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中美两国的气候战略和政策,探寻中美双方在多边和双边领域加强政策协调,推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和机制改革,提高全球气候治理的效率;促进中美双方加快向低碳转型,构建气候变化中美合作共赢关系。中国可以新兴国家的身份承担国际气候治理的责任,确定和承诺到2050年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0%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目标。把限煤、煤炭清洁化利用作为中国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和治理雾霾污染的突破口。美国气候变化战略表现出摇摆性、外部性、双重性特征,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原因。美国的能源革命,既为实现美国气候治理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保证了国家能源安全,也成为美国地缘政治中的一张王牌。 确立“效率与公平并重、权利和责任并重、合作治理与自主行动并重”为协调和处理气候变化中美双边和多边关系的共同行为规范和准则。把大国治理带动全球治理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架构作为提高气候治理效率和联合国主导下的气候治理国际架构的补充机制,中美应在气候治理中发挥更重要的大国引领作用。把节能、环保、低碳协同推进机制,新能源开发促进机制,碳排放权交易等作为中美气候变化合作共赢的优先领域。中美气候变化合作共赢新型关系的建立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提供经验和路径支持。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潜藏各种风险,气候治理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各国协同推进。但是,由于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发展的渐进性、致害的长期性等特点,加上气候变化风险的全球性,各国在风险认知和利益诉求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和冲突,使得全球气候治理举步维艰。国际社会应当推动气候治理多元主体的价值观念融合,强化共识、弥合差异,在此基础上采取协同治理的举措。中国在进一步的气候治理行动中,应当坚持风险预防原则,着力化解制度风险,积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气候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3.
郁乐 《天府新论》2014,(4):14-19
当前围绕气候变化及其治理的主流话语中,全球变暖及其可怕后果的危机前景与忧虑情绪,已经渗透到大众舆论与日常生活之中。危机舆论及其心理效应对气候治理的激进方案及其利益博弈有深刻影响。在主流话语的危机氛围中,认真倾听全球变暖怀疑论者的观点,对深入认识气候变化及其治理方案,权衡全球变暖与人类社会面临的其他风险的紧迫性与真实性,反思应对风险的决策机制与审慎义务,寻求应对变暖风险的恰当政策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的应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世界范围内温度的上升和风暴活动的增加等,是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气候变动趋势。全球气候变化的解决需要从气候问题全球公共物品特征的基础上出发,从各国间签署的国际环境协议上入手,并通过有效的国际合作和设置灵活有效的经济机制来落实。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来把握不同国家在保护全球环境国际行动中的责任和作用,既是解决气候问题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国际原则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进目前陷入泥沼的多边气候谈判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制订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政策的依据。为此,中国应根据国情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并结合气候变化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现实特点,制订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现代生活模式在创造巨额财富的同时,也在消耗着大量能源,并且对气候环境产生了史无前例的重大影响.气候的急剧变化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气候治理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气候治理涉及着对于治理责任和相关利益的分配,对于正义价值有着内在吁求.当代气候治理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于气候责任分配的不公平.要实现气候治理正义,其责任的分配必须依据最低限度原则和历史责任原则进行,对于相关利益,则应该遵循差异原则.发展中国家要积极参与大气治理,并且争取在新发展观念、新发展模式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以实现气候治理正义.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PPM环境标准分析与中国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PPM环境标准与气候问题、环境问题、国际贸易问题等都具有某种有机的、内在的联系.PPM环境标准设立的初衷在于保护环境,但它需要借助贸易制裁或贸易限制来作为其实施的保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最终要落实到环境标准上.因此PPM环境标准对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会产生影响,进一步而言,也就是会对气候变化问题产生一定影响.和PPM标准问题一样,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实质上也是南北关系问题,也是各方利益的冲突问题.所以,中国应重视"气候外交";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积极参与WTO多边贸易体制内的谈判,反对将NPR-PPM纳入WTO规则之中;同时,还要完善国内环保贸易法律体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7.
气候正义反映人类对气候治理主体间根本性的价值规范和道义准则的自觉反思与价值愿景。气候正义问题主要表现为气候禀赋的先天不平衡、碳排放量的阶段性差异、气候代价的隐蔽性转移以及气候援助的实质性缺失。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来看,气候正义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与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与现实内在关联,由于资本主义全球扩张以及资本权力对全球气候资源的盘剥与破坏,加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气候治理问题上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造成了气候正义问题频发。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积极参与和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加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推动全球气候环境共建共享,构建气候治理的新局面,为解决全球气候正义问题展现中国态度、贡献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8.
从哥本哈根到坎昆,再从坎昆到德班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看,虽然各国谈判代表在一些问题上达成了初步共识,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但这三次重要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自始至终充满了国际政治上的较量以及国际间利益的冲突和博弈,严重的分歧依然没能保证全球切实展开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为此,人们期待着2012年卡塔尔全球气候谈判会议能够就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突破性结果,在2013年1月前达成《京都议定书》后续协议,为最终实现全球气候变化谈判需要达到的目标铺平道路,使全球气候谈判能够善始善终.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城市作为次国家层面中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聚合体,成为全球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以及全球气候治理中不可忽视的行为体.城市在气候变化面前的脆弱性使其更加积极发挥自身的资源、信息和技术优势,并且,这种在地方层面对于气候挑战的共同应对推动了跨国城市气候网络的形成.这一新的网络性治理形式为增强城市间的交流合作以及聚积城市层面的全球影响力提供了一个建构平台.从纵向上看,跨国城市气候网络为全球气候治理增添了新的次国家互动层面;从横向上看,为全球气候治理吸纳了更多的地方行为者,扩大了环境政策的执行空间.跨国城市网络还扮演着技术创新活动家和规范扩散者的角色,并且通过与各种外部行为体的积极合作来进一步推进城市弹性网络的杠杆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东岳论丛》2017,(4):43-51
当前的全球气候治理变局呈现出领导力过渡和模式转型的"双过渡"特点。在这个特殊阶段,加强气候传播有三个层面的重要性:短期来看,可以给中国保持战略定力留出空间,坚定国际社会和国内各界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保证全球气候治理领导力的过渡交接;中期来看,有助于完成全球治理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模式转型的平稳过渡;长期来看,可以帮助中国将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经验应用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中。与三个层面的重要性相对应,中国气候传播可以设计应对策略,为稳定全球气候治理格局、履行《巴黎协定》、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而紧迫的全球公共问题,应对气候变化仍然需要国际规则等制度公共产品。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并没有一个生产和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当然主体,因而全球公共产品往往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也不例外。然而,碳交易和市场理性为国际气候合作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选择。由于应对气候变化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遵循加总方式才能获得的全球公共产品,碳交易制度在成本分担和选择性激励两个方面有利于促进国际气候合作。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变暖,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也日益升温。全球气候是一个复杂和庞大的生态系统,全球变暖全球受害,因此,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国际社会必须通力合作。而有效合作的基础是维持彼此间的公平,这种公平应该符合权利义务和人权等相关的法理。  相似文献   

13.
全球合作减排是当前应对气候问题的必然选择.然而,由于气候问题的特殊性以及这种特殊性所引起的一系列的道德难题,使得全球合作步履维艰.气候变化问题的实质其实是一个平等发展问题.因此平等原则也就成为了一个合乎正义的全球合作得以实现的基础.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平等主义的全球气候正义,并为此进行了道德伦理上的辩护.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的分配逻辑正发生着从财富分配向风险分配的转型,正义分配实质是风险分配。气候正义是风险分配的关键议题,目的是实现认知和应对气候风险能力的公平分配。实现气候正义除了依靠罗尔斯的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外,还需要扩充到全球正义原则。全球化与民族化、共同性与个体性、环保与发展的冲突构成了气候正义的问题背景,实现气候正义离不开全球治理,但也遇到伦理、制度和行动的三重困境。  相似文献   

15.
全球气候治理迟迟无法取得实质进展的重要原因在于,气候变化是一个"恶性问题",问题的制造者实际上阻碍着问题的解决。面对急剧恶化的气候环境,西方国家主导的以邻为壑式的气候治理模式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恶性气候变化问题。我们亟需反思现有价值理念并革新响应方式,从"征服自然"走向"尊重、顺应、保护自然",以合作共赢替代危机转嫁,并发动群众践行低碳消费理念,共同致力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跨越,探索一条永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气候正义概念的提出可以看成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政治伦理回应.从气候变化引致的正义情境来看,气候正义已经成为一种合理的价值诉求,亦可论证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根本性的价值规范和道义准则.然而,不论是坚持气候资源与责任公平分配的分配正义抑或坚持溯及既往的矫正正义,还是强调世代公平的代际正义抑或强调种际之间和谐相处的种际正义,都只能在单一维度上得以阐释和解读,而无法涵纳时空向度上的所有正义关系.而将气候"类正义"作为气候正义可能的最高伦理形态,它所具有的包容性与系统性,所涵纳的方法论与价值观,可谓是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做出的有益的政治伦理尝试.  相似文献   

17.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所以没有达成实质性的协议,其根本原因在于各国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责任分担的公平性难以达成共识。本文系统梳理了气候合作中关于公平性问题的学术讨论和政策主张,发现影响合作的主要矛盾可归纳为两点:一是公平原则的南北分歧,二是公平与效率的分歧。本文认为,在促进全球合作尽快形成的目标下,解决公平争论、提出可被广泛接受的公平原则将是解决目前困境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气候变化从各方面对全球的生态和经济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已得到世界各国的共识.气候变化同样也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因此,针对农业部门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建议具有现实意义.一是要根据气候条件的变化合理调整农业布局;二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选育新品种;三是加强农业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活动;四是大力推进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语     
<正>气候传播作为一种社会传播活动,既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不可缺少的一种舆论方式,也是人们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可以借助的一种无以替代的传播手段。气候传播所涉及的也不仅仅是环境传播问题,而是范围更大的发展传播问题,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发展"包括了社会发展、民族发展、国家发展、世界发展、人类发展。正是站在这一高度才形成了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共治的国际社会的共识与诉求,才有了让全世界愿意共同遵行、落实和推动的"巴黎协定"。2016年马拉喀什  相似文献   

20.
全球气候持续变暖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我们必须积极地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人的行为是在认知的基础上所做出的选择和行动。公众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与他们对气候变化的认知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在对大学生群体及网民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尝试了解我国公众的气候变化认知状况,分析影响人们参与气候变化行动的因素,提出积极有效的宣传教育措施,有利于提高人们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