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互文视域下的文化意象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建敏 《河南社会科学》2011,19(6):203-204,219
一、文化意象的互文性文化意象并不是孤立的语言符号,它在本质上具有互文性。根据互文性理论,任何一个文本的构成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这就意味着,文化意象同样是由文化意象的语言符号及其文化所指之间依存联结构成的,是语言符号和文化意义化合而成的结果。文化意象的互文本质揭示了文  相似文献   

2.
以近年来较流行的文本理论互文性理论为指导,从文本互文和文化互文的视角对美国黑人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进行了解读。在文学研究中,互文性不仅指文本和其他文学文本之间产生的互相影响和互相借鉴,还包括文学文本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历史环境等的关联,因此,互文性不仅仅对文学传统有包容性,对文学研究视野的拓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可能。通过这独特视角下的解读,笔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莫里森作品中的人物的特性,作者语言的力量,及她的作品在当代美国文坛和世界文学界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马赛 《理论界》2007,(9):145-146
本文从解构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互文性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指出翻译是文本之间意义的转换,译者在互文转换的过程中被赋予了三重身份:读者-阐释者-作者,详细论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从不同层次把握自己的身份来实现文本互换。  相似文献   

4.
周恩来总理将梁祝的故事译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介绍给西方受众堪称外宣工作的经典范例。正确运用这种文本间的相似性即互文性,对翻译尤其是外宣翻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根据两种文化间不同程度的互文性,译者可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提高互文性,便于读者理解外宣材料。  相似文献   

5.
翟乃海 《齐鲁学刊》2012,(2):157-160
互文性与哈罗德·布鲁姆提出的影响误读同为现当代文学批评中的常用术语,虽然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同受解构主义影响,强调文本来源的多元性与意义的不确定性。但是影响误读理论强调文本中心理的、想象的和修辞的因素、作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传承与维护的是人文主义传统,而互文性则侧重于文本的语言层面,作者主体性的消解,体现的是文学批评中的科学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6.
吴昊  吕复娟 《理论界》2012,(10):116-118
在文学与图像的互文研究中,语境是不可或缺的微观研究视域和方法。因为"互文性"本身所具有的"语境"内涵,以及互文性理论发展的需要,"互文语境"在学理上是合法的,且在文学和图像的微观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绝对功能、解释功能、滤补功能和生成功能等。  相似文献   

7.
民间文学不完全属于文学的范畴,其文本形式不能被纳入文学文本的结构体系中.民间文学的文本研究需寻求独立的方法,应坚持文本的非固定性和开放性原则,在不同的生存语境中分析文本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应注意文本存在的具体语境与文本间性,坚持互文性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比较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互文性理论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指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任何作品都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的承袭和对以往作品的模仿.本文对简-奥斯丁小说<诺桑觉寺>进行体裁上的互文性解读,重点讨论了小说与哥特式小说、灰姑娘的童话故事以及说教型小说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9.
闵云童 《兰州学刊》2007,(9):182-184
文章从"互文性"的概念分析入手,指出互文性理论的批评实践往往在三个层面上进行,即文本的层面、主体的层面和文化的层面.而在这三个层面的分析中,文本、主体和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对话又是其核心要素,并在三个层次上同时进行.在这个意义上,互文性理论中的"互文性"就具有了多向度性,从而也使互文性理论在批评实践中具有了更大的拓展性.  相似文献   

10.
当代西方互文性理论倡导的双重语境下的“非线形阅读”,对文学接受意义重大。资料表明,钱锺书不仅具有足以与西方互文性理论相互对话的思想,而且其文学批评也体现出“非线形阅读”所具有的语境的广博性与多重性;此外,钱锺书还注意到过于强调双重语境所带来的阅读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对于2015年3月2日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大家都很任性"的翻译问题,需要从语境、互文性与翻译关系的角度进行讨论,深入分析"任性"一语在网络媒体环境中的互文指涉意义,考察"任性"与"capri?cious"在目的语文化中的语义匹配与文化效应.研究发现:在政协新闻发布会的具体语境下,"任性"因具有正面、积极意义,可寻求更多比"capricious"更符合语境的翻译.  相似文献   

12.
尹吉明 《江淮论坛》2013,(4):177-181,192
互文性理论是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新概念。总体说来,理论家们一致认为在互文性理论下,任何文本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任何文本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互文本。因此,读者对某一文本的解读就不再限于单一文本,而是可以借助其他文本或资料作为参考,利用自己的知识背景建立起一张互文之网来进行创造性的解读。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在其长篇代表作《赎罪》中大量运用了互文性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释了主人公从"犯罪"到"赎罪"的复杂微妙的心理历程,蕴含了作者对人性、对伦理道德的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也极大丰富了这部现实主义批判小说的审美价值与思想蕴含。  相似文献   

13.
李永毅 《兰州学刊》2007,(5):157-161,165
互文理论是解构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德里达将文本的概念从有形领域拓展到了无形领域,解构主义的互文理论也不仅仅停留于语言和文本,而是延伸到广阔的文化领域,涉及到文字与思维、文学与批评、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全球化等诸多重大问题.文章拟从文字、文本和文化三个层面分析和梳理解构主义关于互文性的主要观点,力图勾勒出一个整体框架.  相似文献   

14.
共构互文性理论为跨媒体传播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也为融媒时代中原武术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理论依据。共构互文性模式下中原武术文化对外传播应以武术文化信息为传播内容,将文化的选择接受作为考量和调节器,挖掘武术文化信息的共构互文性内涵。一方面,通过语际互文将武术文化信息用多种语言符号表达出来,另一方面,通过媒际互文确定武术文化信息所采用的多种媒介。中原武术文化的对外传播可以通过直接语码转化式传播、再语境化传播和跨媒介集成式传播的具体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在翻译过程中,文化意象符号的处理一直是学者关注的问题。在尤金·奈达对翻译过程描述的启发下,以哈提姆的互文性翻译理论为基础,文化意象符号的翻译可分为两个步骤,即解构(识别,解释)和重构。在重构过程中,首先保留其符号地位,其次保留其意向性,再次保留其表面意义,最后保留其语言形式;以上都无法保留时,借助艾克西拉关于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创造性地把补偿法(删除+效果相似的自创)用于文化意象符号的重构。  相似文献   

16.
“互文性”(Intertexuality),也有人翻译成“文本间性”“文本互涉关系”等。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批评概念,“互文性”诞生于1960年代,“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①。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文本都与来自本文化的或者他文化的其他文本进行着对话,“一切时空中异时异处的文本相互之间都有联系”②。《夏天的禁忌》与《挪威的森林》这两个“具体的文本”之间即存在着明显的“互文关系”.其“互文性”具体体现在成长、性爱和死亡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互文性在文学中的意义网络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珊 《中州学刊》2008,(3):221-223
在文学文本中,相似的事件、场景、人物、意象、经验和感觉重复出现,构成了文本创作和阅读体验的基础.任何事实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于巨大的事件网络和链条中;任何意义也都不能孤立存在,必须依赖共生的语境和意义.只能用意义解释意义,而文本也只有通过参照文本才能获得意义.在互文中,既不存在意义的中心,也不存在一个超然的观察点.互文性理论可以避免从单一视角或纬度去孤立地对待文本,任何试图分析或解释文本的人,都必须参与文本的互动.  相似文献   

18.
曹文慧 《东岳论丛》2013,(1):172-175
后现代思潮中兴起的互文性理论与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互文性理论流变之一的狭义互文性启示着文学文本向影视文本的媒介转换中,既可以深入到相异艺术本体的内部进行诸如主题学、叙事学、符号学、修辞学与阐释学等方面的比较研究,也可以延伸到外部诸如社会批评、意识形态批评与文化研究等领域中。互文性理论中对"读者"这一维度的凸显,表明了在影视改编中不仅需要充分重视受众在改编中的地位,而且在改编中还要充分调动并发挥受众对原著、改编片与自身各类记忆间的互文解读,使影视受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被改编的影视作品中来,从而创造性地进行解读活动。  相似文献   

19.
汤水辉 《理论界》2013,(9):60-62
本文从互文视角对翻译中原文文本《红楼梦》中的"情僧"和目标文本霍译《红楼梦》(The Story of the Stone)中的"Brother Amor"进行解读、对比,透视译者霍克斯对《红楼梦》精深的佛道文化的翻译处理,提出其值得商榷之处,以期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学经典的翻译更好地促进中西文化的相互理解、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20.
克里斯蒂娃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汉字的兴趣,源于她受到"革命中国"的感召产生的对"文化中国"的好奇。她对汉字的思考,并非出于"研其所是"的学术态度,而是一种"经由中国"的文化态度。后结构主义语境下具有先锋意味的"互文性"理论中的汉字因素主要表现在:克里斯蒂娃对汉字的自主性与构字的自由组合特征的思考,与"互文性"理论的推演相呼应;她用"现象文本"和"生成文本"的相互关系映射了索莱尔斯小说《数》文本实践中对汉字书写和数字的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