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取用外国文化,并不是个新问题。历史的经验少说也有一百几十年,鲁迅倡导的“拿来主义”也已经四十七个年头。可是,直到现在,一碰钉子,人们还总是说:“还是鲁迅的‘拿来主义’好。”可见,老问题也有新情况,鲁迅的“拿来主义”还有提倡的必要。 那么,什么是鲁迅的“拿来主义”?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它?今天对我们又有哪些启示呢?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虽然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但他“拿来主义”的实践和理论的萌芽却是很早的事,应该从《摩罗诗力说》算起。鲁迅先生的一生,可以说是“拿来主义”的榜样。但是,在社会主义的今天,仍然有人对“洋货”发生恐怖;也有人对“洋货”顶礼膜拜,鼓吹“全盘西化”。近来有人提出要引进外国文化,而一些人则感到震惊,认为技术、资金才能引进,文化怎能引进?因此,现在来探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并非多此一举。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思想巨人。我们所说的鲁迅早期思想,一般是指鲁迅青年时期,特别是东渡日本留学期间的思想。此时,他的总体思想认识水平,已经达到了当时思想界的先进水平,起点甚高。正如冯雪峰所指出的:“他已经抱有别人在‘五四’时期才能抱有的那种思想和见解,……这是常常使我们惊奇的。”(《鲁迅和俄罗斯文化的关系及鲁迅创作的独立特色》)考察一下鲁迅在其早期是怎样紧跟历史时代的步伐,积极开放地从西方文化中汲取先进的思想观念,这对于我们当今采取“拿来主义”以借鉴外国文化思潮,从而重新调整我  相似文献   

4.
整体把握批评对象是鲁迅文艺批评整体性思想的显著特征。鲁迅从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出发,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阐述了整体把握批评对象的重要性,奠定了这一思想在我国文艺批评实践中的基础地位。这一思想的基本内容是:‘消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①这一基本原则涉及到了一部分作品的整体性,作家全部创作的整体性,作家和创作的关系,作家与自己作品的内部联系,作家和他的作品与所处时代社会的关系。这诸多方面,就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系…  相似文献   

5.
说摩登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收录的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有这样一段话:“我这里也不想对‘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在鲁迅先生的很多杂文作品中都曾出现“摩登”一词,例如在《洋服的没落》中:“这洋服的遗迹,现在已只残留在摩登男女的身上”;在《赌咒》中:“我回答说你知道现在是什么时代,现在是盗也摩登,娼也摩登,所以赌咒也就变成宣誓了”。“摩登”不仅在鲁迅的作品中,在那个时代的许多作品都曾出现过:(1)生平最恨小城镇的摩登姑娘。(钱钟书《围城》)(2)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钱钟书《围城》)(3)说得更摩登…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探讨鲁迅在 19世纪和 2 0世纪叠交中对中国道路的思考 :“现代化”是其必由之路。鲁迅运用拿来主义的精神 ,高瞻远瞩 ,为我借鉴 ,在其文学作品中 ,以生动而富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艺术形象揭出国人的病苦 ,进行卓有成效的思想启蒙  相似文献   

7.
重温鲁迅先生“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科学论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鲁迅讲的“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是一科学的论断 ,它完全符合中国学术文化的历史事实。鲁迅在批判中国旧文化时 ,也曾批判道教中存在糟粕 ,但并没有完全否定道教 ;也并未从道教文化中“悟”出一个“食人民族”的结论。另外 ,还可从鲁迅先生对宗教的认识 :宗教与迷信应严格区分 ,宗教的产生和存在有其客观的社会根源 ,反对盲目主张消灭中国宗教(包括道教 ) ,宗教属于精神信仰 ,反对诽谤“龙”图腾等观点中 ,看出鲁迅对中国道教的认识是有其宗教观作理论基础的 ,是十分深刻的。因此 ,我们不应贬低其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建刚 《浙江社会科学》2023,(6):141-148+161
鲁迅终生奉行“拿来主义”。他很早就着手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及文艺理论。随着文学革命运动向革命文学运动转变,他的翻译重心逐渐转向苏俄文论及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并对苏俄文艺政策与无产阶级文学、“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等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除了“硬译”相关著作之外,鲁迅还撰写了大量的“译序”或“译后记”。这些文字及其对译著的“挑选”展现了鲁迅逐步走向马克思主义并最终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严复提出“信达雅”翻译理论的目的是为其翻译找根据 ,寻基础 ,是为了让国人更容易接受他的译文。鲁迅坚持“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 ,大呼“拿来主义” ,其目的在于把外来思想和表达方式“据为己有” ,使之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实质上 ,鲁迅的翻译理论承接了严复的翻译思想 ,他们二人的翻译观点始终由“和”这个中庸思想牵引着  相似文献   

10.
<正> 人们对鲁迅美学和文艺思想的研究,总是强调其“善”的一面,然而,鲁迅在第一篇文学论文《摩罗诗力说》中,就否定了“无邪之说”而推崇“恶魔”。“恶”,是鲁迅弃医从文之后首先看取的。造成对鲁迅“恶”的文学观研究的空白,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恶”的回避,而对“恶”在历史上的巨大作用缺乏认识。“费尔巴哈就没有想到要研究道德上的恶所起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道路问题,实质上就是研究鲁迅先生究竟是怎样地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问题。人们之所以能够比较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和比较自觉地掌握客观规律,总是需要经过一个反复的不断实践的过程的,鲁迅先生自然也不能例外。事实上,鲁迅先生整个思想发展过程中,是一时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或离开过革命的社会实践的;他在发展过程中的每一具体步骤的各种思想、言论,无不深深地打上了阶级斗争的烙印,具有十分鲜明的实践性质。鲁迅先生整个思想发展同样证明:认识来源于实践。可是,近几年来在关于研究鲁迅先生的“思想演化”——即探讨他如何认识客观真理的具体过程问题时,有人却认为鲁迅先生是通过抽象的“对思辨世界的勇敢的探寻”和“痛苦的自省自讼的过程……才能逐渐认识真理和人民”的,这就是一种完全和实践的过程相对立的所谓《心灵的历程》。在这里,我们和《心灵的历程》作者存在着原则的分歧:我们认为鲁迅先生的认识的基础在于实践,这种实践是具体的社会实践,其主要内容是他积极参加了改造社会的阶级斗争;《心灵的历程》作者却把鲁迅先生个人的意志活动、精神活动看作实践,其主要内容则是“他那自省自讼精神的寻路者的心灵世界”发生“变化”而已。从这样的一种实践观出发,《心灵的历程》全书通过“上篇”对《狂人日记》的分析,证明这篇作品是鲁迅先生“在民主启蒙运动中,当他谛视人的心灵深处,他就愈是感到时代力量的强大和战斗的鼓舞”的产物,而“狂人形象的精深、博大的意义”则在于“从狂人的生活实践和思想探索的程途中,他的性格合乎规律地发展起来”,“那震颤的心灵的琴弦,……显现了战斗者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空前地表现了美将获胜的这一新的欢乐的主题。”在“中篇”里从分析鲁迅先生一系列的关于知识分子的小说中,说明“鲁迅笔下的每一个形象”和“每一个小小的心灵世界”“所联成的心灵历程的河流里,异常清析地反映了鲁迅自己的心灵航行的一段经历。”在“下篇”中更进一步通过《一件小事》等第一人称的小说、《过客》等散文、《华盖集》和《两地书》中所提到的“我”字,统统集中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形象——即鲁迅先生自己本人的化身,从而说明这一切便是他“在各种不同环境中的经历和内心活动”的反映,最后并得出了“只有通过一个思想上的艰辛的痛苦的自省自讼的过程”,鲁迅先生“才能逐渐寻获新的道路,才能逐渐认识真理和人民”的结论。从表面上看,《心灵的历程》在全书的个别地方也提到了鲁迅先生“重视实践”、“实践丰富了鲁迅的认识”等等,但是由于作者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致使自己的研究走向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反面。  相似文献   

12.
在本文中,作者以关于文学翻译的“兼顾”原则为切入点。一是回顾了该原则在内涵上的变迁过程,着重对比和探讨了从过去的鲁迅到林语堂,又从林语堂再到今天的许源冲乃至黄杲圻等翻译名家对于“兼顾”原则在认识和运用上的不断变化。二是作者指出,在鲁迅时代,文学翻译以原作为依归,以再现原作的结构美(风格)为“圭臬”;到了后来,则以再创造出可以和原作相媲美的译作为“最高境界”。三是作者还借以回顾了我国的文学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指出文学翻译的实质是“意译”。  相似文献   

13.
“五四”以来,鲁迅、郭沫若诸文学大师都是得力于外国文学的滋养的,这是我们民族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但是,我们的民族既有“拿来”的“勇猛”态度和恢宏的胸怀,更具备“沉着”的判断力和“挑选”的严格性。这也应是我们今天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应坚持的正确立场和方法。但是,前几年由于文坛劫后凋零,艺术食粮相当匮乏,我们的一些同志面临这种状况往往容易“饥不择食”,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则常常被误解。有的同志认为,所谓“拿来主义”,就是把外国的东西统统拿过来,照抄照搬;  相似文献   

14.
(二) 鲁迅一生主要是以其文学创作为思想武器进行韧性战斗的。对于鲁迅作品的研究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不过,“文革”前探讨鲁迅作品思想性、战斗性的较多,而探索其艺术性、进行综合性的整体性研究的较少。新时期前几年仍有此倾向。自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活动开展以来,系统性的综合研究明显加强,加之比较方法的自觉运用,鲁迅作品研究创见迭出,取得了令人喜悦的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15.
如何评价“五四”时期的鲁迅思想,存在着一些原则的分歧。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看待“五四”时期鲁迅的指导思想?是“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还是“进化论”的发展观?这关系到如下一系列问题:鲁迅的早期(1898-1917)思想达到了什么高度?它和“五四”时期的鲁迅思想有什么必然联系?如何看待十月革命对鲁迅的震动和影响?如何分析鲁迅当时对待马列主义的认识和态度?“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与“进化论”的发展观有哪些质的区别和联系?“进化论”的发展观在“五四”时期还有没有积极意义?它与鲁迅的文化革命的“主将”和“旗手”的称号是否水火不相容?还有,鲁迅有没有接受尼采哲学等唯心史观的某些影响?这些影响在“五四”时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要想科  相似文献   

16.
深与浅中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认识水平低 ,根据心理学原理及教育学“可接受性”原则 ,对一些虽在中学课文中出现 ,但的确偏于艰深的问题 ,可以作比较浅的处理。例如 ,教《拿来主义》 ,有一个问题很难 ,那就是“作者谈‘拿来主义’ ,为什么先花大量笔墨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确实不容易———花了四段的篇幅去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而未提“拿来主义” ,这不是离题了吗 ?为解决这个比较深奥的问题 ,可以提一个比较浅的问题 :“讲台上有一支粉笔 ,我们对这支粉笔可能采取的态度有几种呢 ?”这当然有两…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主张“拿来主义”的,他的这一主张,针对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化遗产,当然也包括传统伦理思想遗产在内。鲁迅作为一个思想家,在伦理思想方面所接受的影响是多元的,既有西方资产阶级的进步思想,又有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精华,这些影响加上鲁迅在战斗实践总结出来的思想理论,才构成了鲁迅丰富的伦理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一早在本纪初,鲁迅就已经在《人之历史》里,从“人类种族发生学“的角度,研究了“人类发生及其系统”.他用大量科学事实反复论证:人与自然(动植物)内在的一致性,不仅人与自然(动植物)有着共同的“本原”,人是由原生动物长期历史演变的结果,而且人的个体在受孕胚胎成长的过程都与动物进化的历史过程中相应阶段相适应,前者为后者“发生之反复”,因此得出了人与动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的结论。这样,在本世纪初,鲁迅就已经科学地认识与把握了人的自然本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在鲁迅逝世一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要认识鲁迅先生,要晓得他在中国革命史中占的地位”,接着指出鲁迅的三个特点:政治远见,斗争精神,牺牲精神。并明确指出:“鲁迅的一生就完全贯穿了这种精神”。实践证明,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论断是符合鲁迅的思想实际的,是正确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然而《人文杂志》1981年第四期发表的《象鲁  相似文献   

20.
发表在《青海湖》(1985年第8期)上的《论鲁迅创作生涯》(邢孔荣作,以下简称邢文)一文,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关注,因为他一反鲁迅研究界和广大读者的共同看法,对鲁迅的创作提出了“新”的见解。他将鲁迅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时期:准备时期(1906—1918)、创造时期(1918—1925)、衰退时期(1925—1936)。认为鲁迅在准备时期的“文学活动是失败的”,创造期中只有四、五篇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1925年鲁迅就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