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等韵图上方,先分为唇舌牙齿喉半舌半齿七音,即七个发音部位,是横列的。各等韵图排列七音,不是一个样子,未采取位置固定法。但是,一个发音部位搬家,在其下的其他排列顺序也就依次搬过去,后者的排列顺序,始终不能离开郁个发音部位。不难看出,等韵学家自发音部位而下的排列顺序,又正是采取位置固定法。在七音里,以声母的四种发音方法为横排列顺序,古人称做四等清浊,印沈括《梦溪笔谈》所说:  相似文献   

2.
《七音略》是以唇、舌、牙、齿、喉、半舌、半齿七音为纲的许多拼音图表的大总名。在其中的“重中重”、“轻中重”等,是以声母等第为小目的分题:“重中重”为开口前两等领读开口全四等的小目,应分开并顺次读为重、中重、中轻、重;“轻中重”为合口前两等领读合口全四等的小目,应分开并顺次读为轻、中重、中轻、轻。尚有些略加变化的小目。又在这些小目上,若标“内转”,是指从右向左拼音一遍,若标“外转”,是  相似文献   

3.
《韵镜》共有四十三幅韵图,每一幅图都标明“内转”或“外转”;其中“内转”包括通、止、遇、果、宕、曾、深、流八摄,共有二十一图;“外转”包括江、蟹、臻、山、效、假、梗、咸八摄,共有二十二图。内外转的“转”来自《悉昙藏》,本指声和韵辗转相拼,有转合之义。从韵图上看,则更为直观。韵图横为声、纵为韵或者横为韵、纵为声,声韵相交合为一个字音。所以,一个韵图之内,就有许多的声和韵辗转相拼,合成许多不同的字音,总为一图。因此,到了宋代,“转”字逐渐衍申为“图”的意义。至明清时期,则把摄和转混为一谈。那么内转、外转究竟是什么意思,《韵镜》并无明确解释,而对其进行诠释者各执一词,自成一派。现在我们将一些主要观点陈述如下:一、有无真正二等韵来区分内外转,有则外转,无则内转这是现代学者比较公认的一种说法。以《四声等子.辨内外转例》为代表,它说:内转者,唇舌牙喉四音更无第二等字,唯齿音方具足;外转者,五音四等都具足。今以深曾止宕果遇流通括内转六十七韵,江山梗假效蟹咸臻括外转一百三十九韵。《切韵指掌图.辨内外转例》亦云:内转者,取唇舌牙喉四音更无第二等字,唯齿音方具足;外转者,五音四等都具足。旧图以通止遇果宕流深曾八字括内转六十七韵,...  相似文献   

4.
魏晋音是周秦古音过渡到中古《切韵》音的桥梁。晋·郭璞“为今语作而不为古语作”的《尔雅》注,是研究魏晋音特点的重要依据。本文首先就《尔雅》郭注反切上字,与离之不甚远的《广韵》,按唇、舌、齿、牙、喉5音逐字对照比较,试图归纳其声母体系诸特点。至于韵母体系,则将于下篇探讨。  相似文献   

5.
新书架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书名:《说文解字音证》作者:贾海生内容简介:《说文解字音证》由浙江大学古籍所贾海生教授所著。全书依据曾运乾及其弟子郭晋稀研究所得的古音系统,就《说文》中的九千余字,以古音三十部为纲,别出谐声声母,从声母得声的字系于声母之下,以喉、牙、舌、齿、唇五音为序,每一音中又依古声十九纽对举阴声、入声、阳声之  相似文献   

6.
浊上变去论     
浊上变去,是不容易解释的。宋张麟之《韵镜·序例》就解释错了。他认为: 凡按平仄念字,至上声就清浊犯同音。如东清同浊,它们的上声都念成清声董字;刀清陶浊,它们的上声都念成清声祷字。上声无浊声,而《韵镜》上声浊位有字,又要念成去声,是由于古人制韵,间以去声字参入上声,以使清浊有所分辨,  相似文献   

7.
白石十七谱是宋词文学创作与音乐理论高度结合的宝贵实例。就中四首旁缀音谱的“令”体词调歌曲,系先有音乐“定腔”,后“倚声”填词之作,是研究宋词以文从乐手法的珍贵实证。依据《词论》“别是一家”的音乐文学体性论,姜夔《大乐议》的四声清浊主张以及张炎《词源》的歌词五音协律例证,可归纳、提炼出使文字四声五音与音阶清浊轻重相协谐的宋词“倚声”理论。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四首词调歌曲的文乐关系展开逐字辨析,并以句拍为单位,实证以《词论》为代表的音乐文学理论,在宋词“倚声”填词实践中的艺术表现形式,最终回归《词论》《词源》对雅词协音不易、“知之者少”的文学判断。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洪武正韵译训》《洪武正韵译训》,是奉世宗庄宪大王之命,申叔舟等朝鲜汉学家们编成的一部对音韵书。书成于朝鲜端宗三年即公元1455年。《洪武正韵译训》的编撰动机与目的,申叔舟在序文中写道:“皇明太祖高皇帝悯其乖舛失论,命儒臣一以中原雅音定为洪武正韵,实是天下万国所宗。我世宗庄宪大王,留意韵学,穷研底蕴,创制训民正音若干字,四方万物之声无不可传。吾东方之士,始知四声七音,自无所不具,非特字韵而已也。于是以吾东国,世事中华,而语音不通,  相似文献   

9.
0.1 《老乞大谚解》中有220个古入声字,共出现2943次。这些入声字有规律地分派到阳平和去声中去,分派条件与《中原音韵》完全不同。《中原音韵》和与其同一系统的《中原雅音》入声派入阴声九韵,每韵之下,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全浊字派入阳平,全清、次清字(影母字除外)派入上声,次浊字(另含影母字)派入去声。16世纪  相似文献   

10.
《康熙字典·贝部》:“,《篇韵》音躉(dun),别寄异物也。亦书作趸。”《中华大字典》在“”字下注“东本切,音躉,阮韵。别寄异物也。[见《篇韵》。]”《中文大辞典》、《大汉和辞典》亦均据《篇韵》音“躉”。查《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  相似文献   

11.
<正> 在歌唱中,存在着一个怎样处理“横”与“竖”关系的问题。这里所说的“横”与“竖”,是指歌唱者在歌唱中喉、舌、齿、牙、唇(简称五音),在吐字、咬字时的变化状态,和与之相应的声音状态。它们的变化状态和歌唱的声音及演唱的风格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广韵》“支脂祭真仙宵侵盐”等韵里的喉牙唇音字反切上有对立,韵图把它们分别置于三、四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重纽.如支韵;奇,渠羁切;祇,巨支切.两字的反切上字同属群纽,反切下字也同类,而《广韵》并不认为两字同音,把它们分置于不同的小韵.在韵图里,奇列三等,祇列四等.  相似文献   

13.
《康熙字典》将“(齿页)”字收在页部正编,将“(齿赞)”字列入齿部备考,以为一与头有关,一乃齿之属,仅据《字汇补》注音,而不详其义。《中华大字典》以其无义,迳将二字汰除。 按,二字出《改併五音类聚四声篇海》,亦有音无义,不同部居,为《字汇补》所本,《康熙字典》未识其源。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今古方言大略》二字联绵为释  相似文献   

14.
以《切韵》为参照,吴语青田话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切韵》时代的音韵特点。例如:古全浊声母今读浊音、部分非组字读重唇、部分知组字读舌头、部分匣母字读如古群母等声母特点,鱼虞韵相分、咍泰韵不混、盐仙-添先有别、东钟韵分明等韵母特点,四声八调、阴阳调调型一致等声调特点。有些特点并非传承于《切韵》,它们或源自当地古代百越族先民的语言底层,或源自前乎《切韵》时代的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15.
《说文》谐声系统中,相当一部分来母字和非来母字有谐声关系。其中非来母字的古声纽分布在喉牙舌齿唇各个部位。来母与非来母互谐是主流,一般情况下,能谐来母的某声纽,也能由来母谐出。谐声关系中,二等和三等的地位突出,主要表现在:同等谐声以三等谐三等为主流;属不同等谐声关系者,凡一、三、四等字与二等字的关系,必是来母字与二等非来母字的关系,凡一、三、四等构成不同等谐声关系时,主谐字或被谐字一方必为三等字,非来母字处于三等地位的居多。二等和三等是来母与非来母互谐的纽带和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编纂于清代前期的佚名韵书《五音通韵》对《字汇》、《正字通》、《广韵》等字书、韵书、韵图多有批评。分析这些相关批评材料,可以考察《五音通韵》编纂者的语音观念,即反对"拘泥旧韵"而重视实际变化的时音观和反对"拘泥方音"、"以韵为则"的语音规范意识。另外,也可以据此了解当时韵书编纂的具体状况。  相似文献   

17.
吕坤的韵学思想直接影响到《交泰韵》的反切特征.吕坤主张(1)以"交泰"为理念来改革反切,反切应反映时音性质;(2)追求反切的便利,"信口便是法门";(3)认为中原之音最为纯正,应当以《中原雅音》为基础制作反切等等.正是在如上思想的指导下,《交泰韵》的反切呈现出以下特征(1)切语的改革不彻底,阳声字作切上字有"合声"切法的困难;(2)影、疑、云、以作切下字,理想且便捷,但受字少、字僻等因素的限制,仍有其它声纽的字进入切下字;(3)以清浊为条件产生的阴阳调在平声字中分布比较整齐,在入声字中却相当混乱,在上去声字中无阴阳之分;(4)声介合母,由切上字决定被切字的开合.  相似文献   

18.
《切韵》“俟”母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韵》有没有“俟”母,这是一个关系到能否正确认识中古汉语声母系统的重要问题。学术界对这个问题还没有一致的意见. 清代陈澧《切韵考》,用反切系联法考求《切韵》的声母系统,没发现《切韵》有一个俟母。和《切韵》同时代的《玉篇》.《博雅音》、《经典释文》等南人所作字书韵书中,也没有“俟”母。原本《玉篇》广部有一个“(广矣)”字,助雉反,注云“字书或俟字也。”是“俟”字属崇母。  相似文献   

19.
《东国正韵》序文中的“上去无别”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446年,朝鲜颁布钦定《训民正音》(以下简称《正音》)推广了“谚文厅”所创制的表音文字。第二年,又颁布了“调以四声,定为九十一韵二十三母,以御定训民正音定其音”的韵书《东国正韵》。从声、韵的数目看来,它既不同于朝鲜长期以来备科试用的《礼部韵略》,也不同于《平水韵》。序文中写道:“声韵之变极矣”、“若不正之,则愈久愈甚,将有不可救之弊矣”、“我国  相似文献   

20.
《释名》声训与汉代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声训也叫音训,是用声音相向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的一种训詀方法。声训中,释字与被释字之间,有的完全同音,如《释名·释天》:“踢,揚也”。有的只是双声关系,如《释名·释丧制》:“绋,發也”,二字古音声母相同,都属帮母;但韵部不同,“绋”物部字,“發”月部字。有的只是迭韵关系,如《释名·释乐器》:“锺,空也”,二字韵部相同,都属东部;但声母不同,“锺”章母字,“空”溪母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