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据稻农耕地面积,将稻农分为规模户、小户两类,以江西调查样本数据为依据,选取影响稻农采用机械技术的因素分为5类10项,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两类稻农采用机械技术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两类稻农间采用机械技术主要影响因素的的异同,并进一步运用Probit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不同耕地规模稻农采用机械技术影响因素存在明显差异,影响规模户采用机械技术主要因素依次是高产动机、所在地形和年龄;而影响小户采用机械技术主要因素依次是种稻面积比重、高产动机、保证口粮、健康状况和外出务工时间。规模户和小户模型比较分析获得加快土地流转规模化,不断完善水稻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进而促进水稻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激活适应规模户采用的大中型机械技术的市场活力,保证现阶段实用性和廉价性小型机械技术供给是现阶段水稻机械技术推广较为有效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2.
人力资本、耕地规模与农业生产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力资本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会因为耕地规模的不同而呈现非线性区间关系,人力资本要发挥出生产率效应,需要一定的经营规模相匹配。具体来说:(1)在农户耕地规模较小时,人力资本对农业生产效率有显著负向作用;在中等规模情况下,人力资本的影响变得不显著;进入大规模经营后,人力资本显现出显著的促进效应。(2)狭小的农业耕地规模限制了教育投资的合理回报率,导致劳动力的选择性转移,通过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可以避免农村人力资本的浅化。农业经营规模过小,将无力承担和非农产业对等的教育投资回报,农村劳动力的选择性转移使农业生产只能再一次被动接受城市产业“剪刀差”。破除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等妨碍耕地规模扩大的体制性障碍,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这才是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基于DEA模型的哈尔滨市水稻生产效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多数稻农的生产并未处于最优规模而是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若能实现生产规模有效扩大,使小规模稻农达到最优规模生产,将有助于提高哈尔滨市水稻生产的规模效率。  相似文献   

4.
以农户为视角,从研究对象、研究区域、使用方法及研究结论等方面全面综述了中国农户耕地经营适度规模确定问题的文献。已有研究显示,不同类型农户(粮农、茶农和果农)的适度经营规模差异较大;不同区域(主产区与非主产区)适度的规模之差异也较大;适度规模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所使用方法影响,不同方法计算的适度规模结果差异较大。最后对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研究进行简要评论,提出未来研究方向。研究农户农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对于提高中国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不同耕地规模影响农户粮食经营行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对4958个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考察耕地规模对农户粮食生产、销售和储备等经营行为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农户耕地规模对其种粮的积极性、种粮手段、农业生产投入、粮食储备与销售情况等方面均有显著影响.总的看来,耕地规模较小的农户种粮积极性普遍不高,更倾向于放弃耕地经营权,对于农业技术的关注程度也较低,粮食商品率偏低,不太注重粮食储备.因此,适度扩大农户耕地规模,有利于农户提高种粮积极性和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6.
基于全国12省1 926户农户调研数据,利用随机前沿模型分析了新型经营主体生产性服务对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60%的样本农户接受了新型经营主体生产性服务,其中种苗提供、土地平整和机械收割服务的普及率较高。新型经营主体生产性服务能够显著提升稻农的技术效率,但不同稻作环节的服务对不同规模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对生产规模小于80亩农户而言,土地平整、机械栽插和田间管理服务的作用明显;而对生产规模大于80亩农户来说,种苗提供、土地平整和机械栽插服务的作用更显著。因此要积极推进机械化稻作服务,加强机械化技术集成,提升农机具的适用性和适配性,同时要针对不同规模农户的生产需要和作业条件调整服务内容,着重提高机械收割、田间管理等环节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7.
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是粮食生产水平的直接体现,识别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增长路径是实现粮食增产的关键。利用1990-2014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在核算各省(市/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基础上,根据拓展的Solow理论模型,构建空间杜宾(Durbin)计量模型测算各因素的直接影响和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溢出效应是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提升的主导。其中,城市化水平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直接影响和溢出效应;农业灾害存在显著的负向直接影响;农民教育水平与人均耕地规模则存在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由此提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养职业农民、设立粮食功能主产区、加强财政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对粮食种植的支持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内涵界定,运用DEA效率混合测度模型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分析2001—2016黑龙江垦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及其非效率来源,探究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内部协调性。研究表明:2001—2016年研究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变化幅度不大,各管理局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差异明显;耕地利用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为投入非效率、社会产出非效率和环境产出非效率,且投入非效率普遍高于社会产出非效率和环境产出非效率,耕地投入冗余对耕地利用效率的负向影响最大;耕地利用经济和社会效率相对于环境效率滞后,是影响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内部协调性的主要原因。认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是耕地利用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率的综合体现,并从内生性角度分析耕地利用非效率来源及其变化趋势,为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提供有效指导,即通过优化研究区耕地投入结构,减少耕地投入冗余,提升其耕地利用经济和社会效率,以实现耕地利用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率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黑龙江省249户稻农调研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和Ordered-Probit模型探究农户IPM技术采纳决策与采纳程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性别、年龄、风险偏好程度、信息获取能力、交通条件是显著影响稻农IPM技术采纳决策与采纳程度的共同因素,务农劳动力人数、受教育年限、是否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耕地细碎化程度、是否获得技术补贴、是否参加政府技术培训是显著影响稻农IPM技术采纳行为的主要因素,而耕作年限是显著影响稻农IPM技术采纳程度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提出提高稻农综合文化素质、加强基层水稻IPM技术的宣传与推广、提升稻农IPM技术信息获取能力及加大对稻农采纳IPM技术补贴力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发展农地流转市场被认为是减少耕地抛荒的重要举措,但农地转入主体往往对细碎偏远地块缺乏兴趣,这是否会诱发新的耕地抛荒值得深入探讨。利用2017年和2019年中国家庭大数据库数据,实证检验了农地流转对耕地抛荒的影响。结果显示,农地转出户更可能抛荒耕地,致使耕地闲置荒芜。当村庄存在农地规模经营主体,农地流转诱发的抛荒将进一步加剧,而村集体组织实施的流转则有助于缓解该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农机服务发展增强了农地流转对抛荒的激励作用,粮食种植面积的扩大也使得耕地抛荒问题更为普遍,这是由细碎偏远地块的作业成本高造成的。随着农地流转的市场化,细碎偏远地块更容易被市场放弃,应重视公共干预在农地配置和高效利用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农地流转作为耕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其发育不仅体现在数量上,也体现在质量上,基于此,利用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从数量和质量双重视角分析农地流转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流转数量上,是否流转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显著;流转面积的影响为倒U型,即粮食生产技术效率随着流转面积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这反映粮食生产的适度规模原则。在流转质量上,流转期限长短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显著;流转是否有偿正向影响显著,流转价格的影响为倒U型,即粮食生产技术效率随着流转价格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福建省三明市为实例,结合2014年该市415个林业样本调研数据,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 ) CCR模型测算了该市林农合作组织生产技术效率,研究发现,该市林农合作组织整体生产技术效率较高,但仍有提升空间;林业生产规模效应递增显著,可以通过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技术效率;结合投入变量冗余,也可以通过适度降低生产总支出、提高劳动力投入、增加林地供给等方式,提高生产技术效率。通过 Tobit回归分析发现,教育程度、经营模式、主要树种林龄三个要素对该市生产技术效率具有较强正影响,可以通过加强教育培训、经营模式由单户经营向联户、股份合作、集体经营过渡、因地制宜选种树龄较长树种等措施提升当地林业生产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13.
利用鄱阳湖区域450户稻农2个地块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稻农应对旱灾采用工程类措施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灾中和灾后提供抗旱预警与防治信息、户主农业劳动时间所在比重、种植水稻类型、社会资本、地块面积、耕地地形、水田类型、土壤特征、村地表水可靠性对稻农采用工程类措施有重要影响。研究还发现,稻农采用三类不同工程性措施(使用水泵、清理或修葺排水系统、购买水泵)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即:提供抗旱预警与防治信息、水田类型对稻农使用水泵、清理或修葺排水系统有显著影响;家庭财富、社会资本对稻农购买水泵、清理或修葺排水系统有显著影响;地块面积、耕地地形对稻农购买水泵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土地细碎化与水稻生产技术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6省468个水稻种植户微观调查数据,结合理论与实证考察土地细碎化对稻农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并分析土地流转、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其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调查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值为0.742,技术效率偏低,且不同类型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差异明显;土地细碎化阻碍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提升,但充分考虑土地流转、农业社会化服务后抑制作用减弱;土地流转、农业社会化服务显著促进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而且对土地细碎化阻碍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反向调节效应和联合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5.
耕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我国农业生产的条件和非农产业发展的程度 ,提出了耕地适度规模经营支撑体系构建的意义、思路、框架设计、内容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矛盾、非农产业的不发达以及农村经济社会的体制障碍等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从耕地规模经营的概念出发,在对比分析我国耕地小规模经营与发达国家规模经营状况的基础上,从规模与效益的角度探讨我国的农地适度规模经营,认为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相似文献   

17.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我国正在推广的一项环境友好型技术.本文基于2011年江苏省稻农微观调研数据,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探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种植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稻农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利于水稻种植技术效率的提高,该结论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长期推广提供了政策依据.同时,户主为男性、教育年限和水稻商品率对技术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家庭非农收入比例和受灾率对技术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农业绿色发展是推动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质量兴农战略的重要内容.作为产地环境安全的守卫者,农户对绿色生产行为的采纳直接关系到上述战略能否实现.立足社会心理学视角,以长江流域安徽、湖北两省867户稻农调研数据为基础,运用Multivariate Probit模型分析预期感知、社会学习对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稻农对不同技术的采纳决策存在一定的关联效应,主要表现为互补性;预期感知、社会学习对稻农采纳不同绿色生产技术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差异,社会学习中的角色示范和预期感知中的预期收益和预期生态环境感知可促进稻农进行绿色生产.此外,社会学习可正向调节预期感知对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即进行过社会学习的稻农对绿色生产技术的预期感知更强,更易采纳绿色生产行为.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背景下,质量兴农是确定农业发展思路,推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的重要举措.耕地资源作为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因此,耕地资源优化配置是实现质量兴农的必由之路.文章立足供给侧结构理论、结构-功能理论、涌现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深入分析质量兴农的科学内涵和内在逻辑,认为耕地资源优化配置与质量兴农的最终实现目标是一致的,实现途径高度统一.并从耕地质量提升、耕地规模利用、耕地集约经营、耕地利用分区等四个层面系统地提出了耕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0.
规模化饲养方式是提高畜牧产品产量,提升质量,改善农户生产经济效率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肉羊养殖户调查数据,采用随机前沿函数模型分析养殖户肉羊生产的技术效率与配置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样本户生产的平均技术效率与平均配置效率分别为0.919与0.6655;样本户家庭成员中是否有从事畜牧相关工作人员、规模、羊场所处位置、饲养方式、接受过培训状况以及饲养品种是否单一对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发展专业化适度规模养殖、加大对培训力度、规范合作社发展、强化屠宰加工企业监管是未来提升生产经济效率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