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文论界关于文学本质问题的各种观点,以及本世纪初提出的文学及文学理论会不会消亡的问题,本文坚持一切文化作为形而上学的基本立场,并对颇有争议的"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进行了本体论上的清理,认为它们形成的基石都是知识本体论。在此基础上,期待建立以价值本体论为基石的新的文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文学本质问题是文学研究中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仅仅是人们思考问题所采取的思维方式,它们并没有终结或取消人们对于本质问题的追问。我们认为,文学本质的生成是多向度的。某一时期、某一民族仅仅在某一向度或某些向度上生成、开拓,但这些生成、开拓从不同的方向上拓展了文学本质的存在空间。这种开拓与生成是没有终结的。建构文学本质多元存在论有以下价值:能够有效克服本质主义文论对于文学其他属性的遮蔽,能够促进文学学科的健康发展;能够有效吸纳历史上及他民族的文论成果、文学成果,形成开放、多元的学术视野;能够有效促进文学理论研究回归"文学现场",从而促进文学理论的"文学化";能够有效看护人类的精神家园,保存人类的人文成果。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出现的"谱系"研究"热"主要有传统谱系学与后现代谱系学两种方法资源。对后现代谱系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引入、兴起及运用情况进行学术分析发现,后现代谱系学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带来了思维观念的更新、研究方法的变化与问题意识的拓展。有助于强化学术研究的审视意识,关注可能被忽视、遮蔽的历史细节,警惕可能存在的学术盲区。然而,相关研究却又无法摆脱后现代谱系学自身理论预设的批判和质询:反对连续性历史叙述,却建构了另一种连续性;解构宏大概念,却建构了新的宏大概念;反对本质主义,却又没有摆脱本质主义思维。其反本质主义思维和建构论认知观念,也隐含着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困境。正因此,许多研究者倡导以中国传统谱系学为根基,并不放弃文学谱系的建构;引入后现代谱系学,强化文学谱系建构的学术审视意识。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在当代中国文论界的引入,促进了当代中国文论对僵化思维的破除和话语霸权的解构,但也存在理论先行和"强制阐释"的偏颇。这既体现在对当代中国文论存在的所谓"以各种关于‘文学本质’的元叙事或宏大叙事为特征的、非历史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批判解构,也表现在后现代主义文论自身的理论构建之中。后现代主义文论的重建思路,包括"建构主义"思路与"关系主义"思路及其理论重建,都存在"强制阐释"的理论误区,并没有也未能从中国文学的具体实践出发提出任何新的文学理论命题与文学理论知识,而表现出理论构建的无力。当代中国文论要走出"强制阐释"的理论误区,进行一种"本体阐释"的理论重建,就必须立足于中国文学的具体实践及其现实问题,重新建立其应有文学指涉与理论品格,克服对西方理论的亦步亦趋及"现成思想"的诠释,以切实推进中国文论的建设及其创新发展,构建具有我们民族特色与实践根基的文学理论,并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5.
围绕着文学是否存在着一个“固有本质”或一些“普遍规律”等问题,当代文论产生了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论争.反本质主义认为,当代文学研究中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已经严重阻碍了文艺学的发展,文艺学不应该再将精力集中在寻找一个虚幻的本质上,而应该根据文学在当代和历史中的功能进行阐释性活动.从这个意义上,反本质主义强调回到历史语境,文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得到重视.日常生活如何进入文学、文学如何取舍日常生活,又包含了技巧、形式、意识与无意识、审美与意识形态等诸种因素的合力,这就对文学研究提出了双重要求:既要聚焦文本批评,也要将阐释本身历史化.  相似文献   

6.
当代文论经历了从人文主义到后人文主义,或者说从本质主义到反本质主义再到反语言论的流变过程。尤其是文化研究主导下的反本质主义,成为当代文论从“文学理论”到“理论”再到“后理论”的话语表征。可以说,以“审美”为中心的本质主义文论是基于对“从属论”和“工具论”的反驳而生成的,而“反本质主义”则生成于“文化研究”的话语语境。于是,当代文论的流变过程可具体化为革命话语(外部研究)→本质主义(审美、语言)→反本质主义(文化、媒介、意义)的流变过程。具有悖论性意味的是,当代学界诸多争议性的话题,如文学研究的空洞化、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以及用理论强制阐释文学等,使得文学研究领域有一种重新回归以“审美”为中心的“本质主义”研究的理论诉求。不仅如此,要研究当代文论的流变及未来发展的话语逻辑,进而搞清楚当代文论发展的来龙去脉与历史轨迹,就有必要回到曾经的“历史现场”——以“主体性”和“本体论”为中心的本质主义文论的本土旅行和话语建构过程之中,并将本质主义视为新时期文论研究的知识起点和参照系。这些都是研究当代“本质主义”文论的本土旅行和话语建构的触发点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7.
当代文学研究从方法更新阶段到语言学转向阶段再到文化转向阶段,前半期所显现的是由文学"外部"向"内部"掘进,后半期所显现的是由文学"内部"向"外部"扩张的特点.面对这样的演变,光有"回归文学"、坚守"审美主义"的呼吁和主观愿望是不够的.我们应该看到其背后的动因和隐伏其中的内在逻辑:作为前半期演变的外推力是文学何以"是其所是"的本质主义追寻,内驱力则是排他性的"减法思维"方式;而后半期演变的外推力是作为对本质主义的反拨,反本质主义成为流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内驱力则是对形式分析、"语言学工具箱"的借用资源耗尽后的物极必反.  相似文献   

8.
与其他文学学科相比,文艺学是新时期以来变化最大、也最不稳定的学科,其生存的合法性危机也常被提及,这导致新世纪文艺学建设成为一个充满挑战性的话题。为此,笔者邀请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的文艺学专家就这一问题发表看法。复旦大学朱立元教授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指出新世纪中国文艺学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应是紧密结合中国文化、文学发展的现实语境,着力思考“中国”问题。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从当代中国文论流派创新的角度,认为回归文论的原创性,着重流派创新,是走出文艺学所遭困境的必由之路。北京师范大学王一川教授从特色文论与兴辞诗学的建构出发,不追求通常意义上可与批评脱钩的普遍有效理论,明确提出建立以具体批评方式呈现出来的兴辞诗学理论。笔者则认为,以本质主义为方法论的经典文艺学,在接纳反本质主义方法论时,不应以维特根斯坦为标竿,而要回到波普尔的理论原点;应当面对古代文论研究进行扩容。这些讨论提出了文艺学今后发展的一些思路和可能的建设方案,或有助于引起大家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9.
与其他文学学科相比,文艺学是新时期以来变化最大、也最不稳定的学科,其生存的合法性危机也常被提及,这导致新世纪文艺学建设成为一个充满挑战性的话题。为此,笔者邀请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的文艺学专家就这一问题发表看法。复旦大学朱立元教授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指出新世纪中国文艺学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应是紧密结合中国文化、文学发展的现实语境,着力思考“中国”问题。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从当代中国文论流派创新的角度,认为回归文论的原创性,着重流派创新,是走出文艺学所遭困境的必由之路。北京师范大学王一川教授从特色文论与兴辞诗学的建构出发,不追求通常意义上可与批评脱钩的普遍有效理论,明确提出建立以具体批评方式呈现出来的兴辞诗学理论。笔者则认为,以本质主义为方法论的经典文艺学,在接纳反本质主义方法论时,不应以维特根斯坦为标竿,而要回到波普尔的理论原点;应当面对古代文论研究进行扩容。这些讨论提出了文艺学今后发展的一些思路和可能的建设方案,或有助于引起大家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其他文学学科相比,文艺学是新时期以来变化最大、也最不稳定的学科,其生存的合法性危机也常被提及,这导致新世纪文艺学建设成为一个充满挑战性的话题。为此,笔者邀请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的文艺学专家就这一问题发表看法。复旦大学朱立元教授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指出新世纪中国文艺学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应是紧密结合中国文化、文学发展的现实语境,着力思考“中国”问题。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从当代中国文论流派创新的角度,认为回归文论的原创性,着重流派创新,是走出文艺学所遭困境的必由之路。北京师范大学王一川教授从特色文论与兴辞诗学的建构出发,不追求通常意义上可与批评脱钩的普遍有效理论,明确提出建立以具体批评方式呈现出来的兴辞诗学理论。笔者则认为,以本质主义为方法论的经典文艺学,在接纳反本质主义方法论时,不应以维特根斯坦为标竿,而要回到波普尔的理论原点;应当面对古代文论研究进行扩容。这些讨论提出了文艺学今后发展的一些思路和可能的建设方案,或有助于引起大家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与其他文学学科相比,文艺学是新时期以来变化最大、也最不稳定的学科,其生存的合法性危机也常被提及,这导致新世纪文艺学建设成为一个充满挑战性的话题。为此,笔者邀请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的文艺学专家就这一问题发表看法。复旦大学朱立元教授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指出新世纪中国文艺学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应是紧密结合中国文化、文学发展的现实语境,着力思考“中国”问题。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从当代中国文论流派创新的角度,认为回归文论的原创性,着重流派创新,是走出文艺学所遭困境的必由之路。北京师范大学王一川教授从特色文论与兴辞诗学的建构出发,不追求通常意义上可与批评脱钩的普遍有效理论,明确提出建立以具体批评方式呈现出来的兴辞诗学理论。笔者则认为,以本质主义为方法论的经典文艺学,在接纳反本质主义方法论时,不应以维特根斯坦为标竿,而要回到波普尔的理论原点;应当面对古代文论研究进行扩容。这些讨论提出了文艺学今后发展的一些思路和可能的建设方案,或有助于引起大家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初中国文论知识生产中"反本质主义"文论范式的兴起,与20世纪后期在后现代主义影响下出现的现代性知识学"合法性"危机直接相关,意味着现代性知识型与后现代知识型的理论分野由潜在状态走向了知识学前沿。作为一种体现着鲜明"反思"特质的文论范式,反本质主义通过标举反独断论和反实在论而揭示了文论知识效度的相对性,通过强化公共关怀的现实政治指向而体现了文论知识的公共性,通过对于历史化、地方化、语境化的辨析而凸显了文论知识的建构性——相对性、公共性、建构性据此可视为反本质主义文论范式的知识学特征。反本质主义凸显了与现代性文论具有知识型之根本差别的不同知识学立场,深刻影响了中国当代文论知识生产与理论探索,并在实际的文学、文化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知识建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当代文学继承五四新文学传统 ,延续了对中国传统古典文学的范式变革。为了保持对新时期文学的阐释有效性 ,当代文论较多地引进西方文论 ,从而形成了异于中国传统文论的新的范式。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当代文论生成语境和不同范式的文论与文学间的互证互释规律的分析 ,检讨“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之可能性 ,提出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当代文学的存在状态是当代文论话语策略的根据。  相似文献   

14.
关于文学自身,无理论可言,因而,文艺学要作为体系性言说,只有将"文学"和"理论"的关系作为核心论题。"文学"和"理论"呈现出有弹性的对峙,而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相互转换是这一弹性关系的表现。如果处理好"文学如何面对理论"和"理论如何介入文学"这两个问题,就会在祛除本质主义的思维后,更加真切地接近文学本身。"后理论"提供了文艺学回归文学的契机。  相似文献   

15.
文学和文化理论进入了一个"后理论"时代。这一时代具有不同于文化理论的"黄金时代"的一些新的特色:传统的文学理论已经演变成一种范围更广的文化理论,或曰批评理论;文化理论再也不像以往那样能够解释当今社会的所有问题;"欧洲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势随着美国的称霸世界早已解体,"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也受到严峻的挑战;当代文学和文化理论已经没有一个占据主导地位的主流,不同的理论思潮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共同形成了"后理论时代"一道独特的景观。在这样一个时刻,经过改造并重新阐释的后现代"新儒学"完全有可能成为中国学界与国际同行进行对话的重要理论资源。既然世界更加关注中国,中国的文学和文化理论研究者也应该思考如何促使中国文论走出国门进而在国际理论争鸣中发出中国的声音。这应该是"后理论时代"对中国文论家的最重要的启示,同时也是国际文论界对中国学者的期待。  相似文献   

16.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曹顺庆先生提出文论"失语症"以来,学界对此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反对之声从未断绝.然而,如果冷静地理性地分析现当代文论的客观事实,会发现"失语症"确实存在着,并且由于文论的"失语症"而导致现代汉语批评某种程度的"失语".面对当今文论"失语症",唯有脚踏实地进行我国文论的重建,才是当务之急.要利用比较诗学这个诗学间会通和"互惠"的利器来充分地开掘我国传统文论及西方诗学的资源.在保持传统文论"异质性"的前提下,立足当下文学和文论发展的实际,建立起既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肥沃的土壤之中又具有世界眼光和发展前景能和西方及世界文论自由对话的生机勃勃的新文论.  相似文献   

17.
对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系统研究,从上个世纪初以来,已有百年历史,研究队伍可谓庞大,研究著作可谓层出不穷,但同时也不断彰显出其面临的困境.这一困境的核心问题就是古代文论研究长期以来被定位为"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学者们大都以西方学术界所界定的纯文学范畴作为参照,致力于从中国古代文论的思想材料中,清理出一条古人对文学从缺乏自觉到产生自觉,从实用功利主义的文学观念到审美中心主义的文学观念的发展线索.但是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上述问题的研究并不符合中国传统文论的实际,古代文论的创造者们往往不是单纯地探讨西方文学理论意义上的文学问题,而是将其与文化、生活、个人等结合在一起予以论述.既然如此,倘若坚持所谓的纯文学理论的立场来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特别是早期文论,就必然会把许多资料排除在研究视野之外,也就不利于发掘"中国文论"区别于"西方文学理论"的独特之处,反映不出我们民族文化的特色,当然也就谈不上对真正传统的继承.  相似文献   

18.
在整个中国现代人文思想史上,"主义"的言说都成为了一种主旋律,在中国现代文论领域尤为明显。但造成"主义"本土言说困境的因由,除表层的文化水土不服、意识形态的挤兑之类外,更有言说者深层的思维方式局限和认识论原则丧失的原因,这使得认知视角的论争让位于意识形态的角力。文学中浪漫主义的命运就是其中的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19.
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近年来国内文学理论界兴起一股反本质主义的文论研究走向。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争论,引发了学界对传统研究模式的深入反思和讨论,其中呈现出几种颇具代表性的研究范式:如陶东风的"建构主义"、南帆的"关系主义"、王一川的"本土主义"、杨春时的"超越主义"、童庆炳的"对话主义"等。上述五家都是在反本质主义思潮影响下对文学理论研究做出的具体调整,他们一致要求打破传统本质化、普遍化的言说方式,对僵化的思维模式进行突破,从具体的历史语境出发,建构起新的文学阐释模式。这种对文艺学进行反思与重构的路径丰富多样、各具特色,共同汇集成一种时代潮流,成为新世纪理论界一种普遍化的学术倾向。对他们进行梳理无疑对于后来的文艺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之意识形态说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中之意识形态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意识形态与文学亦相应构成等同与消解、决定与从属、主导与结合的不同关系形态.文学意识形态说有特定的政治(阶级)内涵,长期被视为文学本质,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的思想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被人为强行提升为本质,违背了马恩相关论述的原意,在思维方式和理论逻辑上都是错误的,也给文学理论上的诸多问题带来一系列重大偏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