际海洋法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中朝关系在宗藩体制与国际公法双重秩序下演进。清政府开始在中朝宗藩关系中策略性地引入国际法:既以条约不可违犯的国际法规范遏制日本对朝鲜的野心,又利用某些自然天成的自然法学说来强化宗藩秩序的天然理性。尽管宗藩观念与国际公法在属国、主权等问题上存在分歧,清政府却对国际法有意误读与取舍,实现宗藩关系的自适性调整,主要体现于:运用国际法的均势理论建构朝鲜半岛国际均势;通过通商条约和贸易章程塑造朝鲜二元国际身份;按属国体制建立朝鲜近代驻外使臣制度。总体而言,宗藩体制引入国际法,以维护中国宗主国身份和朝鲜附属国地位为依归;宗藩关系对国际法的利用具有极强的功利性,屡屡在国际法的支援下实现因应调适。宗藩体制与国际法的繁杂关系,展现了晚清中国面对西方国际关系冲击的本土立场和向近代外交转型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3.
刘艳 《南方论刊》2022,(2):62-64,67
以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我国海洋法治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与重要任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溯海洋法治缺失的思想根源,从国际法建设和依法治国方略角度探寻我国海洋法治的历史与现实,并从文化的视角寻找海洋法治的重构历程.我们还对我国东南沿海5个省份的6所涉海大学近1500名学生海洋法治观现状进行实证调查和分析研究,对在探索大学生海洋法...  相似文献   

14.
海洋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国际法体系中发展起来的,现在它已有形成为单一法规的趋势。根据《海洋法公约草案》(1981年8月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第十期后期会议制订)的规定,它是有关领海(包括内水)、毗连区、专属经济区、渔区、大陆架、国际航行海峡,群岛国、公海等海域的主权和管辖权,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海上航行和飞行等问题之规章制度的总称。国际法中这一单独法规的形成,有它一个发展的过程。本文打算就其发展过程作一全面的历史回顾。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后期,国际法领域出现了大量体现人本主义的规范,国际法正在从“国本主义”走向“人本主义”。这些人本主义的理念在劳特派特时期就曾得到了普遍发展,其新自然法思想及对于人权国际保护的关注为现代国际法提供了一种新的架构模式,这实际上就已经开启了国际法人本化的萌芽。  相似文献   

16.
王志远  白云娟 《理论界》2005,(11):89-90
本文通过比较实证法与自然法在国际法效力根据上的解释差异,得出如下结论自然法应当具有在国际法效力解释上的优先性.  相似文献   

17.
霍布斯是近代国家政治哲学理论的奠基人.“自然状态”是霍布斯政治理论的基础.霍布斯的国家政治哲学在人性、自然法的基础上,论证“自然状态”下,国家的政治存在和国家间关系的处理原则.霍布斯国家政治哲学中的“自然状态”理论使得霍布斯主张自然理性法则应当被视为国家政治的基础.霍布斯的自然法观点和国际“自然状态”观对国际法和国际秩序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小岛屿国家气候变化与国际法委员会”向联合国海洋法法庭发起气候咨询案,意图利用法庭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二部分海洋环境保护和保全义务的解释,要求缔约国承担责任以保护和保全受气候变化损害影响的海洋环境。海洋法法庭气候咨询案之所以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是因其将气候变化议题纳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二部分项下,未来可能利用该公约第十五部分的强制争端解决程序裁决争议,弥补《巴黎协定》的治理机制不足。但是,海洋法法庭的咨询管辖权、气候咨询案的咨询主体、授予法庭管辖权的“协议”都存在重大争议。同时,我们需要警惕其可能产生的“溢出效应”,即海洋法法庭对咨询管辖权的滥用和南海周边国家可能借助气候咨询案挑起新一轮“南海争端”。  相似文献   

19.
我国海洋资源法律体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资源法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法律部门,对其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系统的研究都亟待开展。本文对我国海洋资源法律建设相对滞后、海洋资源法律缺乏综合调整手段以及海洋资源行政管理体制上存在交叉和空白等问题进行了初步剖析并提出改善意见,进而探讨了海洋资源法如何在海洋法和环境资源法之间的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十八世纪苏格兰经济政治社会转型之际,弗兰西斯·哈奇逊进一步发展了苏格兰自然法理学传统,把道德哲学和自然法学说加以结合,并从这一传统出发,对普芬道夫自然法框架下的经济思想进行了极大的修订,凸显了商业社会形成过程中个人自然自由的重要性。其关于分工、需求、价值等经济问题的思考对亚当·斯密以及古典经济学的建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所蕴含的道德伦理思想对于当代经济学的发展也依然有着进步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