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对于“社会基本矛盾”概念争论热烈,有的认为它是科学的,有的则认为它是不科学的;有的认为它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有的则认为只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对矛盾。随之而来,对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以及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亦众说不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于唯物史观对社会形态变革所做的论断是科学性和真理性的统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它必然带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形成新的经济利益关系,从而为新的社会形态出现奠定基础。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变革理论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把握社会形态变革的"临界点",即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节点。把握和研究社会形态变革"临界点"的形成、发展及其作用对于我们剖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读了《国内哲学动态》1984年第3期发表的罗贵秋同志《谈“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形态”、“社会有机体”概念》的文章后颇受教益,又感到有些问题。该文正确地指出社会经济形态不应排除生产力,但却认为社会经济形态中也包含上层建筑,进而把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两个不同的概念看作是没有区别的同一概念。我认为,这种见解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赋予社会经济形态概念的内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不包括上层建筑;而赋予社会形态概念的内容则是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因此,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4.
当前,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面临着诸多责难和非议。有学者直接否认其真理性,认为它只是后人的一种误读;有学者则否认其普遍性,认为它仅仅是基于欧洲社会的概括。当然,探讨这一理论的本真及真理性,绝不能拘泥于此理论本身,必须寻求一个更宏观的视野。而从唯物史观的创立、特别是生产关系思想的形成出发进行探讨可以看出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中的基础性地位;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本身的发展逻辑出发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及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适用性;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本身的固有特质出发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其所蕴含的辩证法和真理性。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一再有人主张把社会形态界定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其用意看来是想强调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但这样理解社会形态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是不正确的。 肯定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最后决定作用当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但他们却并没有由此而得出社会形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的结论;相反,列宁却反复强调了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他在指出物质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  相似文献   

6.
社会形态及其发展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中的一个基本原理。但以往的社会形态研究却片面强调社会形态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而忽视了对社会形态的具体特点和发展形式的多样性的研究,导致在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陷入了机械决定论的泥坑。理论上的失误带来的是实践上的困难。因此,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研究和把握社会形态,有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观察社会现象,理解、把握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预见社会未来的一个锐利的思想武器。正因为如此,这个问题成为两种历史观争论的一个焦点。 按照通常的理解,社会形态就是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这个提法最早见于苏联哲学家罗森塔尔和尤金合编的《简明哲学辞典》(1939年版),其中这样写道:社会形态指“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以及跟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我国1961年出版的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也采用了同样的观点,认为“社会形态是经济基  相似文献   

8.
当前学术界对划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准认识不一,有人认为主要是生产力,有人认为是生产关系,有人认为是生产方式,还有人认为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形式。笔者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没有把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和划分同一社会形态不同发展阶段的标准区别开来。本文试从这一角度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是唯物史观的基础性组成部分和核心思想,它所着重说明的是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一个社会形态更替和发展的有规律的历史过程.这一理论包含着对人类社会的横向说明和纵向阐释两个方面内容.当下对前者的把握需要突出地将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与社会形态的变化联系在一起考察;对于后者的把握需要突出地将马克思社会形态演进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性和历史性联系在一起考察.20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历史,都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科学性的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10.
试论社会主义社会是独立的社会形态张志明历史唯物主义是揭示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及其实现条件的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要借助一系列范畴和概念。其中,社会形态是一个基本的理论范畴。然而,我国理论界对社会形态这一范畴的...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论述,对于我们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社会形态,都是它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在理解上各有不同,有的认为是指封建生产关系总和。有的认为是地主经济,还有小农经济结构说、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等不同观点。我们同意地主经济是封建经济结构的主体这种说法。在人类历史上,有各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也各有不同的经济结构,这些结构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它反映出各种经济形态的特点。进行生产,有两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一是生产资料,一是从事生产劳动的人。生产的社会形式就是二者结合的方式和方法。历史上存在  相似文献   

13.
经济科学是社会经济的理论表现,是人们对社会经济生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在很多情况下是对社会经济的趋前反映,它是社会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软件”。而社会经济是获取财富,以满足人类的消费需要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因而也是自然历史过程和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社会进步标准问题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社会进步是指人类社会的前进发展,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它一方面表现在每一社会形态内部的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带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调整,从而使社会有所进步。另一方面,社会进步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每一次社会变革之后,都会创造出更加进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把历史推向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社会进步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是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总的概括和抽象,它总是通过社会的不同领域,不同方面和它们的发展水平具体地表现出来,这就产生了如何评价社会进步的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15.
生产关系具有相对稳定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但是,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全部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当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从马克思这个论断以及其它著述中,把握生产关系相对稳定性的基本含义,我们可以归结出三点:其一,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性是相对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言的。其二,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关系的基本社会性质稳定不变。  相似文献   

16.
一、一个被长期忽视了的重要原理 对于生产关系含义的认识,学术界大致有如下几种意见:一种认为,按照马克思的理论,生产关系就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或称生产资料所有关系)。这种观点,至今仍在经济学界占居统治地位。另一种认为,按照马克思的理论,存在着两重含义的生产关系,即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和物质利益关系,较之前者,这种观点突破了长期以来把分工协作仅仅限于生产力的观念,认识到分工协作还包含着生产关系的内容,并且把分工协作包含的这种生产关系看作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一般关系,这在生产关系含义的认识史上无疑是一大进步。但它仍然没有体现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含义理论的全部内容。  相似文献   

17.
信息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复合视角下的又一新的社会形态,它的形成和实现具有现实可能性。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都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基础性视角,通过对两种社会形态理论与现实社会形态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发现采用两种社会形态理论复合的视角可能会更好地把握社会形态的时代特征。复合视角下的社会形态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经过研究与分析得出结论:信息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最具有匹配性,而且在现实中也具有实现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近十年来,大陆学者从六个方面研究了唯物史观在科技革命条件下的创新.一、历史主体理论:突破了历史主体的原有范围;历史主体的地位凸显;历史主体的结构改变;历史主体的创造性充分发挥.二、实践理论:提出了"知识实践"的概念;实践的方式和形式改变;实践的新领域得到开辟.三、生产力理论:提出了生产力的新定义;总结了生产力的新特点;生产力的结构改变.四、生产关系理论:新的社会阶层出现;提出了新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五、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指出了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提出了"互补"动力论.六、社会形态理论:提出新的社会形态划分标准和"技术社会形态"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生产关系”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史实来看,马克思从理性→国家→市民社会→生产→接近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思想发展过程,也就是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生产关系”概念的形成与唯物史观的创立是一致的。生产关系对于唯物史观的系统阐发有其决定性的意义,其影响一方面体现于唯物史观基本概念的科学制定,另一方面体现于唯物史观一些基本原理的科学阐释。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生产关系,应当注意马克思研究生产关系的这样一些基本观点,即整体性的观点、“普照的光”的观点、世界性的观点、历史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过来对生产力的发展也有反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各个不同社会形态共有的客观经济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违反它,违反了就要给社会带来灾害,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