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北宋崇宁五年的泰山碧霞元君封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山玉女起源于唐代民间的祭玉女泉之俗,后来宋真宗更换玉女石像,宋哲宗时建玉女祠,使玉女神逐渐从玉女泉崇拜中分化出来,而成为泰山碧霞云雾奇观的化身。北宋崇宁五年,徽宗封泰山玉女为碧霞元君,就体现着泰山玉女与碧霞宝光的结合,也反映出北宋朝廷对女性之神的封号制度。  相似文献   

2.
日本著名学者日比野丈夫在他的《亚细亚历史事典》中,曾对我国泰山及其历史有过这样的论述:泰山是耸立于中国山东省中部泰安市以北泰山山脉的主峰。其海拔高度为1532米。古时称作岱宗或太岳,是中原东部地区的第一名山。秦汉以来,作为五岳之一的东岳,许多朝代的政府曾在此举行过常例性的祭祀活动。特别是依照道家的释说,凡承受天命,君临天下者,应该在泰山之顶进行“封”礼祭天和在山麓的梁父之处进行“禅”礼祭地,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与宋真宗等皇帝先后操办了隆重盛大的封禅仪式而名高声望。东汉以后,人们开始信笃泰山之神…  相似文献   

3.
杨亿等人所作《汉武》唱和诗是针对真宗朝"西祀"、"东封"和"祥瑞"频降的现实政治有感而发,绝非单纯意义的"以学问为诗"。传统认识中对杨亿及其"西昆派"的认识有颇多值得商榷之处,有必要加以厘清。以真宗封禅泰山的真实动机、真宗皇帝与杨亿的微妙关系,以及真宗朝士人文人对杨亿的界定和他们对待"西祀"、"东封"的态度,将帮助我们重新认识杨亿等人寄寓在《西昆酬唱集》中《汉武》唱和组诗的真实情感。  相似文献   

4.
《论语》的文本形式构成无疑是影响读者对孔子思想作整体性理解的重要因素之一。《论语》文本篇幅之所以如此之少,原因与儒学内部的分化及儒学意识形态化有关;以《论语》为书名是孔子后学对"圣人之言"的价值推崇;"问答"作为《论语》文本的体裁选择是为了通过语境重构来保持文本的开放性,让读者主动参与到对孔子思想的创造性理解;缺乏情景语境的"子曰"式叙事反映了孔子后学对孔子思想进行系统性建构的努力;有子和曾子继承和发挥了孔子"赞述"阐释学传统并从四个方面来构建起《论语》的文本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5.
宋末著名爱国诗人谢翱(1249-1295),《宋史》无考,有关他的籍贯问题,宋、元、明、清的文献资料记载,说法各异.如宋末方凤《谢君皋羽行状》云"福之长溪人";邓牧《谢皋父传》云"延平人";元代任士林《谢处士传》云"闽人";元末明初张丁《登西台恸哭记注》云:"《登西台恸哭记》者,粤谢翱之所作也."谢翱在自撰的《金华洞人物古迹记》中也署款云:"粤人谢翱记."明代邓椿《宋隐士谢皋羽先生墓碑记》云"闽宁人".清代邵武司训张宏栈《传谢皋羽遗事》又重持"长溪人"之说.近人郑贞文在《闽贤事略》、刘禺生在《世载堂杂隐》中又各开"霞浦人"和"广东人"之嚆矢.解放后出版的宋诗选、文学史以及介绍谢翱生平的文章,沿用郑说将谢翱的籍贯写成长溪(福建霞浦县).为了弄清谢翱的原籍.笔者提出自己的看法.一、从淳祐五年析长溪建置福安县看出  相似文献   

6.
<正> 关于登州的设置,目前刊行辞书,皆以武周如意元年(692)置州为论。其实这并非指登州的最早设置。据新旧唐书及地方史志记载,登州最早设置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州治所为文登(今文登县城)。隋末农民战争,波及到胶东地区时,有黄县人淳于难、淳于朗兄弟二人聚众于文登,响应起义,武德四年,淳于难归附于李唐,唐政权遂于文登置登州,拜难为登州刺史,封难为晋国公,登州之名始此。《东岳论丛》1984年第六期的《隋末山东农民起义述略》一文中说:武德四年唐以淳于难为登州刺史,治所在今蓬莱县是不对的。登州之名,由文登县之名而来;文登县之名,由文登山之名而来。文登山,本地人称为文山,位于县城东一里处。据传,秦始皇东巡,至此山,召集文人登山论颂始皇功德,山遂以名之文山,意即“文人所登之山”。古代,山巅有建筑,名为“召文台”,早已堙  相似文献   

7.
<正> 古代祀典,最隆大者,莫过于天地之祭;而在天地之祭的诸种祀仪中,最典型、最庄重者又莫过封禅。本文拟对封禅的缘起、演变及封禅仪式作一简要介绍。 一、封禅的缘起及其演变 何谓封禅?《史记·封禅书》正义云:“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班固  相似文献   

8.
读过《愚公移山》的人都知道,水北叫做阳,水南叫做阴。所以“汉阴”,就是指汉水南岸。读过姚鼐《登泰山记》的人又知道,山南叫做阳,山北叫做阴。所以“泰山之阳”“泰山之阴”,就是指泰山的南北两面。引申开去,水北、山南都叫做阳,水南、山北都叫做阴。如阳木,是指长在山南的树木;阴木,是指长在山北的树木。(见《周礼·山虞》。)陕西省有个山阳县,地处商山以南;又有个华阴县,地处华山以北。另外,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淮阴,位于淮河之南。……  相似文献   

9.
《楚辞述注》是明末出现的较为重要的《楚辞》学著作,惜乎学界对该书及其作者来钦之等缺乏足够的重视与了解。考察来钦之其人、家世及其与陈洪绶之交游,有助于研究来氏及《楚辞述注》相关的背景问题。陈洪绶之所以将版画作为《楚辞述注》梓刻插图并为之作序,系缘于其与来氏家族交谊及姻亲两层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泰山是一座神山,泰山又是一座非同一般的神山。远古传说时代,我们的先民把它视为沟通天人的阶梯——昆仑,“登之而不死”、“登之为灵”、“登之乃神”,因为它是天帝所居。虽然随着地理环境的变迁与时光的流转,“昆仑之墟”被我们的先民移往遥远的西方,但泰山沟通天人的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11.
厉鹗《宋诗纪事》卷四十八 ,从《南岳倡酬集》中录下《路出上背仰见上封寺遂登绝顶联句》和《自上封登祝融峰绝顶联句》两诗 ,系之朱熹名下。其实 ,这两首诗并非朱熹、张、林用中三人的联句。前一首诗是张所作 ,在张《南轩集》卷二中 ,题目上无联句二字。从该诗所云“竹舆不留行 ,及此秋容霁” ,“昔游冰雪中 ,未尽登临意”来看 ,此诗显然写在朱、张、林乾道三年 (公元 116 7年 )十一月共游衡岳之后的一个秋天。后一首诗是朱熹所作 ,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中 ,题为《自上封登祝融峰绝顶次敬夫韵》。在资料的可靠性上 ,《晦庵先…  相似文献   

12.
正秦代国祚甚短,但秦始皇的巡狩封禅行为是史书大书特书的内容。巡狩,谓天子视察诸侯疆土的行为。《孟子·梁惠王下》云"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巡狩,又作"巡守"。封禅,谓天子到泰山祭祀天地的行为。《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言,至泰山上祭天之行为就是"封",到泰山下小山祭地之行为就是"禅"。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的巡狩封禅前所未有,其宗教意义尚有余义可发,笔者特不揣浅陋而为文。  相似文献   

13.
黄金鹏 《理论界》2008,(6):155-156
本文试就新出土于河北的《僧慧光法师墓志铭》为文本,在对其注释、题跋的基础上,指明其文化背景及其艺术特征,在与其他碑刻的比较中,凸显出此铭的文化特征及其在北碑书法中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徐正英先生认为今本《诗经》仅存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中《敬之》一章恰恰为孔子后来曾经删诗提供了新的实证。然而从诗教传统及诗集的流播状态,略可判断《诗经》并非是孔子所删定,而从王官对《诗经》文本的结集及修订的情况来看,作为诗歌选集的《诗经》之诗亦并非为孔子所选录。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仅《敬之》一章入选《诗经》,此与诗歌选集的书写载体的形制关系密切,也与西周前期沿袭了殷代颂铭类文本短小的体制相关联,即出于统一颂诗风格的需要而仅录组诗中的一章。《诗经》之诗的选编是代表官学正统的行为,体现着王官务实、简易而不尚繁文缛节的学风。王官在编定《诗经》之时,改造《周公之琴舞·敬之》的归趣,使之彰显编者之意,从此意义而言其已是一篇"新诗"。《诗经》文本与《乐》文本并非等同关系,未全部入选的《周公之琴舞》组诗入选《乐》文本或被乐官所保藏。  相似文献   

15.
谢灵运、谢朓是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后人称之日“二谢”或“大小谢”。与小谢同时的诗评家钟嵘曾将大谢列入上品.而把小谢列入中品,引起了人们对“二谢”评价的探讨,一般以为“二谢”有同有异,他们俱妙于出景,体裁鸿硕,词气冲澹,尤其是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与“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相映成趣,皆混然天成,天球不琢者,所不同的是大谢语俳而气古,崇尚巧似,形象鲜明,如“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相似文献   

16.
近年一些出版物关于金代诗人元好问的介绍中,存在不少错讹,有属因袭前人之误,有属编著者的粗心。这里仅就所见,作一些订正。一、元好问登第年代。《金史·文艺志》与郝经《遗山先生墓铭》都称:登“兴定五年”(1221)进士第。这在元好问  相似文献   

17.
随着魏晋具有审美意义的旅游之风大开,中国山水景物的审美观念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并随着历史的推移,以其理论形态,散见在浩如烟海的著作之中,略加整理如次:一、山水审美观照,强调审美主体(人)在旅游中的自由展开,与山水溶为一体崇山伟岳,在旅游中既供人攀登,又引人观赏。尽管《礼记·曲礼上》赫然规劝着所谓“孝子不登高”,却无法阻止古人登高的念头。《诗经》中状述登高之作,有《卷耳》、《陡岵》和《草虫》等篇。由此窥见高山峻岭,对古人的吸引力之大了。《楚辞》中登山远眺者,更是俯拾皆是。比如,“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九歌·湘君》)、“登石峦以远望兮,路眇眇之默默”(《九章·悲回风》)、“采山秀兮于山间,石磊兮葛蔓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为“夫道未始有封”及“故昔者尧问于舜”二节,乃《庄子》书外篇之羼入于《齐物论》者。对“夫道未始有封”一节,曾有庄学家认为其应属外篇,但论之不详、不深;而对于“故昔者尧问于舜”一节,则未有庄学家疑其非《齐物论》文也。本文从语体风格的辩析上,从对文本的细致解读,以及上下文在意旨及语调的衔接这样三个方面,论证了上述论点。  相似文献   

19.
谢朓高祖辨     
中国文学史研究者在考察南齐著名诗人谢朓的生平、家世时,往往提及其高祖。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一九五六年版)、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一九五七年版、一九八二年版)、孟瑶《中国文学史》(台湾版)均称“谢朓高祖拔”。然而,查《廿四史传目引得》、《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无谢拔;《世说人名谱·陈国阳夏谢氏谱》亦无谢拔;甚至《晋书人名索引》、《二十五史人名索引》,《中国人名大辞典》也不见谢拔此人。今据《世说人名谱·陈郡阳夏谢氏谱》云:谢据子允,允子述,述子纬,纬子朓,则谢朓高祖实名谢据。沈约《宋书》卷五十二谓谢景仁“祖据,太傅安第二弟。”亦其证。然沈约以谢据为谢安之弟(伍叔傥《谢朓年谱》和今人《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等均取此说)则误。《世说新语·文学》云:“林道人诣谢公,东阳时总角,新病起,体未堪,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  相似文献   

20.
《五卷书》是一部古老的印度寓言故事集,亘古至今从未失去活力。伊本·穆格法的阿拉伯语译本《卡里来与笛木乃》是《五卷书》传播史上一个极重要的文本。10世纪初此书有了波斯语译本,16世纪初,诗人瓦伊兹·卡希甫创造性地重编了新的波斯语译本,并命名为《老人星之光》,它是《五卷书》传播史上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文本,此后该书又被译为印度及中亚的多种语言。本文探究了从《五卷书》到《老人星之光》及其后续文本与图像的流传,初步还原了这一流传过程,分析了在这一过程中,文本与图像所表现出的异同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