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晚清现代小说观念的萌动,晚于侠义公案小说潮,二者间的精神向度与价值选择存在着文化时差。“小说界革命”时期的“新小说”观念则直接促生了“新小说”潮,二者间相互声援,共同推动着中国小说理论批评与创作由古典向现代转型。晚清“小说游戏”观念及其“鸳鸯蝴蝶派”小说潮,在近现代启蒙主义思潮的两个高峰间,形成民间通俗文化的蓬勃景观,尴尬地成为“五四”新文学的制衡对象与起点。 相似文献
2.
梁爱民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60-65
当"救亡"主题转变为"启蒙"的文化策略,小说在晚清被作为改良民智的渠道,承担起开化民智的重任,而被利用的小说却在客观上提高了地位,刷新了视小说为"小道"的传统观念;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尤其是西方小说的译介,拓宽了对小说文体的认识,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得到更明确的认可;以报刊、出版业为载体,以稿酬制度为推动,小说在通俗化和平民化的道路上,实现了其商品化,中国小说作家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而主体的这种自觉意识成为中国传统小说观念迈向现代化的直接力量。 相似文献
3.
门红丽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1):80-86
征求文学作品的"文学征文"活动必然对"文"有着预想和期待,同时也是一种文学变革的发生器。发起者利用征文造势,为即将发生的文学改革制造一种语境。发生于1895年的"傅兰雅求著时新小说"征文活动是众多晚清小说征文中很重要的一则,此次征文的设计、规模以及达到的效果都是前所未有的,而征文所提倡的"时新小说"这一概念可以说在晚清小说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贺根民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2):47-51
晚清民初小说作为当时的文学主流形态,强化着读者的情感愉悦程度,近代文化语境的变迁和小说报人面向读者的种种办刊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小说审美功能的作用天地。晚清民初小说家对玉陨珠沉悲情的当场刻画,改写了传统的审美习惯,强化了国人正视社会悲凉之雾、真面惨淡人生的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5.
晚清民初小说娱乐功能的被忽视与归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根民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4):73-78
晚清启蒙思潮的鼓荡,促成文学与政治的联姻。新小说家期待视野的扭曲和启蒙行动的错觉,在改变小说的文类地位的同时,也相对忽视了小说的娱乐文化。民初小说家检讨晚清小说观念,批评与扬弃了小说观念的载道趋向。小说趋向娱乐文化的归栖,既是对小说娱乐母体的沿袭与发展,也是对晚清启蒙思潮的反叛与弥补,中国小说观念近代化进程正是在由家国关注到情感娱乐的转变中,实现传统向现代的嬗变。 相似文献
6.
陈发水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2):13-16
晚清民初时期,随着西风东渐,西方的社会生活方式及婚姻家庭观念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直接引起了该时期国人婚姻与家庭观念的变化,推动了中国由古老的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8.
任云仙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1):73-77
古代中国在傲视天下的文化情结中,构建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秩序。这一国际秩序从汉代开始形成一直延续到清代,在历史的沉淀中内化为中国人的文化心理。随着西方列强的东来,这一国际秩序理念在西方的船坚炮利的冲击下一点点地坍塌。甲午战争以后,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使中国人彻底背离了传统以和为主旨的世界秩序观念,以丛林规则和无政府状态为主要特征的国际秩序理念大为流行。 相似文献
9.
凌郁之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09-114
本文对存世宋代官私书目的小说类作了深入的梳理和分析,并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的小说类进行了合理的比较,切实地探讨了宋代小说观念的发展概况。《崇文总目》、《新唐书.艺文志》将志怪传奇之书归于小说类,确立了后世书目小说类的基本架构。《郡斋读书志》和《直斋书录解题》等书目,反映了南宋书目家进一步清小说类畛域的努力,它们所体现的小说观念,较之《崇文总目》、《新唐书.艺文志》又显示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从《崇文总目》到《直斋书录解题》,尽管还存在一些不一致的现象,但已经在主导倾向上形成了关于小说类的共识。 相似文献
10.
贺根民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102-106
醒世新民的启蒙意识,打造小说为“教科之助”的时趋,它指引着晚清小说创作的道德践履,也展现了小说家承担社会责任的浩淼天地。以忠孝观念为核心的载道模式,被革新置换成民主、平等等时代新见,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新变。教科书的功能取向,显露出近代实用理性的影响。片面的推崇势必存有抽象的图解痕迹,抹杀了小说固有的文体规律和特征,一旦政治热情消退,娱世和向俗就成为小说的审美需要。 相似文献
11.
唐锡晋与晚清义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京京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72-80,92
义赈是晚清国运衰颓时由江南士大夫发起实施的新的灾荒救济形式,体现了一批中下级官员和在野士大夫的政治抱负和经世能力。唐锡晋在晚清义赈中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了运转高效灵活的指挥中枢,同时他还利用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以及职业关系,为义赈提供物资、人员等多方面的保证。唐锡晋投身义赈达三十七年,历地八省五十一州县,以坚持时间之久与跋涉地域之广而享誉朝野,并在死后获得民国政府的隆重褒奖,他的义赈经历在晚清义赈主体中具有比较广泛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2.
晚清溢美型狭邪小说中的"谪仙"结构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仇昉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2):66-70
在晚清溢美型狭邪小说中,以“罪谪—历炼—回归”为特征的“谪仙”结构有着较为鲜明的呈示。文章结合特定的历史语境,从文学创作的发生、青楼文学的书写传统以及小说创作主旨三个方面对“谪仙”结构与溢美型狭邪小说的“联姻”进行思考,借助于“谪仙”结构这一特定视角,揭示晚清狭邪小说与前代文学之间的承继关系,还原其历史的真实面目,以期更为完整、准确地把握溢美型狭邪小说的内在特质,并对作家的心路历程作出探索。 相似文献
13.
姜金明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3):85-88
清朝晚期制订了中国第一部出版法规<大清印刷物专律>,在此法规之下出现了三种文学传播路径:主流的、民间的和边缘的.民国初年又制订了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出版法>,对现代文学的传播具有压制和规范等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许德雅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4):21-30
晚清时期是西北地区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常态慈善和灾荒救济作为传统慈善的延续和发展,仍然是这一时期慈善事业发展的主流。教会慈善的传入为该地区传统慈善事业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客观上推动了这一时期慈善事业的近代化转型。尽管西北地区慈善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同时期京津地区和江南地区,但它在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方面,仍然起到"安全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小荣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64-69
唐代游侠之风盛行,随之而产生大量优秀的咏侠诗,而同样表现豪侠精神的豪侠小说由于文体承载内容不同等原因,兴盛时间明显晚于诗歌。由于体裁不同,豪侠小说对唐代豪侠精神的表现与诗歌存在许多不同,从而体现出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6.
情与理是我国明清小说批评中占重要地位的一对批评用语。明代初期,瞿佑等批评们家的“情理”观念是“理”字当先,占绝对优势地位;明代中期至晚期,汤显祖、冯梦龙等主张以情反理,“情”至高无上;明末清初时期,人们的“情理”观念表现出两种倾向:一是以天花藏主人为代表的一部分批评家主张情理合一,二是出现了金圣叹、毛宗岗和张竹坡三大评点家,赋予“情理”新涵义;清代前中期,脂砚斋等批评家们的“情理”观更加符合小说的艺术规律,达到了“青出于蓝”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徐凯希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150-155
鸦片战争后,在外国资本入侵和国内商品经济缓慢发展的双重刺激下,湖北荆沙城区经济开始出现明显变化。一方面,它逐步丧失了原有的自然发展状态,逐渐纳入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经济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它则摆脱了以往发展的相对迟缓,增加了许多近代化的时代特征: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成为晚清荆沙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随之而来的是商人社会地位的逐步提高以及传统商人组织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杨明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5):42-45
清朝统治者继承并改善了督抚制度,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权力体系,使中央与地方之间保持了200多年的制衡状态。19世纪中叶,由于战争的原因,这种平衡被打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晚清地方督抚彻底掌握了交战各省的军政大权,政令、军令得以统一。这一方面为清朝在战争中获得胜利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失衡。 相似文献
19.
湘军集团主导了晚清政治思潮,主要表现在:晚清社会的变局观、洋务思潮、西学之引介以及早期维新思想。 相似文献
20.
孙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4-80
在晚清的思想和文学中,普遍认为奴隶是中国人的本性。对奴隶的认识和批判实质是对中国政治与社会关系的多重揭示,不仅把矛头指向了君主专制,也包含满族的统治以及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奴隶批判的目的是要国民从奴隶的状态中摆脱出来,它是民族国家想象的一个重要步骤。另外,一个重要的事实是无论亚洲和欧洲都经历了政治奴役的历史,启蒙主义和民族主义对"奴隶"的批判也具有历史的普遍性。因此,把"奴隶"当作是中国人的本性,这实在是一个极大的历史误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