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现行的全民所有制是采取的国家所有制形式,整个做法是五十年代初从苏联学过来的。这种国家所有制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一定时期必然要采用的一种所有制形式。这一点已为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经验所证明。但是任何经济形式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长久适用的。国家所有制也是这样,也有一个从适用到不适用的发展过程。恩格斯说:“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它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  相似文献   

2.
现实生活已经把国家所有制的改革提上议事日程上来,但是,经济学界对于改革的讨论却显得众说纷纭,归纳起来,这些意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认为,国家所有制改革,就是改变国家所有制,把它变为企业集体所有制、股份制或者个人所有制,等等;另一种则认为,在不改变传统的国家所有制模式的前提下,通过完善其内部的经营机制,比如实行租赁制、承包制、目标责任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等,也能使国家所有制面目一新。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越来越显示出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作为生产关系基础的意义。要改革不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最终都要落实到所有制上面。所有制的改革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改革所有制结构,包括所有制的宏观结构和中观、微观结构,公有制本身结构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整体的所有制结构;二是改革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运行方式和机制。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如果只局限于引入市场机制,不对微观经济基础进行重新构造,将难以真正搞活企业,也不可能实现控制方式的转轨。但是,在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我们遇到了这样一个困难,即搞活企业与确保国家利益两者的关系。企业扩大自主权后,有可能为了追逐本身的短期利益而损失国家利益;同样,国家也可能通过行政干预强制实现其利益,挫伤企业活力。因此,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就成为国家所有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一) 1979年以来,我们针对传统体制的弊端,扩大了国家所有制企业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国家所有权和企业经营权的分离,初步改善了国家和企业的关系,企业的预算约束逐渐硬化,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国民经济呈现出令人可喜的局面。实践征明,我们改革的基本方向是正确的,是符合客观经济的发展规律的。但如何从理论高度认识我们这几年的改革,学术界则有不同的意见。一些同志认为,这几年的企业改革只是经营方式的改变,不是所有制关系的变革;另一些同志认为,国有企业的改革虽然体现了所有  相似文献   

6.
一、国家所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以市场机制代替行政机制,使市场真正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备条件。问题在于,市场或市场机制的发育及有效运作需要有一定的微观基础,而国家所有制与市场经济各有其内在规定性。如果说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市场经济与私有制已经达到了某种内在的同一和共融的话,那么现实中的市场经济与国有制还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还没有完成或找到同一与共融的条件和机制。1.市场经济要求财产权的独立性和排他性与国有制企业产权关系的混饨性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经济运行机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必然触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而所有制关系的改革,关键是国家所有制的改革,这不仅在于它在现存诸种经济形式中占居绝对优势,而且在于传统经济体制的许多弊端均植根于国家所有制。目前,改革国家所有制的基本思路主要有两种:一是改变国家所有制的性质,用集体或集团所有制取而代之;二是着眼于所有权同经营权的分离,寻找适当的具体经营方式。从逻辑上看,这两种思路都有一定道理,但从经济理论和实践经验看,似乎又都有一些值得推敲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在着力调整的同时,上上下下都在努力探索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这是经济生活中一件带全局性的大事。究竟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什么又是先进的管理体制的模式?这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就此问题谈一点拙见。一取得政权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必须首先把生产资料集中在国家政权手中。这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运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所有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首先把生产资料转化为国有财产”。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民主,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它的根本内容就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共同对生产资料享有不同形式的所有权和支配权的基础上,享有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一切权力。这种民主与历史上归少数剥削阶级所享有的民主有本质的不同,它要求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其历史使命就是实现对整个社会的革命改造,以达到消灭阶级、实现人类最后解放的  相似文献   

10.
一、国家所有制探源按照经典作家的设想,社会主义社会实行单一的社会所有制或全民所有制。它排除了任何个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实行全社会对生产资料的直接占有和共同占有。在全民所有制形式下,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因而,每个单位的全民财产的使用,都必须由全体劳动者经过集体协商,共同作出决策,任何个人都无权自作主张,自行决策。在共同决策的过程中,其商量和谈判的费用是相当高的,社会(注意,这时国家这个角色尚未登场)要兴建某项工程,必须反反复复地举行“全民投票”,以征得全体财产所有者(社会成员)的同意。这…  相似文献   

11.
一、所有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动力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围绕增强企业活力这一中心环节展开的,经过几年的努力,企业的活力已初步的增强。但是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全民所有制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改革继续深入遇到了困难,使本来有所增强的企业活力面临失去的威胁。改革的现实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必须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进行较大的改革,才能推动改革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12.
一、国家所有制改革中的问题和弊病“放权让利”是1979年以来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做法,它打破了传统体制所固有的僵化停滞局面,但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弊病。首先、放权让利改革未能在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方面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放权方面,未能使国有企业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能力。这表现在:(1)放权不  相似文献   

13.
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用一句话来概括其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运行规律的判断:私有制的灭亡与公有制的诞生同样是不可避免的。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规律性特征之一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并表明:无产阶级在夺取国家政权以后,在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过程中,在以主人翁的身份占有生产资料之时,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的具体选择,必然受到三重制约:首先,是受到必须占有的对象的制约,受自己发展的一定总和并且只有在普遍交往的范围里才存在的生产力制约。其次,是受到占有的个人的制约,这种占有必须带来占有的个人的才能总和的发挥。再次,就是受实现占有所必须采取的方式的制约。占有只有通过联合才能得到实现,这种联合只能是普遍性的。  相似文献   

14.
对于国家所有制的改革,几年来理论界进行了多种探索,概括起来大致可归纳为三种思路:一是两权分离说,即在不触动现有国有企业生产资料所有权或最终所有权的前提下,注重完善企业经营机制,活跃微观经济。第二种思路是两权统一说,即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集于企业一身,改国家所有为企业所有。第三种思路是实行股份制,变单一国有为多种形式所有,变国有企业为股份企业。可以看出,上面的三种模式有利有弊。搞活商品经济没有资产的企业化不行;实现宏观计划协调,克服经济波动,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15.
我们把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分为范围结构和内含结构。范围结构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或经济单位中各种所有制形式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内含结构是指某种所有制形式自身的所有权归属以及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关系。两种结构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各种组合,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情形。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是国家所有制在企业中的内含结构的改革。  相似文献   

16.
一、国家所有制不适应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目前,我国两种公有制形式之一的全民所有制,实际上就是国家所有制。这种所有制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开始建立起来的。当蒋家王朝已经被推翻,无产阶级建立起自己的政权时,对于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只能由无产阶级的国家去没收、占有,从而建立起国家所有制。当时不可能寻找别的办法。因此,一九四九年以后在中国出现国家所有制,有其政治必然性。而建立在国家所有制基础上的高度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对于国民经济的恢复,确是很有利的。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的城市经济改革蓬勃发展,正面临全面铺开的形势,在城市经济改革中,是坚持还是否定全民所有制的国家所有制形式?怎样正确看待现阶段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的性质与特征及其改革方向?这是经济改革的实践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向题。近年来,围绕上述第一个问题,学术界曾展开  相似文献   

18.
对民事法律行为的重新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民法通则》将民事法律行为界定为合法行为是理论上的一个失误,它导致了民法学理论的冲突和认识的混乱,也违背了逻辑规则。应该对民事法律行为概念重新认识。合法性并非民事法律行为的本质特征、必备要素和成立要件,只能把合法性作为国家对当事人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评价和法律控制的生效要件来对待。意思表示才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和本质特征。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阶段,强调民事法律行为的意思表示要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激发民事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符合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而取消民事法律行为的合法性要件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人类认识发展相统一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对刑事诉讼举证责任的重新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举证责任作为刑事诉讼证明理论的基本问题,在其概念及承担等问题上颇有争议。举证责任的概念只有在与证明责任关系的比较中才能得以明确。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是指诉讼中一方或双方依法对各自主张的事实承担的提出证据的法律义务,当案情最终真伪不明时,负举证责任的一方需承担不利法律后果。举证责任是行为责任与结果责任的统一,它与一定的诉讼地位、事实主张及审判后果紧密相连。举证责任应由控诉方承担,公安机关和人民法院不负举证责任;原则上被告人不负举证责任,但法律特别规定的除外;自诉人的诉讼代理人及辩护人应承担提出证据的责任。每个举证责任的主体都必须同时具有举证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由此达到诉讼效率与公正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现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资产阶级国家对社会经济再生产过程的全面渗入,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关系都有国家的参与和调节,国家对于实现私人垄断资本的运动目的已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现象如果从广义所有制的观点,即从生产关系的总和来看,无疑表现了当代垄断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巨大变化,是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我们这里所要考察的,不是这种意义上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而是狭义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即资产阶级国家对生产资料的直接占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