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科学指导、党的自我革命的百年历史演变、发展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现实要求的三重逻辑而生成。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形成的系列党建话语为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话语体系建构奠定了基础,形成了以"四个自我""两个伟大革命""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为基本内涵意蕴的党的自我革命话语体系。新时代构建党的自我革命话语体系需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我革命重要论述为指导、建立健全自我革命话语体系的体制机制、推动自我革命话语体系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的一体化发展、加强自我革命话语体系的传播与交流等方面的路径遵循。  相似文献   

2.
从社会史视角考量,五四时期"社会改造"思潮集中表现为"主义"崛起、"社团"兴起、"阶级"奋起和"革命"涌起并呈现激进化的演进态势,与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创建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主义"的崛起为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创建准备思想条件,"社团"的兴起为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创建提供组织支撑,"阶级"的奋起为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创建激发民众意识,"革命"的涌起为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创建营造政治氛围等.换言之,五四时期"社会改造"思潮的演进与激进化态势及其话语体系的诸多层面.为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创建提供了重要条件和准备.  相似文献   

3.
王克霞 《兰州学刊》2012,(4):107-110,115
土地改革无疑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开展的一场最广泛、最深刻、最成功的社会动员。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自己的政治信仰、准则、认知价值和情感等灌输给了广大妇女,同时沂蒙妇女也以独特的方式参与并完成土改,通过集体活动获取另类体验,实现了其社会价值。对于农村妇女来说,土改不仅是经济和政治意义上的"翻身",更是心灵上的一次呐喊——翻心。土改中,沂蒙妇女走出了家庭和原有的生活圈,参与到了社会革命的宏大历史运动中,在集体主义的精神世界里实践着自身的解放。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对民主的基本内涵与实践路径的认知是存在差异的,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民主话语体系。从整体意义上讲,迄今为止,中国共产党建构了两种不同的民主话语体系:一是"革命"民主话语,从理念一价值逻辑来看,它主要着眼于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把握民主要义;从实践逻辑来看,它基于"革命一政权"思维框架来探索民主的现实路径。二是"建设"民主话语,从理念一价值逻辑来看,它主要着眼于公民权利、个体自由解放诠释民主内涵;从实践逻辑来看,它基于"发展一治理"思维框架来推动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主话语呈现出从"革命"到"建设"的历史性变迁。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特殊性在于必须维系住多民族共同体,而要维系住多民族共同体只能从人出发,只有将多民族共同体的成员在最大程度上凝聚成为一个整体,才能够将多民族共同体完整地带入现代国家之中.中国共产党首先借助革命阶级联盟,在最大程度上将多民族共同体的成员纳入革命阵营,然后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中心将革命阶级联盟的成员转化为群众,最终借助群众路线实现党和群众的紧密结合,于是作为一个整体政治力量的人民就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人民形成的根本支撑,党在将中国最广大群众凝聚成为人民的同时牢固地确立了自身的领导地位,在中国现代国家以人民为根基得以创建时,中国共产党就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领导核心,因此人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基础.持续不断地将中国最广大群众凝聚成为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由群众选举、同群众协商、受群众监督、对群众负责、为群众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塑造人民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在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的舞台上,中国资产阶级为寻找中国革命的道路,领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进行了艰苦的努力,作了可贵的探索。然而,历史却无情地宣判: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历史把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推上了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领导和发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取得了胜利。对此,有人认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搞早了,应该让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我们认为,决定中国革命领导权及中国革命发展方向的,不是个人的主观愿望,而应是当时的客观条件及各阶级的本质特点。本文试图从分析各革命阶级及其政党的特点入手,论述中国工人阶级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权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政治社会学视角出发,以华北"土改"运动为中心,探讨了中国新民主义革命进程中阶级划分的政治功能.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乡村社会关系进行了实质性重构,即以阶级关系统摄各种社会关系,将其纳入国家权力的意识形态框架;二是通过对乡村社会成员的重新命名和归类,确立了一种新型的政治等级秩序;三是治理和被治理技术的发明,既借助阶级隔离术和阶级融合术实现了乡村社会的治理目标,又通过阶级身份和阶级意识的建构促使农民自觉融入了党和国家的治理轨道.  相似文献   

8.
孙珠峰 《南方论刊》2022,(12):50-51+57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兴起的时代背景是自身迫切需要凭借话语塑造自我正当性。中共在毛泽东领导下摆脱了照搬照抄共产国际的教条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并从俄式革命话语向本土化的转变,并抓住了“白话文”兴起的契机,成功塑造了印刻着鲜明个人特点的更容易被广大民众所接受的中国革命话语。毛泽东所创造的革命话语的突出特点:群众喜闻乐见,人民立场,深厚的历史底蕴,“抽象化”与“再具象化”等。这种强大的革命话语不仅提高了共产党的合法性和软实力,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为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和资产阶级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但均以失败告终,历史的重任最终落在了拥有科学指导思想并代表最先进阶级利益的中国共产党身上。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共产党提出加给中国人民最大痛苦的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至此中国革命有了明确的斗争对象。明确革命对象之后,中国共产党制定了革命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为了改变以往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革命斗争成效甚少的问题,中国共产党采取了群众路线的革命方法,充分地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遇到挫折时,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坚守初心、坚定理想信念,不怕牺牲、接续奋斗,最终建立了新中国并在国富民强的道路上奋勇前行。革命目标清晰、革命方法正确并且拥有初心既定、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完成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的三大基本前提。顽强拼搏、奋力前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独立解放并最终实现国强民富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0.
一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五四"时期的文化革命和文学革命是这个运动的深刻反映,它自然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这因素赋于当时的文化革命和文学革命一种完全崭新的性质.毛泽东同志曾这样地指出过"五四"以前和以后文化革命和文学革命的这种不同的性质:"在五四以前,中国文化战线上的斗争,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和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  相似文献   

11.
袁迎春 《天府新论》2015,(6):99-106
改革开放之前,国家借用阶级话语进行政治动员、政治斗争、经济建设等活动。改革开放之后,阶级话语在国家话语中的表达发生了变化:阶层话语兴起,阶级话语被淡化;经济话语成为主流,斗争话语被边缘化;改革话语成为核心,革命话语影响减弱。但阶级话语并未在国家话语中完全消失,一旦国内外政治形势发生变化,阶级话语将可能再次回归并对现实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政治品格,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对党的自我革命提出了更高要求。总的来看,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走好新的赶考之路要求中国共产党推进自我革命,推进伟大社会革命要求中国共产党坚持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始终饱含自我革命精神,人民是底气之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践提供了发展动力,其他无产阶级政党的经验教训提供了外部动力。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围绕自我革命不断进行话语创新,形成了以初心和使命为内核的价值话语,以先进性与纯洁性为旨归的目标话语,以批评与自我批评为形式的方法话语,以区别于其他政党为标志的特征话语。面向未来,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继续发扬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对巩固领导力,提升组织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国民”与“阶级”是近代中国竞争性建构的两种政治身份话语,从历史事件与话语建构相关联的视角进行分析,旨在发现两种身份话语的更替机制及其背后的历史机运。甲午战败后,晚清知识精英迅速引入国民身份话语,统合传统四民秩序解体的中国社会,以助益推翻帝制并打破传统君民等级关系。然而,随着民国建立之后共和的流产,国民身份话语失灵,转而建构阶级身份话语。阶级关系最初由清末革命派用以讨论民生问题,在共和实践失败后为无政府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所借用。国民身份话语失灵带来了失望与不满的情绪,重新强化革命派早期提倡的社会革命,孵化出以“阶级”为名的政治身份话语,并在共产国际背景下进入中国革命话语。“国民”转向“阶级”的政治身份话语,始终裹挟于反抗压迫与追求富强的革命浪潮,为此后社会动员与革命的实践及制度分途奠定话语基础。  相似文献   

14.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仅是由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这一阶级性质决定的,更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在领导革命还是建设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80年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的总结。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中,除了建党初期没有规范入党誓词,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的不同时期,随着党的历史任务、奋斗目标和建设情况等条件的变化,入党誓词呈现出不同的政治忠诚话语,虽然内容并未统一,但集中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党对党员的具体要求,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征。党的十二大将入党誓词写入了党章,入党誓词从此规范化、制度化,并沿用至今,构成了党员对党忠诚的完整话语体系。从"永不叛党""对党有信心""坚决执行党的决议",到"对党忠诚老实""对党忠诚",不同阶段誓词中的核心话语反映了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组织建设的具体要求,也体现了革命战争年代与和平建设时期党对党员要求的区别,这是誓词中政治忠诚话语的高度概括,对党员具有身份塑造、行动指令、行为约束和思想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苏区的节庆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是苏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区节庆,是在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主导下,革命的、大众的、具有鲜明阶级性和国际性的节日庆典文化。苏区节庆在传输革命理论、动员组织群众、显示群体力量、改造社会习俗、充实群众生活,建立以阶级关系为基础的情感模式,树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运动中的领导权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向导》周报为主要阵地,对《辛丑条约》、"二十一条"、"五卅"惨案等国耻事件进行了系统报道、广泛宣传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中国革命勾勒出一个敌人与朋友的谱系。在国民革命兴起和展开的过程中,中共"国耻"论述呈现出民族话语与阶级话语既相互交融、又此消彼长的特征。通过纪念国耻、剖析国耻到洗雪国耻的逻辑链条,中共成功地将阶级斗争融入民族解放的叙述框架,为世界范围内的民族主义思潮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从党的历史来看,作为一个胸怀初心与使命、经历了百年锤炼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开始围绕"为什么开展斗争""开展什么斗争""如何开展斗争"以及"为谁开展斗争"等问题展开思考和探索.从中国共产党斗争话语的历史演进和建构逻辑对党的斗争话语进行研究,以期帮助全面和深入地把握新时代"伟大斗争"的理论内涵与现实意义,从而避免对新时代"伟大斗争"的认识落入历史惯性思维的窠臼.  相似文献   

19.
构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4个要素成熟于1922年,即中国无产阶级完成了由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转变,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是在1922年,同时中国共产党确定并运用统一战线策略与国民党合作,因而部分地实现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始于1922年;中国共产党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是在1922年;中国革命正式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是在1922年。这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成熟于1922年。  相似文献   

20.
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的一个创造.旧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重重压迫,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政治,促使不同阶级、阶层的先进分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各民主党派逐步建立和发展,成为团结各阶层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政治力量.在同国内外敌人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