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感是生理、心理、文化的统一,是艺术活动的基本能力与人学本义。文学情感具有超越性、普遍性、开放性、蕴籍性、具象性与形式美。通过文学活动可以使主体丰富情感体验、加深情感认知、补偿情感需求、提高情感技能、提升情感品质。文学审美是培养、强化情感力的有效途径。面对民族传统的情感特征与现代商品经济条件,文学审美的情感功能尤须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2.
负心汉主题是一种重要的爱情文学模式,它的演化和发展经历了确定、弱化、质疑、消解四个阶段。模式赖以产生的文化基础经历了由单一的伦理标准到道德和情感并重、偏重情感、现代和传统的双重丧失的演变,这种变化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民族道德文化演化与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姜永刚 《理论界》2005,(4):198-199
网络情感有一种传统文学不能比拟的率真性。一方面是写手本身宣泄需求,其次这种情感是现实的存在状态,而写手的文化修养、情感特征也决定了他们的情感创作只能是再现真实。  相似文献   

4.
文学翻译的根本问题是情感移植的问题。本文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文学翻译中情感移植实现前提,影响其实现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以及情感移植过程中译者应遵循的原则,力图从新的角度探讨文学翻译的规律和实质,促进文学翻译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思想与情感在文学文本中具有重要地位 ,它们既是文学的表现对象 ,又是文学创造性的主要标志和基本动力。文学思想与文学情感并不是生活中的思想、情感的翻版 ,它们有自身复杂的构成规律。有价值的文学思想 ,只能产生于历史与现实的辩证关系之中 ;有价值的文学情感 ,则与人们的经历、体验密切相联。其生成过程中主体因素互相渗透、复杂交融。同时文学思想与文学情感之间也要发生相辅相成的内在影响。正因此 ,它们才能共同完成在创作过程和文学文本中所承担的重要任务。如果在理论上忽视了文学思想与文学情感的生成规律 ,只把它视为由作家自然完成的单纯的创作行为 ,必然会导致“唯情”“唯理”“主题先行”等不良创作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徐艳 《北方论丛》2006,(1):48-51
在正始文学的研究中,由于着眼点主要在社会环境及文人心态,属于文学本体的内容反受到不应有的忽视。正始时期以哲理玄思为背景的对个体现实情感的抽象概括和哲理升华,将以往文学中的真实情感反映推进到超越的情感表现,使文学内容在有意识的审美提升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从而使文学语言本体意识发展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从清末至民初,梁启超在其以政治改良和思想启蒙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中高度肯定理性的价值,而对于情感则相对忽视,甚至排斥。就此而言,其与同时期的一些思想家存在差距。欧洲之行使梁启超认识到正是盲目尊崇科学理性使西方的现代发展走上歧途,他指认强调理性与情感均衡发展的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的正确性,反复强调情感相对于理性的特殊价值,呼吁中国新文化的建设不能忽视情感维度,这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话语产生分歧。梁启超情感观的变化也使其文学观发生转变,他回归文学的审美属性,从情感的角度界定文学的本质和功能,这与文学革命中启蒙主义的文学观构成对话。  相似文献   

8.
对唐以来岭南游宦诗作按不同朝代进行搜罗梳理,分析诗人们眼中的岭南风物,可以明显体察到他们对岭南地域从恐惧到超然、强势及认同的情感演变轨迹。探寻其因由,应与当时岭南经济、文化、文学地位之变化,诗人在岭南当地政治生活环境之区别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论仇恨--文学的负面情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东焱 《河北学刊》2002,22(2):101-104
文学是情感的艺术 ,仇恨作为负面情感与文学的联系是必然的 ;它构成文字的表现对象和内容。仇恨情感具有潜伏性、非理性和突发性等特征 ;仇恨往往与愤怒、羞辱、敌意等相伴而生。拥有仇恨情愫的作品 ,大都贯穿着动人心魄的复仇主题。  相似文献   

10.
李林洪  杨兰 《理论界》2012,(4):153-155
"情感结构"是一种文学、社会以及历史理论的形式化表述,表明在文化与社会关系中主体视角的存在,情感结构表明文化内部存在一种创新的机制与原则。雷蒙德.威廉斯把情感结构作为分析文化与社会、个人与社会、文学与社会的工具,试图阐明文学和文化具有的物质性、社会性。  相似文献   

11.
《琼州学院学报》2017,(4):19-27
用韵是关联诗歌各句的重要枢纽,是诗词文学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虽然在诗词文学的创作和接受之中,用韵多被视为形式层面,但它在诗词文学内容表现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用韵对诗词文学情感表达的作用,集中体现在韵的发音特征上,一般来说,开口度越大,表达情感的程度就越强烈;开口度就越小,表达情感的程度就相对弱一些。诗词文学用韵对情感的配合作用,适合于大部分作品,有加强表达效果的作用,可以暂且认定是一种"亚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2.
刘海 《兰州学刊》2010,(8):182-185
人作为情感性动物,在与自然、社会的一次次对话和对抗过程中,人的情感性存在状态也时时地在发生着变化。这主要表现为:情感场域的转移、情感存在状态的演变和情感表达方式的更替。流行歌曲作为后工业时代流行文化的主要场域之一,它成为后现代"情感消费"的特定"情感场",流行歌曲节奏的速度感、展演方式的身体狂欢和曲词的欲望抒写是其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以情感、美感动人是文学之本质所在 ,而优秀的作品总能通过美的形式将读者带入感人的境地 ,所以文学的本质最终归于形式。形式分析应是文学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 ,先弄清文本的语言、意象、情境、情事及其由特定关系组成的结构形式 ,并从此类文本形式分析中发现人的情感思维、心理结构的态势 ,由此心理结构展现人性的历史情态 ,进而把握一个时代人群的灵魂律动 ,从而对文学现象作出深切的说明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 80年代末期至新世纪初年 ,中国文学的叙事情感呈现出写物主义的倾向。理想的丧失导致了激情的消退 ,普遍的感伤与冷嘲使叙事主体采取冷漠的旁观 ,对现实采取不介入的态度 ,缺乏悲剧意识与批判精神 ;在情感修辞上 ,文学叙事从拟人与移情模式走向了拟物与泛情模式 ,主体与对象从“我—你”关系走向了“我—它”关系 ,变成了“物的文学” ;叙事情感的时尚化与消费化倾向 ,使真实的、自发的情感被反复复制的、类型化的情感空壳所取代。  相似文献   

15.
杨洪承 《齐鲁学刊》2003,4(5):89-95
选取政治文化的视角,透视20年代中国文学本体世界的生成,探寻文学自身形式的结构演变,会更加凸现现代文学与现代政治演绎的密切关联。如政治的焦虑与现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内涵;情感空间的徘徊与政治激活的现代诗文体式;社会政治结构图式的移植与现代话剧的探索。现代作家的文体意识的美学追求,从来就不是孤立的样式问题,而是有意味的形式。正是在文体的个性特征、创作观念与政治文化因素的内在渗透中,揭示出那段文学史另一方面的复杂形态和丰富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杨琦 《兰州学刊》2012,(9):205-207
神女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意象,也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心目中难以割舍的情结。神女意象的形成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神女首次大面积地出现在文学中是在被称为中国浪漫主义源头的屈赋中。屈赋中的神女一扫之前文学作品中神女面目可憎、神鬼不分的形象,而被赋予了极为丰富的情感内涵。文章主要剖析屈赋中神女的原型,并分析屈赋中的神女"美"和"情"的情感品格。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的山水诗文在古代山水文学中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学界对其探讨,多注目作品的美感性与艺术性,而对其表现出来的情感,缺乏全面把握和适当分析,本文从三方面进行考察论述,以揭示其情感表现的复杂性、独特性。第一、情感表现具有两个层面形态:淡泊与深沉。第二、情感表现以对立情感方式为内容方式。第三、情感表现以孤愤沉郁为结构线索。  相似文献   

18.
本文希望引入一个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角度:即从情感政治的取径,重探王国维对文学意义的寄托与对文学转型的思考。抒情传统对于王国维的影响相当深远。如果把王国维所思所行也看作20世纪中国经验的内在组成部分,那么王国维及他对于情感政治的关注,会为我们反思置身其间的现代世界和知识状况提供很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的文学概念是广义的泛文学概念,并不等于今人狭义的美文学概念,这从全书对"文"、"文章"、"文学"概念外延的使用中可以得到证实,这是中国古代文学概念民族品格的体现。不过,在"文"的"交文"、"错画"训诂意义的启发、引导下,在逍遥适性的魏晋风度的孕育、催生下,《文心雕龙》的文学观念又从广义走向狭义、从泛文学走向审美的文学,对文学的情感美和形式美特征作出了高度肯定、丰富探讨和深入分析,成为六朝情感美学与形式美学两大时代潮流的突出代表,对认识文学的现代性特质很有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情感性是文学艺术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文学艺术以情动人,以情化人,其审美教育作用是通过移情实现的。在文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挖掘文学作品的情感因素,并积极运用情感的多种功能参与教学,如此这样,则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