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如何保障我国经济平稳增长是当前中央政府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因此,2008年12月8日,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确定为2009年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目标,再次强调"扩大内需"是"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明确了"保增长的关键"就是要解决"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国家采取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经济政策,通过对投入拉动内需、消费拉动内需的经济学分析,认为应借扩大内需之机既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又在解决"三农"问题中使内需得到充分的扩大。  相似文献   

3.
"消费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强调,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200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扩大内需增加消费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在这种背景下,广东消费经济研究会于2006年1月10-11日在深圳市召开了“消费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来自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商学院、广东省委党校、广州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的专家教授50多人参加了会议,并围绕专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议主要探讨了以下一些问题。1.强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消费水平是社…  相似文献   

4.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 ,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持因素已从供给扩张转向需求拉动 ,扩大内需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基本立足点。本文围绕鼓励消费、刺激消费以提动经济增长的问题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于英俊 《理论界》2009,(8):69-70
当前,世界金融危机正在冲击我国经济.在外贸出口萎缩的形势下,探讨扩大内需问题旨在寻求激发国内需求潜力,促使我国尽快走出经济困境的途径.本文阐述了扩大内需的必要性、态势,以及扩大内需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以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起一定作用,但目前内需不足仍然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探究国内需求不足的原因及对策,是扩大国内需求已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去年以来,在中央政府扩大内需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持续作用下,刺激消费政策有所见效,居民消费心态有所改变,信心指数有所回升,居民消费价格同比略升0.1%,下半年消费市场继续转旺.但是,通货紧缩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改观,企业效益并不理想.文章认为,当前我国经济调整仍需以继续扩大内需为动点,推进各项工作,根治通货紧缩问题.本文主要就我国通货紧缩的表现、成因与如何继续扩大内需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郑明 《中文信息》2022,(2):188-190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扩大内需,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已成为我国的既定国策.但是土木工程的建设规模增加,导致各地普遍出现较大的人才缺口,特别是新型土木工程施工类人才.因此,相关人才的培养成为行业内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基于此现状,本文结合"房屋建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就培养新型土木人才相关课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各项政策的目标指向主要是促进供给,忽视需求。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使我们逐渐明白,作为发展中经济大国,不能对通过外部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寄予过高期望。国民经济已从供给约束型转向需求约束性的情势使我们逐渐认识到,扩大内需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我们认为,在扩大内需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收入问题的研究,收入问题处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扩大内需的战略目标。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是启动消费需求的根本途径根据国际经验,买方市场一般形成于国民经济进入…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背景下开拓农村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出口出现了下降,扩大内需成为维持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依托,而刺激农村消费成为扩大内需的重点之一.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社会保障程度低下,农村居民消费环境较差及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制约了农村市场.刺激农村消费就应采取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市场等措施加大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扶持力度,以发挥农村市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我国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扩大内需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扩大内需的关键是扩大投资需求,重点是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技术改造的投入。本文认为,要扩大内需必须进行政策调整,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12.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这一基本方略,既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古代的"德治"与"法治"思想的精华,又批判地吸收了现代西方各国的治国经验,同时又是对毛泽东和邓小平治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1998年下半年,国家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方针,对拉动经济有效增长起了积极作用。有人认为这个方针是为应付亚洲金融危机给我国造成的负面影响提出来的,是带有临时性的方针。其实并非如此。从战略上看,扩大内需,是我国发展经济的一个基本立足点。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经济增长,一般来说,是由需求和供给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需求拉动则是主要方面。但是,需求有国内需求即内需和出口形成的国外需求即外需。发展经济,内需和外需的拉动都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内需和外需相比较,内需的拉动更重要,它是一个…  相似文献   

14.
认真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在刺激内需方面的一些基本经验和做法,对于我国扩大内需具有一定的意义。西方发达国家刺激内需的主要举措是:适当提高居民购买力,鼓励企业扩大投资,保持适度的政府公共投资,重视产业的调整和升级。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刺激内需的经验和做法,我国在扩大内需方面可采取如下措施:从货币、财政政策的组合来看,应实施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的整体扩张型货币财政、政策;从近期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来看,应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来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从内需的持续稳定发展需要来看,应立足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来积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5.
我们所说的体制改革,说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经济利益的重新调整过程,而这个调整过程的关键在于企业建制.现代企业建制和企业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明晰产权关系.明晰产权关系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一切的根本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通过参观学习和对自身发展过程的摸索,我们总结了一些经验,探出了基本路子,统一了认识,思想观念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为企业建制和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的"三架马车"中,中国经济长期快速的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和出口,而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比较低的.面对经济危机,中国政府提出了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以扩大内需,其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被列为重要举措之一.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对于中国高、中、低收入阶层而言,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是扩大内需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我省经济产生周期性问题的原因,是需求不能支撑经济的增长,但造成需求不足的重要因素又是满足需求的有效供给不足,有效供给不足当然有结构性和技术性矛盾等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体制性和机制性矛盾,造成企业缺乏活力。因此,我省的反经济周期政策和宏观调控的举措应该遵循这样一种思路:整个经济的发展要以扩大内需为基本立足点,扩大内需又必须注重调整结构,增加有效供给,而扩大内需和增加供给又有赖于体制改革尤其是企业改革的深化。  相似文献   

18.
改革和发展的"中国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经过了30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形成了不同于世界现代化其他发展模式的"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中国经验"作为世界现代化经验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其一定的规律性,本丈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概括了中国经验的十大特征.  相似文献   

19.
发展信贷消费 扩大国内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需求不足是我国当前的基本经济特点。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环节 ,关系到能否激发国内市场的活力 ,同时也成为目前经济发展的中心问题。据经济学家测算 ,居民消费每增长 1% ,就可以带动 GDP增长 0 .5 %。因此 ,我国政府把“扩大国内需求 ,开拓国内市场”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把促进国内消费需求增长提升到一个战略高度。而扩大内需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发展信贷消费。信贷消费 ,这一被誉为“花明天的钱 ,圆今天的梦”的超前消费方式 ,对促进消费 ,扩大内需 ,推动生产发展 ,拉动经济增长是十分必要的 ,它必将对我国消费市场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杨军 《学术论坛》2005,(2):38-40
经济政治学要脱离经济学和政治学而成为一门学科,必须确立自己不同于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基本范畴.经济政治学的基本范畴必然比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基本范畴更加抽象、更加接近社会生活的本原."利益"才是能够揭示经济-政治互动关系的经济政治学基本范畴.从"利益"这个基本范畴出发,我们就可以找到经济政治学研究的支点,科学解剖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政治现象和经济-政治关系,准确把握经济-政治现象的规律,进而构架经济政治学的知识体系,并利用经济政治学为现实社会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