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积淀说”社会历史成因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淀说”是李泽厚对其“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之道德命题的脚注;是其运用社会实践论改造康德伦理先验论的产品;是其吸收荣格“原型论”阐释贝尔的“意味说”并力图统一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孰先孰后之争的调和物;是其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同构”原理解释美之诞生和审美心理结构的形式生成的音符;是其诠释艺术起源、艺术发展规律以及时代生活、社会氛围与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关系的弹性符号,是其适应时尚和人格充分扭曲的思想体现。“积淀说”是李泽厚思想的核心论旨,也是其美学思想的秘密所在。它包含着李泽厚哲学的性质、方法、构架、目的和特色,因此对其成因作多维的透视,将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研究李泽厚的思想或正确地估价其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中,“无”是一个涵义深广的概念。庄、禅美学具有极强的“本无论”色彩,它立足于对人生困境的超验性和本元性反思与解脱,并演绎到艺术之中,成为艺术境界和艺术创构的审美法则。“无”的艺术传达同时也表明,中国美学的“本无论”和“存有论”是辩证统一的。有人用西方现代心理学的“无意识”概念解释庄、禅之“无”影响下的“无意于佳乃佳”的审美法则,是对中国美学“本无论”精神的误读。  相似文献   

3.
“美、审美、艺术”是建构美学、文艺学理论大厦的最基本的范畴。对这三个基本范畴的深入辨析和研究,是打开关学、文艺学大门,探索其全部奥秘及其历史发展的重要契合点和切入点。五十多年前,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当时还是一个26岁的青年学子,他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勇敢地投入了全国美学大讨论,并以《论美感、美和艺术》(《哲学研究》1956年第5期)长篇论文给中国美学界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今天讨论“美、审美、艺术”的问题,看似是旧话重提,但仍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我们欢迎广大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能够立足时代的多变,结合当今的社会实践、艺术实践和美学、文艺学研究实际,以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方式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本期发表的四篇论文,虽然提出了些问题,但需深入研究,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王祖哲在《概念分析:快感、美、美感、审美与艺术》一文中认为,“快感”、“美”、“美感”、“审美”和“艺术”是关学中的五个基本概念,但分析发现,“快感”、“美”、“美感”和“审美”是含糊不清的。这是美学陷入停滞和混乱局面的原因之一。对美学有积极意义的概念只有“艺术”,而艺术及其相关经验是美学的研究对象,因此美学就是艺术哲学。郭勇健针对王祖哲的文章认为,《概念分析》通篇都是把“美”视为一种生理学的“快感”或心理学的愉悦,而未把“美”作为价值来对待,从而也没有把“审美”经验视为对审美价值的领会与享受。由此带来的一些观点,如把快感、美和美感全部放逐出关学领域,把审美与艺术完全等同,并进而将美学与艺术哲学完全等同,都显得过于彻底,未必合理。王蓓则对王祖哲文中关于审美和艺术“是用两个不同术语表达同一个概念”的说法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审美与美的确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也绝非“没有关系”。从形象概念出发,作为动词的审美就是对形象(美的或者丑的形象)的欣赏。审美并不是艺术,而是以艺术形象为主要欣赏对象。时宏宇也分析了美、审美与艺术三个重要概念,认为虽然美的概念具有含混性和开放性,很难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不能因此就废弃,“美”的存在对美学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审美与美不能混为一谈,审美就是感性,对事物形象的把握;艺术与审美不能等同,艺术的界定,应回归“经验”。(主持人简介:李衍柱,男,1933年生,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4.
从创作心理学角度对审美主体创作动机的心理进行剖析 ,研究“前写作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创作动机的心理准备包括创作力、创作空间、原型经验三部分 ,创作动机具有自发性与自觉性的双重心理特征。动机研究具有积极的艺术人类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 探索美学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蒋孔阳的道路是“从现实生活出发”,从艺术规律入手,在“实事”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把总结审美与艺术实践的经验,同哲学思辨融合起来,去发现美的客观规律,寻求自己的独立学说。自1957年以来,经过30多年的辛勤耕耘,蒋孔阳在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西方美学史、中国古代美学史等几乎全部理论美学领域,进行深入扎实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学术见解,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立的美学思想体系——创造论美学思想体系,蒋孔阳的“创造论美学”,既是对丰富的审美经验进行升华提炼的产物,又是对众多的美学理论进行哲学沉思的结晶,它具体  相似文献   

6.
“风骨”说是我国古代文艺美学史上的关于文艺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方面的重要范畴。它和我国古代文艺美学论中的诸多命题与范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共同构成我国古代文论的鲜明民族特色。为了建构今天的民族化和中国气派的文艺理论体系、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变探索并重新认识“风骨”说、以期使之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格式塔心理学对中国文学意境的审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从中国古代文论在意境研究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人手,指出意境研究关键在于心物关系的研究,然后引入格式塔心理学,探讨“异质同构”与情景交融、“艺术简化”与艺术传神、“整体性原则”与意境完形生成等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了力的结构在意境审美建构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科学研究的对象,归根结底是以有利于实现研究目的为选择标准的。以寻找“美”为目的的西方古代美学,形成了美、美的事物、艺术等研究对象;现代美学以审美心理为研究对象的潮流,是没有完成研究目的转变的产物;研究目的从追求最终的本体转向对审美发生过程的研究,是现代美学与古代美学最根本的区别;这种变化,最终导致把审美现象作为现代美学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9.
“模糊”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已经被广泛运用到语言学、心理学、生物学、经济学等诸多科学的领域之中,并而取得了越发显著的成果。本文试图以模糊理论的基本观点从审美认识系统、艺术表现系统、价值实现系统这三个方面来解剖艺术的模糊性特征。1艺术的审美认识系统是由艺术母系统中的初级子系统,这个系统由相互联接、相互作用的三部分组成,其一是作为审美认识对象的外部世界;其二是作为审美认识主体的内部世界;其三是由两者在审美关系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现实世界作为现象界,可以说是比较明确的。山川、河流、飞禽、走兽乃至人的生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虚静”心态是中国古代审美创造最重要的心理状态。“虚静”心态是虚与实、静与动两组矛盾范畴的组合,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在创作发生、审美体验、构思想象、艺术法度、技巧运用等审美创造的各个环节,“虚静”心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今天的审美创造,“虚静”心态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美的感觉是常见的,但对这种感觉从理论上进行清楚明白的解释却是困难的,这是美学界长期以来公认的事实。正因为这样,在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认识,才出现各种分岐和界说。有人想逃避这种纠葛,企图从一个一个美的具体形态去研究,然而稍加深入,就又导入这块是非之地。因为对美的研究,无非从审美心理学、艺术发生学和艺术形态学三个角度出发,而这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对任何一个侧面的探讨,都不可能绝对不涉及其它侧面。因此,从不同角度探索是可以的,回避这个核心问题,终归是做不到的。 我们说的“审美关系”,就是指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对其分析的目的在于说  相似文献   

12.
诗歌的审美价值标准是中国现代诗人们长期讨论的一个诗学重要问题。现代诗歌审美价值标准主要有“真”、“善”、“美”统一说,“价值”与“效率”统一说、“内容”与“形式”统一说、“现实”与“艺术”平衡说等。它们在现代诗学史上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至今对中国新诗理论建设与创作实践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朱光潜和宗白华在各自的论著中都对中国古典诗学的“观照艺术”作了细致的分析和多重解读.朱光潜在前期美学思想体系中主要提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审美是形象的直觉”等重要观点.宗白华也以其颇具特色的“散步”美学,立足于艺术本体与生命经验的分析,将中国古典美学与现代观照方式相结合,建立了“艺术的、有我的、自由的”审美体验论,拓展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审美的“观照哲学”.  相似文献   

14.
美学重建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是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当今的中西方美学界可谓共同出现了一种"审美"转向。在美学对象问题上,如果说从古希腊至今的西方美学经历了一种从美,到(纯)审美,到艺术,再到(泛)审美的演变,那么建国以来至今的国内美学研究,则经历了一种从美与艺术到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的美和艺术,再到以审美活动为主导的审美论的更为错综复杂的历程。我们的美学重建也正是以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起点。坚持以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可以防止那种预成论的美学观,可以使美学研究更具有包容性,也可以更好地克服美学研究上的主客分离的二元论。但美学的重建工作并不能仅靠转向审美"活动"来完成,而且还需要对"审美"概念本身进行反思和重塑,以期重构一种更具整合性的、能对各种审美活动包括自然生态审美、日常生活审美、身体审美、艺术审美等,既具有解释性,又具有批评性、构成性的美学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15.
精神分析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虽然理论取向和研究路径各异,但在如何引导个体心理行为趋向组织行为方面赋予的思想启示却异曲同工。文章分别截取“不同性质的人性解释”、“早期经验”与“缺失性需要”、“自我实现”与“超我”三个角度着力论述了二者在组织行为管理中的殊途同归。二者的交叉渗透、相互融合有助于管理思想及管理艺术的形成与发展,从而有助于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相似文献   

16.
弗洛伊德是深层审美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他使得深层审美心理学由前科学阶段和潜科学阶段走向了独立发展阶段.他对深层审美心理学的具体贡献有:其一,对文学艺术作品进行了深层心理的开掘,把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容一直追溯到作家艺术家的深层心理--童年的经验及其根本标志:恋母情结(或俄狄浦斯情结).其二,对艺术本质作了深层审美心理学的阐释,认为艺术就是被压抑的欲望借幻想而得到满足,也就是性力的升华.其三,对艺术创作作了深层心理学的揭示,具体分析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陀思妥耶夫斯基、易卜生等艺术家作家的创作过程.其四,对审美经验和美的本质进行了共同的深层心理学的探索,认为美和美感都根源于爱的本能、性力冲动.其五,对幽默、喜剧性、令人害怕的东西等等美学范畴进行了精神分析,寻找了它们的深层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17.
以“气”的概念来论述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是中国文艺评论的显著特点之一,在文学评论中,自曹丕首倡“文气”以来,这一概念被广泛地应用于审美鉴赏评论、创作评论与作家论,使“文气”说成为自成体系的重要理论,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基本思想。然而,对“文气”这一重要概念,现代学者的解释却颇多分歧,大多认为“文气”即指现代文艺理论所谓的“风格”,如刘大杰、谭家健、炳宸等等。  相似文献   

18.
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两种相对的基本思想:一种是以“理解、人文、主观”为特征的人本主义,另一种是以“解释、实验、客观”为特征的行为主义;由于人的心理现象是最为复杂的系统,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在心理学的对抗持续至今。  相似文献   

19.
自然和艺术的关系是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其核心问题是自然和艺术的辩证统一性。“自然模仿艺术”与“艺术模仿自然”这两个命题一同构成自然和艺术的辩证关系的两极。有关“自然模仿艺术”这一命题的内涵及其美学意义,长期以来几乎是研究的空白地带。所谓“自然模仿艺术”,是自然在审美中必然显得像艺术,其美学内涵是从“自然美像艺术”的角度揭示自然和艺术的审美同一性。这一命题的理论根据是,自然欣赏必须以艺术的模式组织审美经验,自然美生成于艺术图式在自然中的投射,马克思的对象化理论和康德的先验图型论可以作为其哲学理据。深刻领会这一美学命题的内涵及其意义,为全面系统地把握自然和艺术的关系、艺术的本质乃至美的本质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20.
本文借助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理论以及艺术自律和艺术符号自我指涉等理论,对(《长恨歌》进行了重新解读,特别是对关于(《长恨歌》的传统解释进行了解构性批判。提出对任何艺术作品的解读都不能离开解释者自身所处的当下情境。所以,新的解释与作者的“创作意图”及其此前的解释相比,必然是一种带有“偏见”的解释。正是由于这种“偏见”,使新的解释成为一种创新活动。并从审美解释学的角度特别指出,解读艺术作品不必联系文本以外的史实,文本以外的世界不必“在场”,这是当下我们在解读艺术文本时所必须持有的“认识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