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构筑“东北亚大旅游圈”是实现东北亚旅游经济一体化,旅游资源互补与共享的重要模式, 将为亚太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奠定基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开启了构筑“东北亚大旅游圈”序幕。中、俄、朝、韩、日、蒙六国在这个旅游圈内就拥有40多个大城市,仅中日韩三国GDP为  相似文献   

2.
哈尔滨建设国际经贸城的环境分析及其对策徐中权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及新特点1.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是在世界经济格局中进行(1)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8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历史和自然使我们比邻而居,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和应对挑战的共同任务使我们心手相连。在金风送爽、硕果飘香的美好季节,长春迎来了第六届中国吉林·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及第四届东北亚经贸合作高层论坛。国际宾朋俱至,四方贤达共会,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和平、富裕和繁荣的东北亚。  相似文献   

4.
东北亚经济圈与韩国经济张涛80年代以来,东北亚经济圈问题越来越引起中外学者的研究兴趣。本文在考察有关东北亚经济圈问题的基础上,探讨韩国在东北亚经济圈中的地位及其与处在东北亚经济圈中各国的相互关系。一、东北亚经济圈的崛起东北亚经济圈,是指亚洲东北部各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东北亚地区成为被世界舆论所关注的热点地区,“东北亚经济圈”也作为一个有特定含义的名词被广泛地使用,然而有关各国所处的角度不同,对这一概念的内函构成和意义的理解相差甚远。本文就此谈些粗浅的看法。一、东北亚的地理位置界定所谓东北亚,顾名思义就是亚洲的东北部地区。以前,传统上把亚洲划分为六大块,既东亚、西亚、南亚、北亚、中亚、东南亚,唯独东北亚很少作为一个区域概念被广泛便用,近年来,随着亚洲东北部区域的各国政治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地区才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日本的经济起飞,韩国的迅速崛起和中国的改革开放,每每成为世界舆论的热门话题。随着俄罗斯向市场经济的过渡给国际资本流入这一  相似文献   

6.
一、经济区组成要素及其属性经济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经济区指凡具有区际特色的经济分异(质和量两方面)区域,诸如我国的经济地带、资源开发区、对外开放区、流域、山区、城市联合以及按产业部门(或行业)划分的区域等,甚至象东北亚、西欧等均可称为经济区。狭义的或典型的经济区,即通常人们所讲的综合经济区,是指具有区际意义专业化的地域经济系统,如上海、东北、闽南,陇中等皆是。一般来说,广义经济区可操作性不强,它只能从总体上大方向上控制区域经济发展,对局部有共性的控制作用。综合经济区是在广义  相似文献   

7.
中亚五国为中国倡导建设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要冲,是中日围绕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主导权的必争之地。日本对中亚的"丝绸之路外交"战略起步早,并以经济援助为主线推动了与中亚之间的经贸合作,但其规模较小,发展缓慢,缺乏地缘优势和产业重叠性。中国与中亚五国具有地缘优势,经贸合作起步晚但增速较快,加之经济发展水平较日本相近,产业重叠性较强,具有较强的合作潜力。中国"一带一路"构想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不仅有助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也有利于促进中亚国家经济的发展,中日两国的比较优势决定双方在中亚地区具有进行经贸合作的机遇和空间,中日在中亚地区的博弈和合作将有利于推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8.
《学问》2015,(6)
清代东北亚丝绸之路是一条以中国东北地区为纽带,连接中、俄、日、朝等国的古代商路。现有研究成果中,有关清代东北亚丝绸之路的阶段划分、清代国家治理与东北亚丝绸之路建设、东北亚商贸物资与"贡貂赏乌林"的关系等问题的探讨依然不够充分。这些都是清代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中亟需破解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制造业转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战略的实施,对黑龙江制造业在区域定位、发展模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黑龙江制造业必须以建设东北亚制造业经济枢纽中心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的装备制造业中心为目标,在制造业区域定位、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方面完成转型。积极推进黑、吉、辽三省区域制造业经济一体化;以打造“东北亚制造业经济枢纽中心”为目标,推进东北亚及国际制造业经济开放与合作;以装备制造产业为核心,依托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建立纵向延伸,横向连接的集群发展模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建立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东亚合作要受到美国、中日关系、东盟等因素影响;针对建立“东亚经济共同体”, 各个国家提出了不同的构想;亚洲区域经贸合作的加强以及最后实现4 10的构想,将是亚 洲国家在21世纪上半期势必实现的宏愿。  相似文献   

11.
北部湾开放开发与桂台金融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规划,为台商投资广西提供了重要保障。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重要的国际经济合作区,也为台商通过大陆进入东盟创造了便捷条件。台湾地区金融业发达,金融资本雄厚,而广西作为后发地区缺少的是金融资本。如果双方能够加强金融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将会实现合作共赢,造福两地人民。  相似文献   

12.
秦爱玲 《创新》2010,4(5):22-24
中越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特别是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中越两国间的经贸合作越来越紧密,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广西作为中国通往越南、通往东南亚各国的重要门户,有着其自身的发展优势。广西政府、企业如何把握机遇、发展对越经贸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目前也是下一阶段的研究任务。  相似文献   

13.
徐聪 《创新》2010,4(1):72-75,8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必然趋势。为了保证经济稳定,维护金融安全,使东亚各经济体在国际金融体系中获得更大的发言权和发展空间,东亚区域金融合作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金融危机对亚洲金融合作产生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分析金融危机产生推动效应的原因,总结在金融危机推动下亚洲金融合作的发展特点,并展望亚洲金融改革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龚克瑜 《创新》2009,3(2):5-9
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是目前国际上最大、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三大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分析和比较上述三者的发展背景、历史进程、特点和意义,有助于我们理解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如果将东亚经济合作机制作为一个整体与上述三者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东亚经济合作的机制化程度明显落后,建设东亚经济合作机制十分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15.
陆建人 《创新》2007,1(1):7-11
回顾2006年在中国和东盟双方政治互信进一步加强,战略伙伴关系深入发展背景下,双方经贸关系发展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对2007年可能影响双方经贸关系的若干因素作了分析和判断。在此基础上,对2007年双方经贸关系的走向作了展望,指出在东亚经济合作出现新机遇和世界及东亚地区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情况下,中国和东盟经贸关系将快步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美国重返亚太入手,分析近年美国对亚太政策的调整、变化及其根源,在此基础上探讨美国重返亚太政策对地缘政治的影响。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美国重返亚太反映了美国重视与亚洲各国的合作,而不仅仅是在亚太搞对抗。当然,加强与亚洲各国,尤其是与中国的合作才最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在重返亚太的过程中,受到经济实力因金融危机而削弱的影响,露骨地使用军事硬实力、挑唆亚洲一些国家对华敌视情绪,不利于亚洲各国的发展,也对美国当前的经济恢复没有好处。  相似文献   

17.
广西与越南经贸合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铜生 《创新》2009,3(7):29-33
近年来中国及广西与越南不断深化全面合作,为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及泛北部湾合作和"两廊一圈"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越南和广西经贸合作的深入,广西应把重点转移到茶叶产业等八个领域上,建立广西—越南陆上跨国经济特区带,实现广西—越南双方全方位经贸合作。  相似文献   

18.
陆建人 《创新》2007,2(2):5-9
作为由中小弱国家组成的集团,经济一体化是东盟赖以生存、发展、壮大实力和应对外部威胁的惟一选择。东盟共同体规划的出台,从根本上看,是东盟应对外部世界巨变的一项最重要的措施。同时,东盟认识到,只有掌握了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主导权,才能牢固地保持住自己的“特性”。从这一点出发,东盟的区域合作战略是:首先,建立东盟共同体强化自己,继而以此为核心,推动东亚共同体和东亚峰会,确保东盟在区域合作进程中的主导权。  相似文献   

19.
环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的模式、方向与建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于历史原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环北部湾区域目前仍属于经济欠发达的沿海地区,研究环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加速该区域的崛起。分析环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的概况,在合作模式和合作方向上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20.
马孆 《创新》2010,4(1):15-19
东亚合作起步较晚,但却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其发展将不仅对本地区,也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通过阐述东亚合作的发展进程,分析其特点和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东亚合作未来的趋势,即多种机制并存、务实、合作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