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如何理解阶级对立社会中的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是当前关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讨论中的一个焦点。正确理解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对完整、准确地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发展与繁荣历史科学极为重要。(一) 自原始公社解体以来,人类社会是在阶级对抗中前进的,社会生产也是在阶级对抗中发展起来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指出,除原始公社外,以往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这些阶级的斗争决定着社会的发展”,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但是,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动力的同时,总是提醒人们注意: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  相似文献   

2.
阶级观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与马克思的阶级观,在阶级界定的基点上,有"多元"与"一元"的差异;在社会动力承担者的指向上,有中间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差异。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阶级观差异成因,是资本全球化的不同阶段和西方资本主义不同的社会现实导致的社会阶级内在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瓦解以来,人类所经历过的社会都是有阶级的社会,人类杜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是科学地认识阶级杜会客观规律的钥匙,是无产阶级胜利地进行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武器。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类的社会生活被认为是没有客观规律可循的,人类盲目地受着历史必然性的支配。只有在马克思、恩恪斯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之后,人类历史才成为科学,人类中的先进阶级才开始自觉地依据客观规律,为历史开辟前进的道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关于社会主义的一切设想和寻求,都不过是空想。只有在马克思、恩格斯创造了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后,社会主义才成为现实的前景。科学的社会主义不同于空想的社会主义,一个主要之点就在于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视为原初的经典信息,那么之后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则是把原初信息内化自身,有意识有目的地发展具有本土化特点的理论形态。在经典话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世界上不同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和本国历史文化传统与现实实践密切结合起来,推动马克思主义跨文化的全球传播与创造,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论本土化命题的自觉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5.
作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主要创始人,马克思在批判理性主义国家观、自由主义国家观以及各种冒牌社会主义国家观的过程中,提出了马克思国家观的三个重要命题:社会决定国家、人类解放高于政治解放、无产阶级专政=“阶级专政”+“阶级民主”.马克思在国家观上所提出的这一系列重要命题,对于我们当前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郑福来 《理论界》2004,(3):41-42
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命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就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又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原则,认为这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式的基本原则。但是人的发展是受社会历史实践制约的,而物质生产是人类实践最基本的形态,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生产方式。人类的生活资料需要靠物质生产实践创造,人类进行物质生产、再生产的生产资料也需要由物质生产实践创造出来。马克思说:“物质生活…  相似文献   

7.
论利益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哲学教科书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生产力发展是否也有内在动力?唯物史观理论如果不能对生产力发展这一"动力的动力"做出回答,就没有彻底回答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实质上是人类利益关系的运动规律.实现自身利益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动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的共同实质是社会利益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变革的根源是社会各阶层、集团或阶级对社会利益格局调整的要求.离开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离开了利益分析的方法,就无法说明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曾经把工人阶级自身的发展划分为“自在的阶级”和“自为的阶级”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表明了工人阶级在政治上和组织上成熟程度的质的差异。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产生和工人阶级政党的出现。但是,能不能说自从世界上有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之后,各国的工人阶级都已经成了“自为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来自马克思主义,因此考察马克思信仰的形成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的信仰之路跨越了四个阶段,分别是宗教信仰阶段、哲学信仰阶段、历史信仰阶段和科学信仰阶段,经历六种形态,分别是:宗教信仰阶段的浪漫理想主义形态;哲学信仰阶段前期的理性理想主义形态;哲学信仰阶段后期的理性现实主义形态;历史信仰阶段前期的感性现实主义或哲学历史主义形态;历史信仰阶段后期的实践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科学"形态;科学信仰阶段的社会历史观的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科学"形态。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研究,除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外,还需要研究马克思的信仰所具有的独特性,正是马克思的信仰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所有知、情、意等碎片融合为一体。  相似文献   

10.
从反对历史哲学的宏大叙事出发,赫勒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将人类解放视为一个客观历史过程的做法排斥了人类主体的能动性,是一种历史命定论.通过阐发一种民主的自由理论,重新解释马克思的阶级概念,她力图"恢复"马克思人类解放论的主体向度,为当前激进政治提供理论依据.赫勒的激进民主理论带有明显的后马克思主义特征,是一种不切实际的乌托邦幻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