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九八九年在重庆召开的全国笫四次老舍学术讨论会上,有的同志提出:纵观老舍一生的创作,解放后的创作出现了“大滑坡”。此论一出,专家们争先恐后地发衷意见。其感情之炽热,争论之热烈,令人难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看法:解放后老舍创作人滑坡;解放后老舍创作上坡;老舍一生创作是骆驼双峰,解放前小说创作高峰,解放后戏剧创作高峰。初听起来;似乎言者都有道理,说“大滑坡”者认为老舍解放后的创作存在着赶任务、写政策的倾向,为政治所左右。  相似文献   

2.
老舍解放后的戏剧创作,堪称“勤多好。”——文学史基本上是这样写,评论家也大都如此讲。确实,老舍热情足,干劲大,动笔勤,产量高,这是人们有目共睹,有口皆碑,值得称道的。但是,纵观老舍的戏剧创作,却明显感到,他既有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实践的一面,也有违背艺术法则而任意编造的地方“好”字之说,委实不能令人完  相似文献   

3.
本文力求把老舍的戏剧创作和小说创作“打通”了来研究,找出老舍戏剧与其小说在现实主义、幽默、京味、史诗性等美学层面上的联系和沟通,从跨文体创作角度更加深入地把握和理解老舍戏剧的风格特点,同时也利于全面地了解老舍整个创作的流变。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位以小说家姿态登上中国文坛的艺术大师,老舍在长期创作实践中形成了强烈的小说创作主体无意识.这种无意识与话剧文体规范之间的错位,形成了贯穿老舍抗战时期话剧创作始终的矛盾心态,进而成为导致他抗战话剧艺术性匮乏的潜在原因.这一创作探索过程为他解放后的话剧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解放后,老舍先生的戏剧以特有的风姿为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增添了鲜艳夺目的光彩。他在总结自己的戏剧创作经验时曾说:“一切翻天覆地的事都是人干出来的,体验生活首先要观察人。我写的戏也许故事性不强,可是总有几个人物还能给人一些形象。立足于人,努力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从人物形象中流露出戏剧思想,以人物命运表现时代的变化,用丰富的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的全貌,是老舍戏剧树人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6.
老舍四十年代赴美国期间的思想和生活状况,是到目前为止老舍研究领域中较少为人触及的地段。_一九四六年三月,老舍、曹禺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访问。十个月后,曹禺先期返国,而老舍则继续留美从事写作。一九四九年十二月,老舍回到解放后的新中国。其间三年零九个月,披露于世的思想材料和活动材料是如此匮乏,这给人们留下种种疑问,引起一连串猜测,也给这一段老舍思想和创作的研究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7.
老舍与中国生存文化的现代化──再论老舍对市民生态的表现李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向来以他创作的“市民特征”而著称。在小说及戏剧创作中,老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市民生存图画,他对这一阶层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体验之深刻、表现之广泛以及批评之严肃,在...  相似文献   

8.
“以诗写剧”是最能体现曹禺话剧创作个性的特点之一,也是他区别同时代话剧作家的显著特色,就创作主体而言,曹禺多次宣称他以“诗”写“剧”。与曹禺诗化戏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舍在他的话剧创作中也融合了别种文学体裁的特长,但不是诗而是小说。老舍创造性地把小说与戏剧这两种最为显要的现代文学文体结合起来,创立了极具个性特色的“小说化戏剧”,使成熟于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话剧在特殊的政治时代,没有完全跌入低谷,在文艺家们普遍迷失自我的红色岁月依旧为中国甚至世界戏剧观众奉献出独具个性风采的“小说化戏剧”精品。  相似文献   

9.
从跨文体创作角度论述老舍戏剧与其小说的文本沟通,从题材、主题、人物、结构、语言等方面具体分析这种沟通的存在,可以更加深入地把握和理解老舍戏剧创作的特点,同时也利于全面完整地了解老舍整个创作的流变。  相似文献   

10.
我曾在拙作《论<龙须沟>到<茶馆>的美学趋向》一文中,这样认为:“老舍先生是一位横跨我国两个文学时代(现代与当代)的著名作家。作为现代作家的老舍,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可以认定为著名小说家;作为当代作家的老舍,他的主要成就则表现在戏剧(主要是话剧)创作上,可以认定为著名剧作家。”基于这一观点,我在本文将要剖析的老舍的戏剧创作心态,其界定范围就是建国以后,老舍进入当代文学阶段,以话剧创作为主而呈示出的心理状态。为了对老舍的戏剧创作心态的剖析,尽量展示出较大程度的直观性和客观性,所以,我不惮繁琐地较多转录了老舍的自我表述。  相似文献   

11.
在老舍的身上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面对国家民族的危亡,他拿起自己手中的笔为抗战宣传。解放后,他感动于中国的新气象,欣喜于人民的新生活,试图用自己的笔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但是在选择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同时他又矛盾于文学自身的审美艺术追求。面对"文革"这样的大变动,他更是无所适从。认识老舍,了解老舍,感受老舍内心的而矛盾与坚持。  相似文献   

12.
老舍的小说题材广泛,塑造了众多的市民形象,其中底层贫民形象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占有显著的位置.源于特殊的底层出身和底层生活经历,老舍一生创作了大量描写旧社会底层人民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小说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并形成了独特的底层叙事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13.
1955年老舍受命翻译了萧伯纳的戏剧《苹果车》,朱光潜对译稿的校审意见认为老舍翻译有的地方灵活,有的地方直译相当突出,等等。老舍应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萧伯纳剧本独特性所至;语言作为意识形态的工具,老舍巧妙地将赞助人要求的翻译"语言的阶级性",转化为语言中包含着阶级的特定要求,从而使翻译成为两种语言的互补与互动;老舍把翻译当成潜在创作,在他的创作受到种种限制时期,企图借翻译引进戏剧新文体,促进汉语和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同时,分析了朱光潜对老舍译文评价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老舍是著名的戏剧家,也是出色的戏剧理论家。虽然他没有写出系统的戏剧理论专著,但是他写出了许多戏剧创作谈,这些创作谈,清新独特,丰富深刻,真诚坚实,富有启示力。很有深入系统研究的必要。这里,我们仅就老舍戏剧理论中关于真实问题的主张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他的著作非常丰富,小说的代表作是解放前创作的《骆驼祥子》,话剧的代表作即解放后创作的《龙须沟》.《龙须沟》的创作成功使他荣获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龙须沟是北京市天桥东面的一条臭水沟,是前门和阜城门的下水道汇水处.解放前的龙须沟,疟蚊病菌繁殖凶盛,人们终年呼吸着腥臭的空气.每逢下雨,臭水  相似文献   

16.
《龙须沟》是老舍戏剧创作的代表作之一.这个作品反映了时代的精神,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情感,塑造了真实可信,深刻动人的艺术形象.它一出现,就受到广大读者和观众的赞扬.但在众多的评论中,谈及王大妈形象的典型意义的却很少.廖承志同志曾对王大妈的形象作过较高的评价,但也没有具体地进行论述,只是在谈到《龙须沟》创作及演出的成就时说过:“我最爱疯子、大妈这两个人物.他们是如此真实,并且处理得如此之好,使我对这两个人物发生很着实的爱.”(山东师院中文系《老舍研究资料汇编》一○二页)长期以来,人们在分析评  相似文献   

17.
老舍创作研究的现状有两个特点:一是分为现代、当代两段;二是割成小说、戏剧两块。前者导致历史的中断,后者造成认识的片面。把作为一个整体的老舍创作人为地分裂成各种条条块块,势必影响研究的深入,更难做到总体的把握。 老舍的创作大致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小说,二是戏剧,三是诗、散文、曲艺等。其中最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对老舍抗战剧作进行剖析。第一部分论述老舍抗战剧作是忠实于客观现实的创作尝试,讲求真实地再现生活。第二部分论述老舍抗战剧作的人物塑造的现实主义典型化原则,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第三部分论述老舍抗战剧作的重客观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法,老舍的抗战剧作为他在解放后的话剧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回溯和梳理老舍解放后的创作,人们可以看到作家精神世界的矛盾和冲突、前期和后期创作的不同追求以及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的复杂风貌。  相似文献   

20.
自二十年代即步入我国文坛的作家群,解放后不为冗事缠身,仍孜孜不倦于笔耕,且获得累累硕果,大面积丰收者,唯独老舍一人,应是无庸置疑的。十六年中,老舍为新中国文学留下一座极其珍贵的艺术宝藏,其储量之丰富、底蕴之深厚、价值之宏巨,恐怕也是一时难以探明的,而本文只是对其创作特色作一浅尝辄止的估摸,以供有志于此者参考、研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