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伟  赵娜 《兰州学刊》2014,(12):71-76
在反战电影中,对于人性的展示与思考,体现了电影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人性,作为人类道德存在的基本标志,彰显了生命存在的普遍意义和基本需要。文章以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创作的电影《雁南飞》和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全金属外壳》为例,从四个角度,对反战电影中塑造的人性进行阐释,把人性作为一种特定的对象,呈现于我们最平凡的情感中。在对反战电影的分析中,文章试图挖掘出沉潜于影片中的人性的生命意义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2.
战争 ,尤其是反战 ,一直是美国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主题。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但无论哪一种都会带给参战者与人民身心的极度伤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要和平 ,不要战争 ,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相似文献   

3.
杨玉英  武霞 《天府新论》2004,(Z2):247-248
战争,尤其是反战,一直是美国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主题.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但无论哪一种都会带给参战者与人民身心的极度伤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要和平,不要战争,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相似文献   

4.
中国二战题材电影有三种面相:"英雄传奇类抗战电影"、"回归历史的抗战电影"、"反思类二战电影".传奇类过强而反思类不足是中国二战题材电影的特点.欧美国家的二战电影取得了反法西斯的丰硕成果,而我国导演反思"二战"的视角还不到位.只有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法西斯本质,并从根本上揭示其形成法西斯观念的内在原因,才能触及"二战"的本质从而达到反思战争的目的.抗战-反法西斯-反战,是认识这场战争的三个有序过程,既切合人们对"二战"历史的认识规律,又符合一般观众思想运行的内在逻辑.对于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来说,"反法西斯"环节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5.
“春节攻势”是美国越战政策的转折点,美国不败而败,北越不胜反胜,战场形势与战争胜负大相径庭.约翰逊政府战争政策的失败有多方原因,包括“有限战争理论”缺乏完整体系,充满矛盾与冲突;政府制度环境恶劣,各种因素制约了政府的战争决策,如议会与政府争斗、政府内部倾轧、政府与军方缺乏互信;新闻媒体失控、反战运动迭起,也加剧了政府决策混乱.但约翰逊政府的战争政策为此后的美国外交与战争政策的调整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易林》本为占筮之作,但在诗歌不甚发达之西汉却极具诗歌色彩和文学价值。《易林》中有众多林辞涉及到战争,淋漓尽致地流露出焦延寿的反战思想。这种反战思想源于焦延寿对西汉中前期战争灾难的深切体悟和对先秦诸子反战传统的赓续发扬,同时,也离不开其对时代思潮的吸纳和传承。《易林》反战思想在渴望和平的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其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卢英宏 《云梦学刊》2010,31(2):104-110
李白的诗是盛唐诗歌创作的一座高峰。他的诗作中有一类诗是反对战争的。李白走的是浪漫主义之路,他的反战诗是主观的想象的,写的是心史。面对战争惨状,人们的心里是愁云惨淡,李白也是愁云惨淡。所以,他的反战诗以别一种姿态出现。那就是写战争环境下各色人等的心苦;以心苦的展示,来抒发对战争的否定和反对。  相似文献   

8.
卢英宏 《云梦学刊》2013,(5):99-105
唐代是一个反战的自觉年代。唐代边塞诗人写作边塞诗,也自觉地创作不少边塞反战诗。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等从反战的角度进入审美世界,直面惨烈的鲜血,直面惨烈的死伤,直面军人的边愁,直面军人的苦累,以艺术的手段控诉战争的罪恶,对军队内的腐败给予揭露,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给予批判。边塞诗人创造出的边塞反战诗有品格、有品位、有品质.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9.
冯内古特在小说中描写了两种战争:二战、美国内战和越南战争这种敌我双方武装暴力的军事行动以及和平时期的革命和暴动。人类的好战本性和杀戮行为贯穿于作家的多个小说文本中,使相互指涉和联系的战争和反战主题构成了冯内古特多部小说的一种文本间性。  相似文献   

10.
战争与中国是武田泰淳文学世界中不可回避的时代命题.侵华战争期间,既是僧人,又是士兵;既向往中国文化,又充当侵略者的青年武田,书写怎样的中国观和战争观.发掘武田从军思考的要义,结合其青春经历和战争中创作的诗歌、随笔、报告文学的隐喻,厘清其文学上反战思想的生成.从武田泰淳反战思想、反战姿态和现实价值的意义上,重申日本军国主义战争罪责,驳斥歪曲侵华战争历史、居心叵测日本文人的伎俩,为日本执政当局一意孤行,潜心打造“新安保法案”的谬误敲响警钟即为本文之题旨.  相似文献   

11.
卢英宏 《云梦学刊》2008,29(3):100-103
从血管里流出的是血.鲁迅先生的诗歌就是心血浇铸的艺术之花.他的诗歌有一个重要的品牌:反战诗.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兵燹涂炭之祸给予揭露,对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大灾大难给予控诉.鲁迅的反战诗体现出的高品位、高格调及其独到的深刻思想,是中国现代文学吏上的一座里程碑,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陶赋雯 《学术月刊》2024,(2):175-186
“声音景观”和“听觉经验”在当代历史研究中蔚然兴起,但关于战争军歌与历史记忆的研究方兴未艾。军歌本身不仅是记忆的媒介,也是媒介的记忆,是一种易被历史表征化的政治声音。作为战争记忆的“同期声”,日本军歌随之兴起,成为昭和战争的“进行曲”,日军形象的“美化剂”,历史罪证的“记忆场”。在1945年宣布战败后,日本军歌作为战败记忆的“回潮曲”,仍依旧传唱复兴。需要警惕当代军歌“怀旧潮”中体现“历史伪饰”的情感共同体、假借“军事趣味”的代际延续、甄别“反战和平”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始终坚守着自身文化立场的导演,陈凯歌电影的发展历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精英主义立场者在30多年的社会变迁中的坚守与突围、裂变与重组,成为中国精英话语与主流意识形态、市场意识和社会变革的关系演变与精英话语走向的见证。陈凯歌注重人物关系的改编策略使得其电影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他通过在影片中融入个人的生活体验和历史经验,表达自己对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经历的历史反思和文化批判。从20世纪末以来,陈凯歌开始了商业化电影的探索与转型。由于投资方和商业因素的牵制,其精英话语有所裂变和分化,但仍然坚持着精英话语的知识分子姿态和立场。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6,(11):124-127
现代公路电影是一个充满矛盾张力的电影类型,它根植于20世纪60年代的青年反文化运动,富有文化反思与批判精神,但又为消费社会的内在发展逻辑所浸染和渗透,从而展现出一种悖论式的美学风格。在批判传统价值观的同时,公路电影建构了新的、更符合叛逆青年口味的文化消费规则。  相似文献   

15.
票房意义上现象级国产影片的出现确实令人欣慰,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由电影大国进入电影强国了,票房业绩的背后其实还潜藏着许多制约电影艺术常态发展的因素。从电影活动生态链来看,这些制约因素主要包括生产生态中存在唯利是图、原创不足等现象;监管生态中存在宽严失据(或把关不严)现象;消费生态中因主体价值观处于转型嬗变时期而出现回避主流现实、解构崇高乃至娱乐至死等现象。这些现象不仅侵蚀着当下我国电影活动链条上的正常生态,也影响我国电影生产由"高原"迈向"高峰"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美国太平洋战争题材电影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新世纪以来,为了适应新的世界形势,美国的电影意识形态策略发生了重大改变:一方面明显地体现为由国家主义向“世界主义”的转向;另一方面,美国太平洋战争电影所标榜的美国英雄史观和个人主义英雄传统渐趋式微,转喻为更具隐秘性的所谓“美国精神”.这些变化都说明美国已在悄然改变其传统的强势文化姿态,以更为隐蔽扎实的艺术虚构来传布其意识形态话语.究其实质,这是一种政治一艺术学的操弄,知识—权力机制的扮演,是值得我们高度警惕的历史虚构.  相似文献   

17.
卢英宏 《云梦学刊》2009,30(4):109-114
唐代是反战文学的自觉时代,反战文学繁荣发达。杜甫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写了不少反战的诗歌。《兵车行》、《洗兵马》、“三吏三别”就是其反战诗代表作。正是有了他对苍生黎民的同情,有了对社稷江山的忧患和对穷兵黩武的批判.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诗圣地位。  相似文献   

18.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医学界的进步人士开始从医学伦理立场对那场战争进行反思,其中尤以追究731细菌部队军医有组织犯罪行为的实证研究为代表.近年来,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日本医学界的这种检讨由开始时自发的、少数人的行为逐渐发展为有组织的、众多人参与的活动.有良知的医生的反思不仅会推进日本医学界对于医学犯罪的战争责任认识的总体改观,也必将有力推动日本社会的反战和平运动.了解和认识日本当代医学界反省战争责任的特定背景、医生为消除阻碍日本医学伦理发展的"毒瘤"所做的努力,将有助于中日两国增进了解,加强合作,促进两国关系稳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孟君 《江汉论坛》2014,(4):88-91
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学术界实现了"空间转向"并展开阐释空间问题的理论"旅程"。尽管电影是视觉的艺术,是时空的艺术,但是空间在电影叙事中普遍为时间所遮蔽;即使空间是一种创作要素,也是作为物质空间经历了从"消隐"到"浮现"的曲折过程,而作为精神领域和社会领域的空间在电影实践和批评中则长期缺席。对电影而言,空间是"根本"要素,而不是"附带"要素。  相似文献   

20.
抗战电影的审美范式一直在由“一元”向“多元”裂变,尤其是在娱乐化时代的今天发生了重大转变,主要表现为内容肤浅、没有历史深度的庸俗恶搞。在这种转变中,抗战电影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被大大颠覆和消解,观众的质疑、指责甚至唾骂声也随之而来。抗战电影审美范式的这种转变是大众文化转型、消费领域扩展至媒介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一味地颠覆和消解文化理性的转变也造成了抗战电影经典难现的后果,是误入迷途,而不是折回归路。抗战电影如何找到避免陷入脸谱化、概念化和模式化误区的路径,如何以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表达对历史和人性的反思,这直接决定着其审美范式的走向和大众审美品位的高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