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8 毫秒
1.
在一个人口达到11亿多、空间地域广至960万平方公里、资产量达3万多亿的国家所有制社会中,当不再实行产品经济而是要搞市场经济时,试想,国家所有权应该如何行使呢?把现代市场经济和国家所有制结合起来的突破口就是要确立国有企业法人所有权制度。 一、国有企业法人所有权的内涵 国有企业法人所有权是指国家作为出资人拥有国有企业的资本及其权益但不直接拥有企  相似文献   

2.
论马克思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公有制理论包括资本所有权归属理论和实现形式理论。公有制实现形式理论的核心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形式。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容的关键不在于所有权,而在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质,不是否定国家所有制,而是调整国家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判断混合所有制的性质不能只根据资本所有权的归属,而是要分析其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经济运行机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必然触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而所有制关系的改革,关键是国家所有制的改革,这不仅在于它在现存诸种经济形式中占居绝对优势,而且在于传统经济体制的许多弊端均植根于国家所有制。目前,改革国家所有制的基本思路主要有两种:一是改变国家所有制的性质,用集体或集团所有制取而代之;二是着眼于所有权同经营权的分离,寻找适当的具体经营方式。从逻辑上看,这两种思路都有一定道理,但从经济理论和实践经验看,似乎又都有一些值得推敲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对传统的所有制模式,我们可以从它的结构缺陷和内涵缺陷两个方面进行刻划。所谓结构缺陷,就是国家所有制之外的其他所有制形式受到排斥,导致国家所有制单一化。所谓内涵缺陷,严格说来是指国家所有制模式就其构成所有制关系的“三权”要素——生产资料所有权、生产资料经营权和产品所有权的“一体化”,即这三种权利不恰当地统一在国家手中。这种结构缺陷和内涵缺陷,构成传统所有制模式的两大基本特征。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传统所有制模式形成的过程序列是结构缺陷→内涵缺陷,就是说,在迈出导致国有制单一化这一步  相似文献   

5.
对于国家所有制的改革,几年来理论界进行了多种探索,概括起来大致可归纳为三种思路:一是两权分离说,即在不触动现有国有企业生产资料所有权或最终所有权的前提下,注重完善企业经营机制,活跃微观经济。第二种思路是两权统一说,即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集于企业一身,改国家所有为企业所有。第三种思路是实行股份制,变单一国有为多种形式所有,变国有企业为股份企业。可以看出,上面的三种模式有利有弊。搞活商品经济没有资产的企业化不行;实现宏观计划协调,克服经济波动,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6.
关于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解决国有资产管理上的“所有者缺位”现象必须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首要的问题是坚持国家所有制,而不是“分级所有”。国家实现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首先遇到的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如何在实现国有资产所有权中的定位问题,这里涉及到如何认识所有权改革与产权改革的区别。十六大提出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前提是坚持国家所有,实质是产权改革;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都只是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从产权关系即管理权利关系上看,中央、地方的国资管理机构是独立的、平等的民事行为主体。建立国资委关键是要明确什么是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国资委使企业出资人代表由虚变实,政资分开得到了实现,进而使政企分开得以真正实现。国资委成立后,如何划分清楚国资委的出资人职责和企业经营权之间的界限,从根本上理顺出资人和经营者的关系应当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成效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7.
“所有权缺位”悖论社会主义企业制度的改革,一开始是沿着放权让利的思路前进的,这种思路的基本前提在于传统体制对企业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现实表明,沿着这条思路滑行,有可能掉进“放则乱,收则死”的循环陷阱之中。理论界不少人认为,旧体制过度集中的根源在于其财产关系,而这种财产关系造成的“所有权缺位”是我国企业缺乏活力和企业行为不合理的根源。按这种看法,以国家作为全民财产主体代表的国家所有制,在事实上造成了企业作为全民财产的经营者既不享有财产支配权,也不关心财产增殖的矛盾。这个矛盾的焦点在于企业的财产主体不明确,使国有财产处于无人负责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所有权缺位”状态。解决这个矛盾的途径只能是让企业成为财产主体,使其对资产拥有全部或部分的所有权。只有在资产所有权上独立,才能在经营权上自主,从而才能将企业搞活。  相似文献   

8.
从目前情况看来,理论上,全民企业中实行的租赁制、承包制、资产经营责任制(后两种形式也具有租赁实质)等形式,表现为所有权自身的二元分离,即法律所有权与经济所有权的分离。具体而言,就是国家拥有企业的法律所有权,承租人、承包人等拥有企业的经济所有权。以这种两权分离方式来设计我国全民企业(甚至包括全民大中型企业)与国家的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已形成一种较大的力量,对我国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之作一番考察。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是指国家法律、政策允许的公民个人或家庭成员依法经核准登记,从事个体工商业经营的,称为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与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其他经济实体相比较,它具有下列特征:1、个体工商户对其生产资料拥有所有权。个体工商户是私人投资其经营的生产资料,并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这表明个体工商户属于小私有制的经济性质,因而区别于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等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但尽管性质有所不同,根据一九八一年《国务院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营户的正当经营、合法收益和资产”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侵犯  相似文献   

10.
<正> 一、计划经济下的产权模式及其与市场经济的矛盾计划经济是一种与市场经济完全不同的经济运行机制.计划经济下资源的配置是通过计划机制进行的,由计划机构将计划指标输入计划机制,然后启动计划机制来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在计划经济下,社会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都是以计划为中心,通过计划而进行的,企业在这种机制下只是一个受动者,一个计划指令的接受终端.这种经济运行机制的产权模式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1.企业资产的国家所有制,亦即全民所有制.这是计划经济下产权模式的根本特征,也是计划经济赖以生存的基础.国家(代表全民)不但拥有资产的所有权,而且拥有其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企业只是根据国家的计划进行生产,没有任何能动性,这样就为国家下达计划指标的完成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可以说,没有企业资产的国有制,就不会产生经济运行的计划机制,也就不会产生计划经济,它是传统计划经济模式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1.
至今为止,我国大多数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教科书仍保留着一个传统观点,就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因此,国有企业(全民企业或国营企业)的劳动产品归代表全体劳动人民的国家所有”。在经济理论、尤其是所有制改革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中,不少经济学家和实际工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坚持这一传统观点,避开产品所有权问题来谈如何进行所有  相似文献   

12.
现实生活已经把国家所有制的改革提上议事日程上来,但是,经济学界对于改革的讨论却显得众说纷纭,归纳起来,这些意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认为,国家所有制改革,就是改变国家所有制,把它变为企业集体所有制、股份制或者个人所有制,等等;另一种则认为,在不改变传统的国家所有制模式的前提下,通过完善其内部的经营机制,比如实行租赁制、承包制、目标责任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等,也能使国家所有制面目一新。  相似文献   

13.
十六大报告中的经济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赋予地方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能目前 ,我国实行“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十六大报告对此有重大突破 :“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 ,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 ,享有所有者权益 ,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 ,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现行体制至少有以下两点区别 : (1)不再是由国务院统一行使所有国有资产的所有权 ,地方政府将享有其所管辖企业的所有者权益 ;(2 )中央政府和地方将成立一个统一的部门———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管理国有…  相似文献   

14.
一、所有制改革的“启动器” 微观经济基础是经济运行的主体,而所有翩问题,实质是微观经济基础的构造问题。从理论上讲,所有制的构造方式对应于社会实行的经济运行机制。我国长期经济实践表明,由于缺乏实行计划调节机制的一系列前提条件,国家所有制难以解决其效率和活力问题。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问题,是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久前,有的同志写文章认为,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最近,又有的同志反驳这个观点,认为改革经济管理体制与国家所有制问题没有关系。现在,笔者在此谈谈个人的看法。一、不能单纯从生产力水平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最近有的同志在论证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的必要性时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任务的物质条件,主要是英国当时的现代工业生产力水平,比今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达到的水平要低得多。三十二  相似文献   

16.
企业参与者生产要素禀赋及相应的生产要素特性决定了企业参与者的相互博弈将形成如下的产权安排:经营管理者拥有企业总体资产统一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获得企业拟所有权;股东拥有共同资产所有权、相应的企业总体资产统一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债权人相对独立地拥有自身提供货币资本的所有权及其相对固定的收益权;工人相对独立地拥有自身劳动(力)的所有权、主要控制权及其相对固定的工资收益权。这种产权形成与安排使得企业参与者之间内部原始的合作生产性契约关系嬗变为外部的交易分配式契约关系,经营管理者和股东成为企业内部人,代表企业作为企业中心签约人,与企业其他参与者签定交易合同以确定分配等权益关系,此时,企业其他参与者,特别是债权人和工人实际上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企业外部人。因此,在企业性质三重关系中,产权安排决定生产匣子和契约组织。  相似文献   

17.
明晰国有资产产权的根本途径──关于建立“全民股份制”产权模式的思考刘国晨一、引言阴晰产权问题是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问题,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问题。产权问题的实质是所有权问题,也就是资产所有权在市场经济中如何运转的问题。因此...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国家所有制改革问题的讨论中的一个重要进展,是开始从产权关系的角度分析所有制的改革问题。在讨论中发表了许多论点,其中有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有人认为“产权模糊”是现行国家所有制的主要弊端,要取消国家所有制,实现“产权明晰化”。有人则认为,根本不存在“产权模糊”的问题,改革的出路不是改变国家所有制,实现所谓的“产权明晰化”,而是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前者把取消国家所有制作为实现产权明晰化的前提,后者把实现两权分离和实现产权明晰化对立起来。两者都把“产权模糊”和“产权明晰化”视为从根本上否定和改变国家所有制的同意语。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6,(4):227-231
本文从运动员人力资本同人力资本的差异、产权同所有权的关系、人力资本所有权能否与载体分离、人力资本能否拥有企业所有权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借助文献资料法,通过对运动员人力资本所有权界定分析,笔者认为,所有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所有权等于产权,运动员狭义所有权归属运动员所有,高水平运动员可以分享企业所有权。  相似文献   

20.
企业所有权的理论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鑫 《理论界》2002,(6):44-45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公司制度及其理论的完善,尤其是股份公司的出现,使得对企业所有权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公司治理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各国的理论工作者都意识到,对企业所有权的界定是研究公司治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此,对企业所有权范畴的研究具有及其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传统微观经济学及新古典经济理论在所有权方面的遗憾 科斯以前的传统经济学认为,企业由企业家来管理,企业家本身同时拥有两种权力,即生产计划选择权和利润索取权。当时的研究默认的是企业家本身既是企业的所有者也是经营者,既拥有财产所有权也拥有企业所有权。即在古典企业或者说所有者经营企业,拥有剩余控制权的所有者同时拥有特定经营控制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