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10年10月,首届全国环境与生态心理学大会在北京林业大学举办。会议以环境与人类心理为主题,开展了生态心理学研究进展、环境认知与心理健康、发展教育心理学的生态观研究、心理学对环境危机问题的思考、交叉学科的环境与生态心理学研究等专题讨论。同时,会议讨论了环境与生态心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次大会是我国首次召开的环境与生态心理学大会,会议的召开在我国环境与生态心理学发展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态公民是生态主义之环境哲学的践行者。生态公民是着眼于创建更加公正合理的生态社会制度的主流人群,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有序力量。从环境伦理观的意义上分析,生态公民主张作为道德共识产物的环境人权。环境人权是以集体权利为主体的第三代人权的体现。生态公民的价值立场,是建基于对生态与公民这两个概念的准确理解。从生态的层面而言,生态公民所秉持的价值立场是基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及对自然的冷静观察而成就的,它是立足于生态安全之上的生态美好。从公民的层面而言,生态公民的价值立场继承了公民意识的优良传统,也体现为对生态公民资格理念的深入挖掘。在生态与公民融合的层面上,生态公民的价值立场既是现代社会公民意识与自然意识的契合,又是以主客交融的方式达到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并存。在民族国家的界域内,在立足于本国环境现状的基础上,生态公民是本国生态安全的重要行动者;面对一个生态世界格局的生态公民其外在表现为具有生态创意、生态乐趣与生态活力的积极影响社会的人群。在全球化的趋势下,生态公民是地球环境治理的主体,是追求生态世界一致性的公民。  相似文献   

3.
以CNK I搜集到的186篇有关生态传播研究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发现该研究领域十分有限的研究成果既无体系化的理论,也无成熟的分析方法,仅仅是新闻传播理论的一个应用领域。但许多该领域的研究者却在呼吁建立一门新闻传播学的分支学科——生态传播学。这种在没有学科的内容之前就先规定学科的形式和边界的做法,在我国学界是相当常见的。这种观念通常基于某些研究主体两种不同意识的共同推动:其一是希望通过学科的建立来提升社会的重视;其二是通过界定学科边界的方式获得自己的资源和利益。不管哪种意识,其结果都是让生态传播研究陷入到内容空洞的学科幻象中。  相似文献   

4.
农村生态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治理农村的环境问题需要从居民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促进农村社区或居民成为生态治理的主体。生活环境主义基于生活者的角度看待环境问题,并通过激发生活者的智慧以解决问题,为农村环境问题提供了治理方向。以该理论为分析框架,通过对云南诺村建立水源林历程的分析发现:诺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地方环境资源有着紧密的联系,其生态治理是在村民小组层面的共同体行动;水与森林资源具有公共性,为村民共同占有、使用,从而赋予村民参与治理的权利与身份;村民会议是整合村民不同利益诉求、“说法”的平台,村民通过博弈达成保护环境的共识;在实践层面,诺村基于生活常识而形成治理规则,并依托村社共同体进行监督和制裁。以农村社区为主体、地方性知识为基础的生态治理,可为我国西部山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及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概观中国环境的问题与现状,分析环境问题与生态教育的内在关联,种种现象表明,当前我国生态教育存在着一个系统性缺损:生态意识淡薄,环境观念落后;政策导向偏颇,政绩本位作祟;生态教育投入不足,师资队伍缺乏;环境承担主体缺失,生态教育对象单一;生态教育教材缺乏,内容陈旧,教法呆板.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战略,而生态宜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将乡村振兴政策纳入法治轨道,需要采用规范分析法阐述生态宜居。从法学角度来说,生态宜居是指在农村居住的人享有的在不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中居住,并享受利用优美环境的权利。在环境法治实施中,生态宜居应当被归为生态利益,纳入法律关系客体的范畴;应当以环境人格权为理论基础,在环境人格法律化过程中明确其主体、内容;通过扩大民法基本原则内涵、具体民事制度的“生态化”等方法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从学术上来说,生态美学作为美学是不能成立的,其原因在于:从文明发生学来说,文明与生态是天敌。从审美发生学来说,美在文明,不在生态。从审美本体学来说,审美是人的自由意识;审美是主观的,而生态是科学的对象,它是客观的。造成生态美学成立的两个误区是:将生态审美看成自然审美;将生态审美看成生命审美。生态与审美只能在生态文明的统一上实现兼容,而这属于生态文明美学的范围。环境美学是生态文明的生发地,它们都是文化美学,但是生态文明美学是全局性的美学、时代的美学,而环境美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生态文明美学的主体在环境美学。生态文明美学是一种新兴的美学,它以生态文明美为核心范畴。这种美学具有强烈的科学色彩,生态科学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调控作用。生态文明美学的核心是清晰的,但边界是模糊的。生态文明美学的建构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而进行,其前途无量。  相似文献   

8.
生态审计是维护生态平衡、建设生态文明的工具,通过比较国内外生态审计的制度与实践,发现生态审计在目标的实现路径、主体、对象、方法上存在差异。国外以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为着力点,注重预防管理。国内以评价绩效为切入点,强调事后监督,生态审计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我国生态审计发展应当完善生态审计立法、充实生态审计主体、补全生态审计对象、丰富生态审计研究方法、推进生态审计信息共享,加强生态审计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9.
论建立生态财政学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性的环境破坏与生态恶化,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进展,促使公共部门经济学面临范式危机。在生态经济系统中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需要构建公共部门的生态经济学——生态财政学。提出了全体主义的基本方法;提出了生态理性人、生态有限性、理性递增三大假设;提出了生态市场、生态足迹等基本范畴;提出了生态财政主体论、生态财政环境论等理论构件;提出了系统论与博弈论的基本技术分析工具。生态财政学的构想,可以梳理现有环境与生态经济研究中的财政思想,启发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公共部门行为研究。  相似文献   

10.
生态补偿机制是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的效果是环境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础。国内外对公共政策和市场手段这两类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的效果进行了研究,但缺乏生态补偿机制对企业微观主体效果的研究。生态补偿制度可分为公共政策与市场手段两大类机制。以排污收费和环保补贴作为公共政策的重点、以碳排放权交易和产品生态标志作为市场手段的重点,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微观效果的研究框架,将生态补偿机制效果的研究向微观企业领域拓展,有助于完善我国环境治理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