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汉字而论字体,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指文字的形体;二指书写的字体;三指书法家的字体。这三种意义互有关联但各有分别。就文字的形体讲,只須分为正草二体。就书写的字体讲,一般又分为正草隶篆四体,或真行草隶篆五体。就书法家的字体讲,那是指各家书法的风格,可以分得很多,最流行的如颜体、柳体、欧体、赵体之类便是。由于有分别,所以要说明我们所讲的是文字的形体;由于有关联,所以我们又可以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不过,所谓“书法”,是指实用性的书写说的,并不完全指艺术性的法书,所以文字的形体可以和书写的字体有关系;而和书法家的字体就不生干涉。因此,所谓演变,也即是由篆而隶,由隶而楷这些字体演变的过程,而不是指书法家法书的渊源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研究书法史,离不开对汉字书写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纵观书法史,书法文字的书写形式由大篆,而小篆,而隶,而苹,而楷,而行……一种新字体的出现不是一时一人之功,史书上记载的每一次字体变革实际上都是一次重大的文字整理,特殊人物对文字的整理加速了新字体的成熟与应用.从几次重大文字整理发现,文字书写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复趋向简易,由形象趋向抽象.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建立规范汉字的书法字形标准,旨在推进书法字体涵盖全部法定规范汉字,全面传承书法字体功能,以满足社会学习书艺,观赏应用书法产品和传播中华文化等需要。不当之处,恳望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4.
一字体与书体之混淆研究字体的演变,至汉以后比较困难。其主要原因是汉以后以工书为美艺,书家辈出,因此对于有些独创性的书体也就不免与字体相混淆,引起了字体演变上的歧就。在以前,金石文的书写者并不想以是擅名,即如李斯这样以工书著称,也只是完成了以前的篆引之体。在这种情况下,书体与字体是统一的,不会发生矛盾,引起混淆。但是,到汉代,则杜度、崔瑗、崔实以章草著称,张芝以今草著称,蔡邕以八分飞白著称,刘德升以行书著称,而王次仲又有始创八分与始作棤法之说。魏晋以后,此风更盛,于是书家一家之法,可以称为书体,也往往混称为字体。固然,字体演变可受书家书法的影响,但是,书家书体实际上和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等属同样性质。尽  相似文献   

5.
庞亚卓 《南方论刊》2007,(6):110-111
书法(三笔字)是师范生必备的基本功之一,如何激发他们学习书法的兴趣,更好地掌握书写技能,在书法教学中显得相当重要。本文主要从提高书法重要性的认识、欣赏古今书法作品、讲述名家学书故事、活跃课堂气氛、重视课堂演示、利用多媒体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等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文字的产生意味着书法的出现,文字书写活动,即是书法活动,而文字书写教育,亦即是书法教育.殷商甲骨干支表"六甲"习辞,是最早见到的中国古代文字书写教育史料,是中国书法教育最早的范本和教育内容,标志着中国书法教育的开端.这一书法教育内容,从殷商、西周,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至唐初,由于童蒙识字和书写教材的变化,以六甲为内容的中国古代最早的书法教育范本,逐渐被<千字文>等新兴的字书所取代.  相似文献   

7.
文字书写转为审美对象,在于两种观物立场的转换:摒弃功利或认知的立场,不将其视为实用技能或认知符号,而以无功利的心态看待文字书写本身.此时,文字书写便摆脱了现象身份,仿佛物自身般,进入审美视域.此种无功利心态是普遍的,在古希腊罗马传统中也看得到,但并未发展出书法.在汉文明独有道之周遍性思想的观照下,才使书写从平凡小技成为中国独有的艺术——书法.  相似文献   

8.
敦煌书法源远流长,书写者来自僧侣、清信士等多个阶层.许多卓有成就的书画家受其启发.数量庞大的敦煌写本因其时代连续、书体丰富而具有极大的书法价值.对于中国书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研究而言,具有考古意义的敦煌出土书法作品无疑是无比丰富的宝藏.本文阐述了现阶段敦煌书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以及敦煌文献对书法史研究的意义,并以敦煌南朝写本书法为例初步构建了敦煌书法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9.
苏轼的书法艺术观中,其核心是尚“意”,高扬主体精神,在对唐人书法反叛的同时,建立起了自己的书法审美艺术体系。通过对苏轼书法艺术观的分析,可以发现他要求摆脱束缚、自由挥洒的主体精神,追求真实自然的文学艺术观念。他还提倡“技道两进”的书学观,对书写工具也非常重视,具有辩证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民国元老于右任创立的"标准草书",现已成为一个书法流派。由于其整个符号体系难识难记,无法成为于氏所希望的整个汉字的手写体。汉字书写的现代化改革道路,应遵循汉字发展"形体简化"的基本规律,摆脱传统书法的羁绊,提倡采用与正楷字形体基本一致,满足社会各界书写快捷、易于辨认要求的连笔字。  相似文献   

11.
一书法一词,始于书艺大盛的唐代。其实,这门学问早就有了。《周礼》把“书”列为六艺之一,所指不仅是识字,也包括了书写,与礼、乐、射、御、数并列,说明它已是一种必修的技艺。今日出土的殷代甲骨文字中,就发现不少用干支文字作练习的练字骨。就其最本原的意义而言,可以说书法是与文字同时产生的,有了文字也就会有书法,要求按照文字的形体结构和书写工具的特性来写字。正确、清楚、整洁、美观,这些书法的实用要求,对于世界上各种文字来说,是共同的。而在整洁美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就使书法发展成为一门艺术。我国的汉字书法,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一门独特的艺术,与文学、绘画并驾齐驱。每个时代都产生了一批著名的书法艺术大师,他们一般都具有高度的文化和艺术修养,  相似文献   

12.
山东三座北朝壁画墓年代相隔不远,但在绘画风格和造型特点上却有很大差异,它们先后体现了画史所记载的密、疏二体的风格特点,其中两座典型墓例的绘画风格可与画史中对工丽细密的谢赫画风与疏朗写意的张僧繇画风的描写相印合。由此可知,山东地区北朝壁画墓的绘画风格的演变不仅体现出了当时北朝人物造型由“秀骨清像”向以张僧繇为代表的“得其肉”的丰壮形象的转变,而且也是我们把握南朝绘画潮流演变的现实例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文献情报校勘学的视角介绍分析了新约圣经古抄本的形式、字体书写及异文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吕文明 《东岳论丛》2022,(11):120-127
从宋代开始,历代文献开始不断对云峰刻石进行著录,如赵明诚《金石录》、阮元《山左金石志》、包世臣《历下笔谭》、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等,但这些文献都未对其书写者进行详细考证。我们尝试跳出单纯的文献著录,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刻石本体,还原刊刻活动历史现场,对郑道昭、郑述祖的学术贡献进行重估。经过研究发现,云峰刻石刊刻活动的始作俑者是郑羲故吏程天赐,郑道昭则是从被动到主动、从无意到有意,整体策划、组织了刊刻活动,其直接书写的不过是其中几块有郑道昭名字而且字数较少的刻石。云峰刻石中的北齐作品,主要是郑道昭之子郑述祖出任光州刺史后组织刊刻的,作品使用隶书字体,提升了题刻的品味和层次,形成了云峰刻石的北齐风格。郑道昭和郑述祖虽然不是书法名家,但这些作品的经典风格却让他们的名字与云峰刻石一起载入了史册。  相似文献   

15.
严复对“自繇”思想的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方自由思想自传入中国,其命运多舛是众所周知的。从历史的纵轴线来看,有人以为,严复对“自繇”思想的独特理解,便预设了其命运。我们认为,这种代际相承的影响,并非“自繇”思想命运的致命因素。实质上,每一代思想家对“自繇”思想解读的中西文化传统参照系与现实处境,才是导致他们传播“自繇”思想成功与否的根本性要素。严复对“自繇”思想的解读,自然不能游离中西文化传统与现实处境的限制。明乎此,我们才会理解“自繇”思想为何在中国社会难以安身立命,而不轻易地对中国自由主义的布道者们进行情绪化批判。  相似文献   

16.
书法发展史上继隶书之后有道存的八分书.它的形成、特征、发展过程以及八分书对中国汉字字体楷书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八分书是继承隶书开启楷书的独立书体.  相似文献   

17.
“魏讽谋反案”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安二十四年(219)九月,魏王曹操西拒刘备,屯兵长安,魏太子曹丕留镇邺城。这时,邺城发生了以相国西曹椽魏讽为首的谋反事件,旋即被曹丕镇压。“魏讽谋反案”暴露了建安末年曹操政权内部政治斗争的新动向,值得深人剖析。《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九月”条记载了魏讽谋反事件的始末,移录如下:初,沛国魏讽有惑众才,倾动邺都。魏相国钟繇辟以为西曹椽。荣阳任览与讽友善,同郡郑袤,泰之子也,每谓览曰:“讽奸雄,终必为乱。”九月,讽潜结徒党,与长乐卫尉陈锦谋袭邺。未及期,伟惧而告之。太子丕诛讽,连坐死者数千人。钟繇…  相似文献   

18.
《理论界》2016,(2)
汉魏晋时期乃书法艺术的自我觉醒时期,文字书写作为审美的对象,在时人心中的位置日益凸显,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书法理论著作,现可见的古代书论亦多由此发端。汉魏晋书论中的"势",大可分为法势、体势、动势三种含义,从这三种含义的来源可见书法中的"势"理论对于先秦军事、政治"势"理论多有借鉴,但书法中的"势"理论作为艺术理论,相较于军事政治领域,更强调对于自然的关注。由汉魏晋书论中"势"的三大含义出发,可分析"势"的价值和意义。书法作品中势依托于"形"表现出来,可以分为笔画、结体、章法三部分。汉魏晋书论里,笔画中法势和动势体现较多,结体与体势关系密切,章法上法势的体现较多。  相似文献   

19.
一、孔子时尚无已定型之《周易》现存的《周易》之编定,即其定型,大约在秦汉间。当孔子时代,即春秋晚期,尚无如后世流传的《易经》。即稍后的战国之世,也无如后世流传的《易》经。这个论断是由下列诸史实得来的。第一,是由爻辞的定型考之。今本《易经》中之爻辞,在《左传》及《国语》中谓之繇辞。繇,卜兆之占辞也——闵二年左传杜注——《经典释文》引服虔注曰:繇,抽也。抽出吉凶也。《国语》韦昭注曰:繇曳吉凶所由生也。据此来说,这个训释是服、杜两家《左傳注》所同的,也就是汉魏以后  相似文献   

20.
中国书法,即汉字书刻艺术。中国书法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民族文化土壤润育的一株奇葩,它以极至的审美价值傲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 中国书法艺术,虽在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才首次被冠以“书法”。但是它做为一门汉文字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形成的艺术,可从商代的甲骨文字算起,至今近四千年历史。它既是群体智慧的结晶,又是历代书法家不断继承、创造、发展的民族文化艺术硕果。 叹为观目的中国书法美,美在—— 1.独特的书写形式 世界上的书写工具都是硬笔,而中国书法却使用软笔——毛笔(金石铸刻是先以毛笔书之)。毛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