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唐氏族谱》等八份湖南族谱为基本资料,研究明清时期湘中、湘南地区家族人口增长的整体趋势及差异性.研究表明,明清时期湘中、湘南地区与长江下游地区的家族人口增长率存在着某种一致性,大致在1%左右波动,且其长期升降趋势与我们对明清社会变迁的认识颇为吻合;自然灾害、战乱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是家族人口变动的重要动因,天灾人祸造成人口短期的剧烈波动而社会经济变迁则型塑了人口变迁的长期轨迹;家族基因、家族发展模式及其所面对的外部环境共同造就了家族间人口发展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明清江南地区两个家族人口的生育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历史人口中并不存在着“预防性抑制”及婚内节育行为。本文对明清时期两个家族人口的生育行为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其他的实证研究成果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在人口压力较为严重的时期,不同阶层的中国人口通过推迟男子的婚龄、保持独身,以及婚内节育来应付环境的挑战。另外,“多子多福”仅仅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理想而非现实,因为明清时期不同社会阶层妇女的终身生育率均在4~6之间,本文探讨了决定这一生育水平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海峡两岸人口流迁的历史源流及其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阐述和分析了各个时期海峡两岸人口流动的规模及其原因。并通过对目前海峡两岸人口流动规模、结构及其社会、经济成因的研究,分析了人口流动及其对两岸社会、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一、新的历史时期湖北省人口 发展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我省的人口发展提出了重大的战略任务。在探讨这一问题时,我们的指导思想是:1,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的理论为指导,提出我省人口发展的战略任务,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相协调。  相似文献   

5.
有关国际人口迁移方面的问题,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问题上我国研究得都很不充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际之间的人口流动逐渐增多起来。以“出国潮”和“旅游热”为特征的我国国际人口迁移对我国经济、社会、人口以及政治等各方面的影响与日俱增;尽管国际迁移人口在总人口中  相似文献   

6.
中国妇女结婚生育的时期分析和队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何人口现象总是出现在一定的时间(时点或时期)。对人口现象本身的观察、描述、分析和研究,以及对人口现象与社会经济现象关系的研究,都必须明确规定所观察与研究的时间范围。对人口现象的研究绝大多数也是就某一时点或时期来进行的,即人口学中所称的时期分析。我们也常常把不同时点或时期的人口现象进行动态对比,以考察人口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浙江松阳石仓阙氏所藏家族宗谱、文书为核心,通过梳理其中隐藏的人口与经济信息,考察其家族人口行为和其人口行为背后的经济驱动力。为所谓马尔萨斯式的中国生育模式提供一个反例。文章的研究表明,阙氏家族可以根据经济情况的好坏调节其生育行为,从而使生活维持在一定的水准之上。由此可见,在一个辽阔的国家内部,也许的确存在着所谓无节制的生育,但也同样存在着如同石仓阙氏一般极具现代性的人口生育模式,马尔萨斯式的中国人口模式并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8.
社会经济因素对中国生育率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人口问题的研究历来是与社会、经济、政治因素密切相关的,人口与社会经济因素关联的定量分析日益引起各国政府和研究团体的注意。 社会经济条对家庭生育观和生育实际水平的影响只有同时进行微观的研究才能澄清。下面就各省、市、自治区和抽样调查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定量与定性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人口社会学和都市社会学、家族社会学或宗教社会学相并列,它是不是作为社会学的一个独立部门来成立那是另一个问题,这里在于要懂得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并有所理解。社会学之所以要研究人口,不仅由于人口已成为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还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为要理解人口问题的本质,需要研究人口社会学;二、为要完成社会学原来的课题也需要有人口研究并在研究结果上得出社会学理论。人口是个极为复杂的现象,它的动向一方面被规定于自然的生物的过程之中,同时又和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种种条件相缠绕,发生着变化。由于社会制度、社会意识、生活态度等关系着出生、死亡或迁移,并影响着它们的实际动向,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新疆人口增长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口增长包括人口出生和人口迁移两个方面,人口的增长会对一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人口增长又受政治、历史、经济和自然等多因素的制约。因此研究新疆的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过程,有助于全面了解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人口学界发表了不少分析影响生育观的因素、探讨中国农民生育意愿的文章。这类文章有一个共同点,在研究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自然环境诸因素对生育  相似文献   

12.
山区人口分布受多种经济、社会等非空间因素的影响外,还与不同区域的地理分布有密切关系。文章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以乡镇区域为研究单元,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分析方法,兼与全局普通二乘法(OLS)方法进行比较,研究人口密度和经济、社会、自然等因素的空间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因素对毕节山区人口分布的影响大于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海拔对毕节山区人口分布的影响不如坡度的影响显著;综合经济实力、城镇化水平、交通条件和地形条件的好坏与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大小呈反相关,而医疗条件的好坏与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大小呈正相关。因此,"加强城镇建设、鼓励人口聚集,加强生态移民工作、保护资源环境"是未来毕节地区相关政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 在我国历史上代表不同阶级和政治集团利益的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为了适应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出了许多有关人口问题的主张,形成了丰富的人口思想。笔者试就1840年以前中国古代人口思想中有关人口增加和减少的问题谈点看法。在我国古代人口思想中,在增加人口和减少人口的问题上,主张增加人口者居绝大多数。早在殷商时期,就产生了“多子孙甲”,以多子多孙为福的思想。只有多子多孙,奴  相似文献   

14.
李建民 《当代中国人口》2008,25(1):10-13,29,30
“未富先老”不是中国老龄化的本质特征。当一个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转变为老年型人口时,并不意味着这个国家就进入了老龄社会。只有当人口老龄化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产生实质性影响的时候,我们才能称其进入了老龄社会。  相似文献   

15.
人口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和最终归宿。而人口过程不是单纯的自然生理现象,其根本的本质特征是具有社会属性,即人日的发展最终是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决定的。任何社会经济政治变动都会相应地在人口上有所体现。人口变动包括人口的自然变动、迁移变动和社会变动。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俄罗斯,经济和人口的发展被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1991年后,随着俄罗斯联邦政体的变革及经济体制由传统的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作为俄罗斯总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的人口领域也随之发生了一系…  相似文献   

16.
人口和经济,两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经济是人口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决定不同的人口规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见《马恩选集》第2卷第82页)马克思主义在强调经济对人口发展的决定作用的同时,丝毫没有忽视人口对经济,人口发展对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人口作为社会生活的  相似文献   

17.
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出现了第一次下降,表明中国已经步入后人口红利时期。在后人口红利时期,为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克服劳动供给下降和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对经济增长造成的滞缓影响。本文由此提出通过就业和养老两方面的政策调整和制度改革来延续人口红利的思路和办法。  相似文献   

18.
十年前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十年来,党强调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主张解放思想,逐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过去被打人“冷宫”的人口研究和人口工作在这十年中也得以逐步恢复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回顾十年来人口学和人口  相似文献   

19.
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国家的人口变动马振伦(安徽大学人口研究所合肥230039人口的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是由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决定的。当前,世界正处于历史大变革时期,苏联解体是本世纪后半叶最引人注目的战略变化,社会主义大家庭已失去往日的凝聚力,原加盟共和...  相似文献   

20.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人口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进行,人们愈益认识到经济增长方式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增长方式转变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而且也涉及政治、社会、文化诸方面。人口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无疑是影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困扰和阻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人口因素作初步探讨,以期对转型时期我国人口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及其可持续发展有借鉴意义。一、困扰和阻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人口因素1.人口数量多,增长速度快,不利于资金积累,延缓国民经济整体技术水平提高,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基础薄弱。尽管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