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对农村居民点整治规划的新思路,被广泛应用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对邙山镇六村居民点整治“迁村并点”的规划方案加以研究,探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迁村并点”模式下可取得的规划效益,“迁村并点”不仅可以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而且可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同时还可以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但最终的规划效益取决于方案的实施情况,所以在规划方案实施过程中,为政府监督管理部门提供政策参考;也为农村居民点整治后的效益评价体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自从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于2009年和2010年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辽宁省建设用地需求突增,在土地供给数量受限的情况下,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本文针对辽宁省土地目前使用状况,在保证全省耕地占补平衡条件下,通过调整全省土地利用结构和使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措施,增加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建设用地的有效供给,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与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我国节约土地资源、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两项重要政策,在目标导向、参与主体、政策对象等方面存在部分叠合一致性,但在价值观念、政策资源以及激励机制等方面又存在冲突与不协调性。按照协同学观点,应建立多主体参与机制、有效资源整合机制、考核评价机制,以实现政策之间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内涵和要求出发,分析了现有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方法的利弊,提出了城乡建设用地挂钩的潜力调查及测算方法。以随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其规划目标年(2020年)按人均用地指标法推算的随县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为8 314.66hm2,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规模可达到1 003.58hm2,扣除安置用地,挂钩指标可达805.47hm2。研究表明:采用现有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测算方法测算的潜力是理想条件下增减挂钩的最大潜力;而实际潜力需要在拟定拆旧和安置地块基础上,通过实地核实图斑,推算整理复垦新增耕地面积,以及因安置占用的耕地面积,由此推算挂钩潜力指标。  相似文献   

5.
农户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最广泛的参与主体,农户满意是挂钩政策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以天津市华明镇为个案,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SPSS 17.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处理,运用IPA分析方法,对农户感知的各挂钩要素的重要性和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并据此构建了方格图,提出可采用"继续努力"、"重点改进"、"不宜优先"、"不刻意追求"等策略来进一步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  相似文献   

6.
"脱贫攻坚"工作过程中新问题、新难题不断涌现,中国的贫困治理工作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扶贫开发的思路和办法。通过对云南省农村扶贫工作中易地搬迁项目的实地调研,发现当前在这类项目推动过程中存在着宅基地用地不集约、村民债务压力增加、地方政府财政/债务压力增加的问题。应依托当前"脱贫攻坚"阶段国家给出的土地政策红利,结合已有的相关经验做法,将"增减挂钩"政策及在其基础上的指标交易制度与已有的易地搬迁等扶贫工作经验紧密结合,进一步推动制度创新、释放政策红利,从而有效解决易地搬迁中存在的问题,形成更为高效的农村贫困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精准扶贫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地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普遍面临着土地与资金方面的困境,主要包括:建设用地不足导致产业扶贫项目难以落地;易地扶贫搬迁存在资金压力,以及迁出区土地与迁入区土地问题;劳务输出受宏观经济影响期望值下降,就近城镇化存在搬迁资金压力和产业用地不足问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可以有效解决精准扶贫面临的土地与资金困境,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增减挂钩对精准扶贫具有双重效应,可能导致脱贫倒退、贫富分化;另一方面,增减挂钩由于受现行政策制约对精准扶贫的支持作用未得到充分释放。以更好更有力支持精准扶贫为导向,增减挂钩政策创新的着力方向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增强政策包容性,二是探索市场化运行机制,三是健全农户脱贫致富保障机制,四是打好政策组合拳。  相似文献   

8.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内容,准确把握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性质和功能是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基础。通过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进行政策梳理和比较分析,指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具有可复垦性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得以实施的前提,同时也决定了城乡土地的增减具有不可逆性。由于错误地利用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基本性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既没有保障粮食的有效供给,又没有确保经济的长远发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应作为国家粮食市场的"调节器"进行管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9.
"小产权房"问题近年来成为社会争论的热点,但是各种有关"小产权房"的观点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对"小产权房"命名不准确、分类不合理,提出建立"集体用地流转制度"时忽略了其应有一定的限制。通过分析"小产权房"法律特征,赋予其法律意义上的名称"村镇集体土地商业住宅",进一步界定其为"建筑在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上,销售给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住宅"。通过对"村镇集体土地商业住宅"的重新分类,提出对"小产权房"进行"分类规制"的建议,并提倡建立和完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同时强调给予必要的限制。  相似文献   

10.
目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土地市场的途径只有政府征收,这无疑束缚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价值,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章通过比较成都市和无锡市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制度设计与实际效果,发现成都模式所采取的农民集体主导、社会力量参与、政府引导和监管的方式,是还权赋能的做法,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模式中具有较强的优势,很好地解决了农村的发展问题。由此得出,在农村的后发增长路径中,通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来释放农村土地价值是一种新思路。在此基础上,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政策创新提出建议:政府可考虑还权赋能,放弃对土地收益的垄断;政府与市场进行合理分工,加快农村发展的进度;加大土地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发展;以农民集体推动为主,保护农民利益,进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的机制等。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2012,(8):3-26,28
土地,是民之根本,也是国之根本。对于中国来说,确切来讲,土地是广大农民之根本。所谓根,即关乎生存的话题。近些年,围绕着农村土地问题,诸如强制拆迁、小产权房、基层集体土地寻租等现象颇有愈演愈烈之势。而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进一步加快,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开始加速推进。城市化过程的加速在推动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移的同时,带来了城市实体规模的迅速增大和城市空间范围的大幅度扩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而这些矛盾与问题都或多或少与我国现有土地制度存在的根本性体制缺陷问题有紧密关联。土地制度改革迫在眉睫。今年2月15号,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会议强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通过改革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问题。在深化农村土地改革的问题上,会议提出要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制定出台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条例。这意味着农村土地改革正在释放一系列积极信号。这或许表明,中国土地制度的改革已经进入"试水区"。  相似文献   

12.
由于利益驱使,"小产权房"以各种方式逐渐壮大并颇具规模,成为困扰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一个大问题。当前,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有关农村建设用地流转的土地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小产权房"问题必须在城乡一体发展的思路下统筹解决,通过甄别房屋具体情况,在平衡相关利益的基础上,区分对待。"小产权房"这一习惯意义上使用的不规范概念终将变成历史名词。  相似文献   

13.
把科技特派员制度置于农村科技推广体系的转变过程 ,对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产生、做法和成效进行了深入的探析 ,分析其未来走向 ,提出创新、完善、提升的主要对策。科技特派员制度从直接层面看 ,是解决农民的科技需求与目前农村科技推广体系不相适应的矛盾 ;进一层看 ,是通过机制创新 ,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 ;更深层看 ,则是当前政府对农村科技推广要不要管和如何管的问题。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和“入世”的严峻挑战 ,农业技术推广的特殊性 ,农业技术市场发育程度低 ,以及农业科技推广资源基本集中在政府等一系列原因 ,政府对农村科技推广仍要发挥主导作用。但是 ,推广体系和机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科技特派员制度 ,正是这种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符合现实情况的新机制。科技特派员制度必须朝以市场化、社会化服务与政府的支持、保护相结合的方向进行创新完善 ,实现在更高基础上的超越与转变。  相似文献   

14.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是减少和转移农民,农民流动是一种必然规律。由于流动人口长期在农村和城市(城镇)两端间迁徙流动,对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具有双向影响效应,所以从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的双重视野思考问题,以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双轨路径来妥善解决流动人口问题,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