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四”爱国运动前,山东各界进行了一场反对日本设立民政署的斗争。这场斗争是由当时日本在青岛和胶济铁路沿线设立民政机关引起的,其根本原因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山东的侵略扩张。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日本趁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加紧侵略中国。8月15日,日本借口“英日同盟”,向德国发出通牒,要求将其胶州湾租借地无条件交付日本,转交中国。德国不予理睬,日本即于8月23日对德国宣战。9月3日,日军自龙口登陆,长驱南下,沿  相似文献   

2.
巴黎和会中的山东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对德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巴黎和会上,日本企图使其占领山东获得西方列强的承认;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试图收回山东。但列强不顾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转交给日本。由于“五四”运动爆发,中国代表最终拒绝和约签字,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抗争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所谓“德国视角”,是指以外交人员为主体的德国人群体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观察、记述和分析。其中,德国驻华大使馆南京办事处政务秘书罗森,办事处行政主管沙尔芬贝格,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南京国际安全区官员拉贝、克勒格尔、施佩林等人,担当了主要角色。“德国视角”的核心价值,是以大量无可辩驳的一手资料,证明了日军在南京屠杀、奸淫、抢劫、纵火的罪行。在翔实记录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遭受的苦难的同时,德国人士注意到了大屠杀对中国人抗战意志和爱国精神的激发作用。与德国人士一起,英美人士也是当时南京国际救援的主力,“英美视角”和“德国视角”之间存在广泛的互动,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印证。“德国视角”反映了德国人士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当然,它也以德国利益为依归。由于德国在华人士与希特勒在德国利益的理解和取舍上存在重大分歧,他们在赢得中外人士一致赞誉之后,迅速在历史舞台上消失。  相似文献   

4.
几百年来,日本从其自身生存需要出发,从未停止过对中国的觊觎和侵略,并用理论为其侵略行为提供支持.幕末时期,吉田松阴即提出补偿论,19世纪末,吉田松阴的弟子木户孝允、山下有朋等又提出了满蒙为日本的“利益线”;九一八事变前,“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这一论调又成为日本对外侵略的指导思想.这些理论一脉相承,与之相伴的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实践.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 ,列强为了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凭借其经济和军事势力 ,把中国领土分割成若干区域 ,作为其直接控制的势力范围。德国强占胶州湾之后 ,还攫取了在山东境内的筑路权、开矿权等 ,把整个山东变为德国的势力范围。嗣后 ,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攫取的权利 ,并承袭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地位  相似文献   

6.
于万和鲁迅爱国主义精神的几个特点鲁迅生活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历史年代。他亲历过愈益严重的丧权辱国、山河破碎的民族屈辱,及与之结伴相随的“寒凝大地”、“万家墨面”,百姓流离、生灵涂炭的黑暗统治;另一方面,他又目睹或参与了自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北伐大革命以及反对国民党反革命围剿、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与革新、革命斗争。鲁迅正  相似文献   

7.
二战以后,德国反省其侵略历史,积极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融入欧洲,在建立“欧洲大厦”的宏伟目标中起到了“发动机”作用。但是,日本却一直在否定甚至美化其侵略历史,与邻国摩擦不断,自绝于亚洲之外。从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来分析造成德国和日本对侵略战争不同认识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1919 年1 月,巴黎和会召开,日本不顾中国人民的利益,采取各种手段,妄图攫取原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梁启超以中国代表团顾问及记者的身份赶赴欧洲,在巴黎和会前后,对日本的侵略行径进行了抨击,对中国政府的卖国行为进行了无情揭露。  相似文献   

9.
法西斯上台后,苏联面临着日本和德国东西两方面侵略的威胁,制止侵略,避免或推迟战争,特别是避免两线作战,这是苏联战略的出发点。为此,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本文着重谈谈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战争时期苏联的远东政策。一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后,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也夺取了政权,建立起法西斯专政。随着日、德法西斯的崛起,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战争烽火四起,局部战争连绵不断,国际局势日趋紧张。处于资本主义世界包围下的苏联,越来越面临着军国主义日本和法西斯德国东西两面的威胁。如何解除日本侵略  相似文献   

10.
帝国主义对山东的侵略,是爆发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的重要原因。研究一下五四运动时期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山东问题”,以及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出卖,不仅有助于了解五四运动的原因、性质和意义,而且有助于理解五四运动的革命精神,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  相似文献   

11.
内藤湖南与桑原骘藏作为"东洋学"的开创者,在20世纪初期日本的中国研究中占主流地位.中国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们发表的一系列涉华言论,反映其对于有违日本国家意志的辛亥革命运动由态度冷漠到根本否定,对民国社会则完全否认其自主变革的可能性,而希望实行所谓列强"共管".同时,对日本侵华权益也竭力维护,十分仇视中国民众对日本侵略的...  相似文献   

12.
一、帝国主义对山东的瘋狂侵略和清政府的暴政在十九世紀末年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山东是它們掠夺的重要目标之一。中日甲午战爭时間,日本侵略軍曾对山东半島发动猖狂的进攻,并盤踞威海卫达三年之久。一八九七年,德帝国主义以“钜野教案”为借口,强占了膠州(?),次年强迫清政府签訂“膠澳租借条約”,攫取了“租借膠州湾九十九年的特权以及在山东境內修筑鉄路、开采矿产等权利。接着,英帝国主义也以保持英俄两国在渤海湾的“(?)势”为借口,于一八九八年强迫清政府签訂“威海卫租地专条”。于是,山东沿  相似文献   

13.
古代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国家塑造了共同发展、相互依存、和平友好的“海上丝绸之路”精神。但到近现代,这种精神因中国和东南亚国家都受到西方殖民者和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而被迫中断。进入新世纪,中国提出与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就是要传承这种精神。而当下,日本在东南亚推行“价值观外交”和“积极和平主义”并以ODA离间中国和东盟的关系,企图破坏这种精神的传承。对此,中国必须及时应对。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为民主革命而奋斗终身,其思想和实践影响全国,山东亦在其列.辛亥革命之前,孙中山为山东输入民主革命思想.辛亥革命以后的山东历次革命都曾得到孙中山的指导与扶持,工商业的发展也得益于其在视察山东期间振兴实业的呼吁.五四运动后孙中山晚年思想的转变,则源于“山东问题”的困境和对全盘西化的忧虑.针对孙中山民主革命历程的这一区域化解读,有助于完整把握20世纪前后中国社会演变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德国侵略中国的时间虽然比较晚,历史也较短(从1897年德国侵占胶州湾起,到1914年日德战争德国势力在山东垮台止,前后凡17年)。但在西方列强侵华的行列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侵略中国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一。而在以往的史学研究中,有关德国侵华史的内容,除了在中国近代史和帝国主义侵华史的著作中略有论述外,还没有一部专门论述德国侵华史的著作。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王守中著《德国侵略山东史》,弥补了这一空白,是迄今为止第一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叙述德国侵华史的专著,是我国近代对外关系史研究领域中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6.
周恩来论中国人民的抗战爱国精神刘德军中国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政论家周恩来,在领导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伟大革命斗争中,亲自执笔撰写了大量政论文章和讲演辞,高度颂扬...  相似文献   

17.
在中山大学建校67周年校庆之际,我校举行了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大型学术报告会,由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历史系主任陈胜粦教授作了题为《孙中山对西方双重挑战的回应》的专题报告。陈胜粦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孙中山所处的时代,是西方资产阶级力图使东方从属于于西方,把中国变成西方大国附庸的时代。孙中山所面临的西方,正是一个先进性与侵略性兼而有之、进步性与腐朽性同时并存的西方。这就决定了孙中山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对待“先进的西方”和“侵略的西方”、如何对待“进步的西方”和“腐朽的西方”的双重挑战。对此,孙中山继承和发扬了林则徐等中国先进人物既抵抗西方侵略,又积极为振兴中华而学习西方先进事物的精神,对西方的双重挑战,作出了崭新的回应。  相似文献   

18.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三个半月以后的1932年1月7日,美国政府发表了“不承认主义”。“不承认主义”究竟是不承认,还是承认了日本侵略所造成的既成事实,学术界对此很有争论,但“不承认主义”是否承认了日本对中国进行侵略的这一简单事实,却似乎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不承认主义”没有阻挡住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独占,它的失败是否就能证明这只是它对日本的妥协抑或绥靖;“不承认主义”是美国对中日两国的表态,那么,它对中国的意图又是什么?本文试图结合“不承认主义”和美国制订“不承认主义”的过程,对上述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史学界。“不承认主义”承认了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合理性”“九·一八”事变以后的一个阶段,美国事实上默认了日本的行动。随着日本侵略步伐的加快,美国逐渐对日不满,但它对日本的不满并不是出于对中国的同情,“不承认主义”并没承认日本的行为是对中国的侵略。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进程,其间中德关系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辛亥革命大大冲击了德国的侵华权益,也在客观上促使中德关系走向稳定与互利,而辛亥革命的基本精神又促使中德关系最终走向平等.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资本帝国主义以战争和“炮舰政策”,迫使腐败的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中国领土主权丢失,战乱不已,逐渐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灾难深重,中国人民掀起无数次艰苦卓绝的斗争,最后总是被中外反动派血腥镇压。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向外“苦苦求索”救国之路,都无济于事。究其根源,无不与帝国主义侵略、封建主义势力压迫有关,资产阶级革命派还不能真正的认识到这一点。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除了缅怀和学习爱国先烈们的革命斗争精神以外,更要牢记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和封建顽固势力的干扰破坏的教训,提高认识。本文试以辛亥革命的主要对象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