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行政不作为违法侵权行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对行政相对人造成的损害是不容忽视的.行政不作为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我国立法上关于此问题的规定还不完善,相关的法律条款中难以找到应有的救济措施,理论界对行政不作为的界定也说法不一.这样极不利于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保障,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可以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及司法实践的需要,进一步完善行政不作为的救济制度.通过健全制度,规范行为,尽可能全面地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达到依法行政,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有权利就要有救济",这是现代法治国家所遵循的一般原则。从国家与公民的关系来看,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各种不法侵害后,法律应当赋予公民寻求和获得救济的渠道,如此才能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行政救济一词针对国家行政公权力,专指公民合法权益在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中受到侵犯而采取的救济手段。本文立足于现实中的案例,对我国现行行政救济制度的问题,笔者希望此文对行政救济制度的更加完善有些许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钓鱼执法”事件时有发生,它严重破坏了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关系。从行政法治的角度讲,“钓鱼执法”严重危害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是公权力异化的表现。制约行政权力行使过程中的违法滥用,完善行政监督体制,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是我国行政法治建设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黄婷 《决策与信息》2011,(10):31-31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的职能尤其是行政管理职能得以拓宽,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都可能给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对于行政侵权行为,公民、组织有权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因家赔偿法》要求行政侵权主体予以赔偿。但作为要求国家承担赔偿责任范围的行政损害赔偿范围的确定,法律规定的还不够完善,从而损害了行政相对人的行政救济制度。本文就行政赔偿范围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我国目前行政不作为防范和救济制度中存在的障碍进行简单分析,并阐述一些设想,以更好地消除行政不作为现象。  相似文献   

6.
李娟 《经营管理者》2013,(19):249-249
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现行的《行政诉讼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因此现行行政诉讼发的修改与完善显得迫在眉睫。准确定位行政诉讼,完善行政诉讼审理机制,加强行政诉讼对行政相对人的救济力度,提高行政诉讼的效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行政诉讼法的修改与完善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7.
行政赔偿作为一种对行政相对人的救济手段,在调整行政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讨论行政赔偿的缺陷和其"应然"范围,提出国家赔偿范围扩展的建议,以期能够更大范围的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权益,更好的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8.
行政补偿是行政主体的合法行政行为损害公民合法权益时而对其进行的救济.第四次宪法修正案中对征收和征用中的补偿作了明确的规定.但是,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中关于行政补偿的规定存在着诸多缺失,甚至漏洞,还很不全面和具体,使其可操作性大打折扣因此需要对其加以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我国关于产品责任的法律存在着一些亟待完善之处。在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上对消费者的保护不够充分,对于产品及产品责任主体范围的界定也较狭窄,产品"缺陷"的判定标准不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对受害者的救济方面,赔偿数额较低,保护对象狭窄,涉外产品责任方面的立法缺失等。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因产品质量问题所导致的侵权和完善产品责任法律体系,应从上述几方面进行不断努力,这样才能根本上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0.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行政诉讼制度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随着保护相对人诉权观念的增强,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在立法、司法、执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直以来,受案范围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理论界和司法部门。《行政诉讼法》颁布布二十年来,尽管法律条文未作任何改变,但是社会在不断发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比如行政相对人能够提起行政诉讼案件范围的限制,司法权对行政权制约和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均显不足等。如何有效地规范了国家行政权力的行使,防止了行政权力的滥用受到了挑战。关于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否应该扩大,应该如何扩大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民告官",作为行政诉讼的通俗叫法,具体是指行政相对人(包括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不满行政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其他法律法规授权的主体)所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而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  相似文献   

12.
行政追偿制度是国家赔偿法的重要内容,它的设立、发展和完善不仅有利于促进依法行政,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还有利于保护违法公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然而我国现行相关法律对于行政追偿制度只作了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具体的操作程序,导致该制度在实务中被大量弃用或滥用,本文从决定、救济和执行三方面对行政追偿程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我国存在大量立法不作为问题,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救济制度;笔者认为应该在全国人大下建立宪法委员会负责对立法不作为的问题进行救济。  相似文献   

14.
刘珊珊 《经营管理者》2009,(22):248-248
行政指导在行政管理领域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随之而来的是,行政指导给相对人造成损害的现象也在不断增多,因此,行政指导的司法救济研究在当今行政指导制度的建设中显得尤为尖锐和紧迫。  相似文献   

15.
于雪 《经营管理者》2011,(7X):264-264
当今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政府职能的转变的形式,行政相对人对无效行政行为的抵抗权引起学界的关注。随着行政行为公定力理论的动摇,行政相对人通过行使抵抗权来保障自身权益的实现变得十分重要。近代自然法哲学是无效行政行为抵抗权的理论基础,外国无效行政行为理论也为抵抗权制度奠定了基础。因此,我国在此基础上,应当进一步完善无效行政行为的抵抗权制度,通过立法和建立确认无效之诉等措施,使相对人的抵抗权得到充分的利用。  相似文献   

16.
抽象行政行为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因之而起的法律争议也层出不穷,但由于受目前我国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的局限,此类争议的尚无法进入司法诉讼程序,以致于行政相对人的正当权益难以获得有效救济。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是国内外经济和法律环境发展变化所提出的紧迫要求。  相似文献   

17.
在行政行为说明理由范围上,我国应当确立以说明理由为原则,不说明理由为例外的基准。以书面形式书说明理由是最理想的方式,因为它可以确保相对人全面地知悉做出行政行为的理由,更可以作为后续的救济途径中可以依托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在目前实施的行政诉讼法中,未就复议前置情形下行政复议不予受理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进行具体规定,导致在司法实践中,行政相对人不知道如何行使救济权利,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中,不具有操作性。本文认为,复议前置下复议机关作出的不予受理决定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人民法院应从保障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出发,进行合法性审查。  相似文献   

19.
刘峰 《管理科学文摘》2010,(14):255-256
“一事不在罚”原则是主要为防止处罚机关滥用职权,对相对人同一违法行为以同一理由处以几次行政处罚。本文简要地从立法实践及法律适用等方面阐述“一事不在罚”原则的重要性,更好地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从而实现行政执法的公开、公正。  相似文献   

20.
任何现代国家,其政府行为都是一个关系到执政质量、行政绩效以及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因而如何完善政府行为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本文试从政府行为的内涵、依法合理开展政府行为以及加强救济因政府行为损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等角度探讨政府行为的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