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陶鹏明《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术》为诗,笔者主旧木,第三、四句作;“形夭无千岁.猛志周长在,”巳于《试还陶渊明〈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术》以本来面目一一驳南宋曾以来“刑天舞干戚”之讹说》考证之,(《鞍山师专学报》1994年1期)尚有情测如兹也。渊明,不会赞颂一个凶恶横道的丑兽。渊明之前,未有诗文赞颂。渊明之后,尤甚即使“刑天舞干戚”讹说乏启,亦未有也。莫非不值得深思乎?传统习惯、民族文化心理深厚积淀是不容忽视的,自觉不自觉人们潜移默化措守不移.譬如,夸父,壮烈也,故为后人领之,共工,豪迈,气盖非凡也,故…  相似文献   

2.
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较为可观的人鱼传说,与舶来的人鱼故事相映成趣。哪本书的人鱼最多?最为密集的人鱼形象来自《山海经》,比如《山海经·海内北经》载:"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郝懿行注日:"查通奉使高丽,见海沙中一妇人,肘后有红鬣,号日人鱼,盖即陵鱼也。"海上见闻的注入,使人鱼的形象不断丰富,  相似文献   

3.
这是我继《同音研究》之后写的一本书。1982年,我开始研究《掌中珠》时,曾写过一篇小文《鱼骨考释》。从前罗福成兄弟把“骨鱼”二字写作“(骨鱼)”一字,我误认为“(骨鱼)”当为“(鱼骨)”,与“辣”写作“(朿辛)”一样,同为“搬家字”。“(鱼骨)”,匣母,黠韵、山摄、入声、合口、二等,古音读为rwat,今音读为huá。我的依据出自《山海经·东山经》:“子桐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余如之泽,其中多(鱼骨)鱼,其状如鱼而鸟翼,出入有光,其音如鸳鸯。”据此我断定“(骨鱼)”为“(鱼骨)”无疑。并决定写《<番汉合  相似文献   

4.
1.释“乾坤” 乾坤二字,《周易·系辞》及《说卦》均谓指天,地。(《周易·说卦》:乾,健也,天也。坤,顺也,地也。) 然乾何以称天,坤何以称地,旧说多未确。兹分论之如次。乾字古音读幹。闻一多说:乾为干、湿之于的本字,繁文作斡。卦名之乾,其正字当为斡,(见《闻一多全集》第二卷第四五页)其说甚确。唯斡字古音与今音亦不同,当读“管”。(屈原《天问》:斡维何系一句,斡字古本作管。)则乾一斡一斡盖以形音相近致讹。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铺排史料的基础上,发现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三的“本事”不见于《山海经》,乃出于《尚书》等典籍。由此进一步考释出;一、这是一首被后人误收入《读山海经》组诗的咏史诗;.二、陶渊明对尧禅让舜是一种讽刺态度,而对共、则是同情的。  相似文献   

6.
“巴蛇食象”神话源出《山海经》,屈原时代已成不解之谜,流传至今异文迭出。二千多年来,吸引无数学者揭秘,却莫衷一是。以当代社会科学之光烛照这一人文神话:“(巴)蛇”和“象”各为两个族团的图腾,“食”是性爱隐语;此组神话表征的是四千多年前“蛇”巴族和“象”族的一段婚姻佳话,并由此撩开“×食×”型神话的谲秘面纱。  相似文献   

7.
古地理书五事——读历史地理文献札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海经》成书年代和作者《山海经》一书,以其瓖伟瑰奇著称于世,以其古朴豪放的特殊风格为人们所喜爱,学界公认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然而,《山海经》究竟何时成书?又撰人属谁?最早校定是书的西汉刘歆说:“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后来东汉王充《论衡·别通篇》、赵晔《吴越春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唐人《隋书·经籍志》等,均因袭此说。对于书内之有后世名物,颜氏  相似文献   

8.
犊鼻裈小考     
前些时,服饰考古工作者断言宋以前人有裙而无裤,其实是不全面的。 古代所谓“上衣下裳”,就是上衣下裙,男女都一样穿裙子。但裳字之外,还有一个裈字,也出现很早,后来讹转成为裤字。颜师古注《急就篇》说,“合裆谓之挥。”这当然就是裤了。 《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说:  相似文献   

9.
南宋《示儿编》“声讹”中的“俗读”音王晓坤李无未一南宋人孙奕的《示儿编》成书在开禧元年(1205年)九月,现存二十三卷。其内容涉及语音的不少,音注有800例左右。这其中卷十八的“声讹”字例尤为重要。“声讹”是孙奕专门收集当时人误读字音的实例汇录,计有...  相似文献   

10.
<正> 一、什么是祥瑞、瑞应、符瑞、祯祥? 祥:吉祥、《说文》:“祥,福也。”一云善也。段注:“凡统言则灾亦谓之祥,析言则善者谓之祥。”征兆有时也可谓之祥,如《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安在?”瑞是什么呢?《说文》:“瑞,以玉为信也。”段玉裁注:“典瑞,掌王瑞,王器之藏,注云:‘瑞,符信也’。瑞为圭璋琮壁之总称,引申为祥瑞者,亦谓感召若符节也。”《春秋左传》杜序:“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论衡·指瑞》“异物见则谓之瑞。“祥瑞,可以和事件同时,或先或后出。既可以作征兆,也可作证明。祥瑞一  相似文献   

11.
时空之钥--《山海经》的神秘数字探析(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海经》里的神秘数字有着特殊意义。抽取《山海经》中所包涵特殊数字 (即具暗示性而不纯粹为一般形容和计数功能之数 )的神话记述 ,进行分析 ,可寻找出《山海经》内之神秘数字 :三、四、五、九 ;从各神秘数字于《山海经》神话记载中之共通性及文本透露之线索 ,抽丝剥茧 ,解析其源起和象征意义 ,可发现神秘数字与初民时空观念间之密切关系 :数字三是“超越” ,象征“创生” ;数字四是“四方” ,象征“秩序” ;数字五是“中心” ,象征“完美” ;数字九是“边际” ,象征“极限”。笔者对《山海经》本文之客观统计与分析 ,辅以文字学原理 ,并引证人类学资料 ,冀能以《山海经》为基始 ,解开神秘数字之谜。  相似文献   

12.
1 鲁迅先生在一篇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中写道,《山海经》是他儿时“最为心爱的宝书”之一。因为那里面“画着人面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因其所书所载一般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故而我国历来的古籍书刊都认为《山海经》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志怪”书。 的确,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山海经》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自古号称“奇书”。全书仅3万1千余字,却包含着关于我国古代地理、历史、神话、民族、动物、植物、矿产、医药、宗教等多方面的内容,保存着丰富的历史资料,是研究上古社会的  相似文献   

13.
南宋著名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汗青”一词注家多以“史册”二字释之,然何以此诠之?则通常未溯其源。原来,在纸帛未产生之时,古人记事常写在竹木片上。单个竹片谓之“简”;单个木片称为“牍”。以竹制简时,需以火炙之,竹汗(水分)挥发,便于书写,亦可防虫蛀,故谓之“杀青”或  相似文献   

14.
近读余冠英先生《诗经选译》收获颇大,但他关于《行露》一诗作者的解释,我却不敢苟同,今冒昧质疑,求教于余冠英先生及同志们。原诗极短,为便于分析,兹录于后: 厌浥行路。岂不夙夜,谓行多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相似文献   

15.
1997年出版的《尹湾汉墓简牍》对于研究汉代历史、地理、军事、文学、术数、职官制度、书籍制度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本文在整理小组及时贤考释的基础上,就文字释读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例如第12木牍反面第1栏第7行:“哈具”当读为“唅贝”,其中“哈”是“唅”的讹别字,“具”是“贝”的讹别字,释文应作:“哈<唅>具<贝>”.  相似文献   

16.
河南新蔡葛陵楚简的字词疏证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文选取三则以辨别形体,疏通词义。新蔡简中用作楚“惠王”之“惠”有两类形体,“惠”在形体上易讹混成“葸”字,这在时代晚出的文字材料中亦有发现。“惠”形体讹变为“葸”在战国中期已成事实。“辸”在两处简文中均应读为“仍”,“乃”、“仍”典籍每见相通。《说文》:“辸,因也。”“辸而归之”、“辸而谓之”即“因而归之”、“因而谓之”,文义十分顺畅。简文“辸(仍)”从[彡卜人],可能是为区别于“乃”字而作。新蔡简“文君与啻”,“啻”应当读为“谪”,义同于祟。“文君”是新蔡葛陵楚墓暮主平夜君成的直系先祖,在古人观念中,故去的祖先和自然神一样都可以降灾为祟于己身,新蔡简中即有“文君”作祟的例子。  相似文献   

17.
《天问》云:“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禹腹鲧,夫何以变化?”“永遏在羽山”二句,《山海经·海内经》谓:“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开筮》亦谓“鲧死,三岁不腐”,均说鳅因治水不成而被“帝”所杀.然王逸《章句》云:“言尧长放鳅于羽,绝在不毛之地,三年不舍其罪也.”则王氏认为鳅只是被帝尧流放而已,并没有被杀害.张萱亦云:“屈原《天问》‘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是尧未尝杀鲧,特流放之而不赦耳”(《疑耀》).王、张两氏其说不误.《说文》:“阏,遮拥也.”又,“遮,遏也.”则阏与遏同.遮遏即禁锢之谓,故《礼记·祭法》疏引郑玄答赵商云:“鲧非诛死.鲧放诸东裔,至死不得反于朝.”由此可见,下句的“伯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少年时代(十岁)就“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一个远房叔祖告诉他:“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去了。”从此,他就念念不忘于这部书,然而总是弄不到手,没想到他的媬姆阿长却给他买来了。她有一天告假回来,“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的《三哼  相似文献   

19.
解“指”新探刘恒健公孙龙子的《指物论》历来被看作一篇扑朔迷离,玄奥难解的文章。为此,庞朴先生曾经不无感慨他说:“《公孙龙子》是诸子书中最难读的一本,而《指物论》又是《公孙龙子》中最难读的一篇。”①张岱年先生也认为在《公孙龙子》诸篇之中,《指物论》“讹...  相似文献   

20.
读《诗经》,看到《邶风·北门》:“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原以为“谓之何哉”,即“还说什么呢”。后查阅王引之《经传释词》和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才知“谓”和“为”二字相通,常常互相借用。看来,“谓”作“说”讲:不妥了,应作“为”解。“为”有向、对意,“为之何哉”,即对这种情况有什么办法呢。余冠英先生《诗经选译》译作“教我还说什么话”,但注释时又取王引之“谓即奈”一说,似不太明确。“谓”有“奈”意,“奈之何哉”,即对此有何办法,直接作“为”讲,不更贴切些吗!再,《王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