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高校网络舆情具有内容复杂性、传播快捷性、影响广泛性、发展难控性等特点。高校做好网络舆情的研究工作,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研判、引导、管理及跟踪机制,对学校的发展及社会的稳定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移动互联网时代,教育舆情的呈现日益显在化,教育舆情的类型日渐多元化,教育舆情的演化日趋复杂化;与此同时,教育舆情处置面临着教育舆情风险不确定性增大、教育舆情冲突破坏性加重、教育舆情危机化解难度升高等诸多新挑战。应该针对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教育舆情生成与演化各阶段的特点,做好教育舆情态势的识别与研判,抓好教育舆情风险的预警与防范。同时,明确教育舆情危机应对的责任主体及其处置权限;及时发声,回应社会关切,掌控舆情走向;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平息舆情危机;妥善做好相关善后事宜,防止舆情反复及次生舆情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论高校舆情引导的途径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科学的引导高校舆情、及时化解校园冲突危机,已成为我国学术界和高校管理阶层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题中之意.新形势下的高校舆情工作应继续发挥传统引导途径的优势,同时积极整合网络媒介、手机媒介、社会第三方等新途径;并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求同存异法、事实发布法、权威访谈法、议程设置法以及网络新闻评论法等来化解校园舆情危机.  相似文献   

4.
涉检网络舆情是公众在互联网上针对与检察机关有关的事件、行为及问题发表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意见与看法,并形成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舆情事件。它具有弱权威性与强参与性、突发性与紧迫性、监督性与批判性、"乌合之众"与道德至上倾向以及理性缺乏与群体极化倾向等特点。网络时代要求检察机关高度重视涉检舆情引导,其本质在于检务公开,满足公众知情权,目的在于提升检察机关的美誉度与执法公信力。科学进行舆情引导要把握介入时间、介入姿态、介入方式、介入途径等四项基本原则,依法解决实体问题,灵活运用议程设置、意见领袖等多种传播宣传技巧。  相似文献   

5.
姚薇 《国际公关》2023,(22):179-181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自媒体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大学生在广泛参与网络舆情的同时,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成长也产生负面影响。大学生是网络舆情的重要参与者与推动者,由于自身社会经验缺乏,容易在参与网络舆情时被深度裹挟其中,从而导致网络暴力产生。本文主要阐述了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征,分析了当前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策略,以营造健康绿色的网络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6.
突发公共卫生网络舆情往往贯穿事件全过程。事件本身的衍生性、多样性特点与网络空间匿名性、泛在性特征叠加,极易引发网络舆情危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危机具有广泛的社会危害,导致民众恐慌、引致次生舆论灾害,还可能诱发群体性事件。舆情治理的难点和症结体现在健康教育、主流意识形态维护、网络监管和政府公信力维护等方面。从生成动因来看,社会矛盾和现实风险为舆情危机提供了根本动因,事件走向和主体行为为舆情危机提供了直接动因,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则为舆情危机提供了放大效应。为消解舆情危机,维护网络晴朗健康,应优化舆情监测预警、完善舆情回应引导、健全舆情应急处置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长效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便捷性、匿名性、互动性等特点,网络舆情呈现出疾速性、无序性、放大性、隐匿性特征。网络舆情在当前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事件的解决、促进政府部门作风的改善、帮助党和政府科学决策,但也易激化社会矛盾、传播社会谣言、干扰政府工作、被敌对势力利用。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是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应有之义。应将网络与现实相结合加强整体管理,受制于统一的法律法规;优化社会管理体制,建立网络舆情动态跟踪机制;实行开放管理,拓宽全民参与网络舆情管理的途径;加强人性化管理,通过社工介入培养"意见领袖",从而引导网络舆情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近年来,一些重大的网络舆情事件使人们开始认识到网络舆情对社会监督起到的巨大作用。同时,网络舆情对政治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与日俱增,一些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理不当,极有可能诱发民众的不良情绪及不良行为的发生,进而破坏政治生活秩序,并对社会稳定形成严重威胁。本文以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为切入点,研究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特点及危害,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我国网络舆情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及其之间的关联,提出现存的问题及未来的趋势,抓取了2014—2018年CSSCI来源期刊刊载的网络舆情相关文章的关键词,构建高频词的共词矩阵,使用聚类分析将高频词聚集成7个类团,并采用战略坐标图揭示类团内部及类团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主要集中在舆情传播的仿真建模,基于大数据的微博网络舆情传播模式,突发事件、公共热点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演化等7个领域。我国网络舆情研究存在对舆情传播中个体特征的研究较少,对微信以及移动互联网环境中舆情的研究较少等问题。移动互联网环境中网络舆情的传播与演化、个体情绪认知对网络舆情传播的影响等是潜在的重要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10.
当今时代,新兴媒体高度发达,人人手中都有"麦克风"。借助新媒体及时了解并准确研判互联网金融舆情,对监管者、经营者及投资者来说,都非常重要。在中国,互联网金融舆情监测和研究工作已起步并初见成效。存在的问题有:舆情的概念被误解或被泛化;监测和研究存在"三多三少"现象;舆情监测和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应对之策包括舆情搜集,专题性与综合性并重;舆情警示,提醒特定对象防范风险;舆情把脉,探讨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舆情解读,用互联网思维来分析研判;研究优化,提升互联网金融舆情研究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11.
网络舆论和网络公众舆论是理解网络公共领域的关键概念。文章通过对舆论和公众舆论、网络舆论与网络公众舆论的诠释和辨析,厘清了舆论与公众舆论不同、网络舆论与网络公众舆论不同。文章指出,网络舆论是上网者随意、随感而发的话语;其中带有"良知"及成见且带有情绪化倾向。而网络公众舆论要求参与批判讨论并赋予了公共精神和批判性的含义。这有助于网络公共领域建设和适宜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感知风险和食品安全舆情相关理论,以合肥、福州、石家庄三个城市的592名城镇居民为案例,探讨个体变量、环境变量、政府的舆情处置行为对公众对食品安全舆情处置感知的影响。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个人收入水平等个体变量的差异并不会引起公众对食品安全舆情处置感知的显著变化;而家庭收入水平、公众对舆情传播渠道的信任程度等环境变量对公众的舆情处置感知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在政府的舆情处置行为变量中,政府舆情处置效率对公众对食品安全舆情处置感知的影响最为显著,政府的信息公开程度、发布信息的真实性也会影响公众的舆情处置感知。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已成为当今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群体性事件的频频发生折射出改革阵痛与体制弊端,是多种复杂因素长期耦合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其直接诱因离不开信息的广泛传播.群体性事件的网络传播是形成网络舆情的导火索,随着越来越多的有关群体性事件正面和负面的网络信息传播形成网络舆情气候,群体性事件升级演化导致网络舆情危机,形成网络舆论.公共话题上的聚合、公共舆论场的形成、意见领袖的引领、媒介间的议程互动等分别提供了网络舆情向舆论转化的前提条件、重要平台、引领者及催化剂.面对汹涌澎湃的网络民意,执政者必须更新执政理念,适应网络化生存,尊重网民自由表达权;适时引导网络舆论,塑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并对网络舆论进行适度干预,确保国家舆论安全.  相似文献   

14.
网络舆论危机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因素对网络舆论的作用大致可分为抑制、促进和抑制促进共存三种。政府因素作用的差异使得舆情发展演化产生了不同。研究网络舆论中的政府作用,有助于政府部门更好地去对待并解决舆论危机。统计分析近年来和政府相关的网络舆论事件发展规律,计算了政府因素对网络舆论危机的作用值。研究发现:若舆情事件中政府因素起促进作用,那么政府对舆论危机的作用值最大。  相似文献   

15.
网络意见领袖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引导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网民对其信任程度是影响舆情引导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并结合多项Logistic模型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网民信任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不实诚的损失、平台把关或审查制度、权威性、信息互动、阅读信息、法律约束以及查看微博等因素影响网民对网络意见领袖的信任。基于研究结果,提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管与引导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便利,网络媒体扩展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信息传播形式的原有界限,新技术带来的“自由”对既定的法律和道德规范带来了极大冲击,弱化了社会控制。而网络舆论使传统舆论有了新的载体,网络的互动性、匿名性、个人发言的随意性和海量性,使得网络论坛、个人网站、博客等成为信息穷人和边缘人群发泄的场所。本文从法律、网络伦理、社会控制几个方面论证了对网络舆论的调控手段。负面影响不是某一种方法手段就可以消除的,必须从各方面配合协调,除了硬性的“控制”,还需软性的“引导”,引导与调控并重,才能使网络舆论走上正轨。  相似文献   

17.
当前,学术界对舆情社会内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而澄清舆情社会内涵有利于政府部门更准确地把握社会舆情的核心和价值所在。从历史上和当代中国对“舆情”的运用看,舆情的基本内核是民众态度,而客体应限定在社会政治方面。同时,在与相关概念辨析中,舆情处于民意范围内,又与舆论有交叉,它是普通民众对政治人物和事务的各种情感、认知和行为反应倾向的集合。舆情主体类型多样,其核心部分内容丰富、结构复杂,因此,舆情呈现出稳定和易变、理性和情绪化、积极和消极等双重特点。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网络作为非常规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载体和平台,使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传播更迅速,也使事件影响力更广泛。利用指标体系评价法认识非常规突发事件涨落规律是一个新的研究角度,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舆情热度涨落规律,明晰影响舆情涨落的深度原因,同时也能够为非常规突发事件舆情发展阶段的划分、舆情的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时代的舆论监督形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互联网的发展对政治生态特别是对舆论监督形态的影响,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应该充分发挥和利用好网络舆论监督功能。为此,要加强党与网络媒体的联系和互动,利用网络媒体加强党的舆论监督工作;要培育和打造属于自己的主流网络媒体阵地,构筑新的网络舆论监督平台;要加强网络舆论的引导和控制,建立互联网舆情汇集与分析机制;要大力开展网络素质教育,引导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