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现代文学>杂志小说在叙述结构、叙述视角和叙述语式等层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通过引入"隐含作者",让"隐含作者"与全知叙述者对话,使叙述者变成"不可靠"叙述者;让全知叙述视角与其它叙述视角进行平等对话,完成了复调小说的创造.内视角的灵活运用超越了叙述视角的限制,将有限引向了无限.第三人称外视角小说一方面实现了逼近生活原生态的艺术理想,另一方面也制造了大量悬念,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2.
陈福郎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6)
现代文学短暂的三十多年历史,研究者摩肩接踵。许怀中教授近著《美的心灵历程》(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出版),以大量作家作品为基础,着眼现代小说人物的心理内涵,概括了现代小说发展的演变过程,探索了现代小说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进而揭示其发展规律,使用的审视角度和思维方法,给人以新的艺术启迪。鲁迅的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现代小说的基石。此后,各种创作方法、文艺流派的小说纷至沓来,异彩纷呈,在构建现代小说史殿堂中,文学史家们各展才思。许怀中教授则从心理学切入,从现代小说人物的心灵轨迹观照现代小说史,拓宽了现代文学研究的思维空间。《美的心灵历程》以全新的审视点,突破旧有的框架,从人物的心理内涵入手,进行全方位的描绘,对现代小说人物进行社会心理学的分类,勾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现代”现实主义的特点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文学主潮是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我们说,鲁迅、巴金、老舍、曹禹的创作是现实主义的,茅盾、丁玲、叶紫、萧军、夏衍、张天翼、赵树理、周立波的创作是现实主义的,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的创新也是现实主义的;二十年代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是现实主义的,四十年代七月派作家的创作同样是现实主义的,就理论而言,如果说茅盾二十年代文学“为人生”的主张是现实主义的一种,那么,稍后的“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的倡导和周扬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张扬同样是现实主义理论在中…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文学渊源问题素为现代文学研究中聚讼纷纭的学术焦点。近年在海外史学“中国中心观”的刺激与启迪下,“传统文学的创造性转化”一说渐获普遍认同,“中国视角”亦成为广受期待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现代文学发生之内因/外因关系的重新辨析以及对现代文学“现代”性质的重新梳理,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同时,还尝试阐释了现代文学内传统影响与西方影响之间的结构性关联。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乡土文学,是现代文学大潮中的一股股活泼泉流,一道道山野清溪。它坦诚地抒写着乡土与乡民的命运,真切地描绘着社会的风貌与时代的精神,虽然它有时仿佛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文学潜流,然而在时代风涛的推波助澜之下,却也曾卷起过千堆雪浪,飞溅 相似文献
6.
问:杨义先生你好,读了你的大作《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杨义学术讲演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3年) ,很受启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你是什么时候提出“重绘中国文学地图”这一构想的?中国的文学研究已有很长时间,你为什么还要提出这一构想?杨义(以下称杨)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这一构想或理念的提出,大致有三个方面的依据:一是我多年来从事文学研究,不断进行探索、思考的结果。我从事文学研究2 0多年,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到中国古代文学,从叙事学到诗学,又到图志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要把这么大的学术系统整合起来,就需要一个整体的… 相似文献
7.
“理解曾国藩”———评池子华新著《曾国藩传》汪远忠曾国藩,作为晚清政坛上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近年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焦点之一,有关论著不胜枚举,有关他的传记也已出版多部。然近读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池子华先生新著《曾国藩传》,仍觉该著颇多创见,很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8.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领域,是一片刚被开垦的处女地:莽莽荒原,迷失西东,泥泞遍地,荆棘丛丛,人们望而却步,唯有勇敢的开拓者奋斗其中,为后人摸索道路,撷取智慧的火种.《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以下简称《论稿》),就是蒋孔阳先生辛勤开垦的成果.全书除《前言》《后记》外,共收论文十一篇,初稿基本上完成于文化大革命末期,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美学著作,它通过对于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的具体解剖,重点探索了古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审美关系.全书文笔生动流畅,所论实实在在,一气到底地使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娓娓地介绍了博大精深的理论知识.作者立足民族传统,面向 相似文献
9.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终于成为国人的共识。最近 2 0年 ,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各个领域的法制建设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就教育立法而言 ,从 1 986年起 ,我国相继制订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及大量的教育行政法规 ,初步建立了我国的教育法制体系 ,依法治教有了坚实的保障。然而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中国加入WTO ,我国教育的发展在获得更多机遇的同时 ,也面… 相似文献
10.
宁稼雨所“撰”的《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意图超越包括《中国文言文小说书目》在内的许多小说书目和词典,但他著录一些己见著录、仍然存在并很容易见到的小说动辄云“未见著录”、“已佚”和“未见”,在小说的分类、类型问题上,也表现得轻率和随意。更让人怀疑他的“学术品位”的是,他的《提要》不但没有“尽可能标明出处来源”,而是大肆“掠美”,其中抄自李剑国的《唐前志怪小说史》和《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二书的内容最多。 相似文献
11.
陈秀敏同志历经多年来孜孜矻矻的努力,苦心人,天不负,辛勤汗水浇灌的学术成果《日本的小说之神——志贺直哉文学世界论》,俨如明媚春光里一株生命清新形象纯真的嫩芽,终于破土面世了。这是一部专论日本近代文学巨匠志贺直哉的学术专著,根据我目前掌握的信息,此著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部颇有分量、自成体系专门研究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出版对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具有突出的贡献,但这个结论往往比较空泛,还没有深入到具体层面。我们从三篇《小说选集.导言》入手,探索其中的文学观念,发现它们表现出四个方面的共性:一是为新文学小说设定了相同的起点;二是以西方文学为参照分析和评价新文学小说;三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否定或漠视的态度;四是尊重作家的个性。这些鲜明的共性深刻揭示了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促成了学术界对现代文学的认识和关注。 相似文献
13.
丘立才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2)
台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周锦,对中国现代文学喜爱和执著的热情毅力,确实令人钦佩。他在继完成了《中国新文学史》、《朱自清作品评述》、《朱自清研究》、《〈围城〉研究》、《论〈呼兰河传〉》等论著后,又完成了一部工程浩大的三卷本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书名大辞典》,继而又完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乡土语汇大辞典》,还计划编著《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术语大辞典》、《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笔名大辞典》。《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书名大辞典》于1986年9月由台湾智燕出版社印行,而由美国旧金山加州州立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葛浩文作序并协助出版。《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书名大辞典》收集了自1919年至1949年全国的、1950年至1985年台湾的文学作品共7895册。其 相似文献
14.
时间和空间纵横相交构成万事万物的存现坐标,换言之,世界上存现的任何事物既是时间性的,又是空间性的。离开了时间和空间,事物就无以存现,世界就无以存现。小说时空可谓是大世界。作家弛骋想象,“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创造的小说世界,是一个广大阔远的心理时空。古今中外、... 相似文献
15.
何一民先生的《中国城市史》日前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是"中国专门史文库"第一辑中的研究成果。作为一部以"专门史"为定位的学术著作,何一民先生的《中国城市史》通过贯穿中国历史的整体视野,对从史前到近代伴随着整个中国历史兴衰的城市史进行细致考察,引申出对今人城市建设发展等问题的思考,为我们当下更好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小说是如何从古代步入现代的?在中国现代小说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新小说与旧小说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在中国现代小说的历史中,“雅与俗”到底怎样地影响着它的发展与变化?这一系列十分新颖、又颇具深度与难度的问题,就是徐德明教授的新著《中国现代小说雅俗流变与整合》所提出、并试图努力解决的重要问题。该著以其雅俗互动关系中的研究、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结构方式、多层面的理论构成等,提出了诸多独到新颖的见解,对于文学史的观念与理论,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设与完善,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著拓展了中国… 相似文献
17.
根植于现代都市文化的海派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其文学史地位一直饱受争议。然而,海派作家以其大量的充满商业才情的文学作品,迎合了读者的审美趣味,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都市消费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了“五四”以后新文学中的一个独特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初,我国曾掀起一股辩证逻辑研究热潮.然而好景不长.自80年代末至今,辩证逻辑的研究一直处于低谷.“辩证逻辑的出路何在?”贺善侃的新著《辩证逻辑与现代思维》试图在探索和开拓一条更具有时代性、现实性的辩证逻辑研究的新途径方面作出努力.《辩证逻辑与现代思维》一书,并不是按照一般辩证逻辑论著那样仅仅去阐述辩证逻辑的一般原理,而是面向现代科学思维与哲学思维,尤其是面向我国现代化建设,从中探讨辩证逻辑与现代思维的内在联系.作者系统论述了现代自然科学中的辩证 相似文献
19.
最近 ,由卜召林教授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新文学批评研究》(下称《研究》问世了。这部三十余万字的论著 ,以“五四”以来的文学批评为历史框架 ,以宏阔的结构和多维的审视视角 ,多层次、多角度的论述中国现代新文学批评。在对极富典型性的新文学批评家进行个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