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第二次南北战争是段琪瑞政府推行武力统一政策的结果,徐树铮的政治观与该政策一致。在段祺瑞的支持下,徐树铮积极布置对南作战计划,他拉拢曹锟、张作霖、吴佩孚等实力派人物来支持武力统一政策,操控着第二次南北战争,使得第二次南北战争得以持续进行。但最终因徐树铮本人恃才傲物、坦白率直的性格等原因导致皖系内部发生分裂,以及在处理张敬尧督湘,支持曹锟、张作霖当副总统,联络昊佩孚等有关重大问题上操控失当,导致第二次南北战争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2.
皖系军阀张敬尧统治湖南期间,横征暴敛,纵兵害民,无恶不作。"五四"运动期间,镇压学生爱国运动,引发了湖南人民的驱张运动。毛泽东领导这场运动,亲率代表团赴京请愿。历尽艰辛,终于取得了驱张运动的胜利。   相似文献   

3.
皖系军阀张敬尧统治湖南期间,横征暴敛,纵兵害民,无恶不作。“五四”运动期间,镇压学生爱国运动,引发了湖南人民的驱张运动。毛泽东领导这场运动,亲率代表团赴京请愿。历尽艰辛,终于取得了驱张运动的胜利。  相似文献   

4.
关于曹锟与吴佩孚的关系,并非如史界所公认的"始终信任弗渝":从与曹相识到"崭露头角"吴佩孚未被曹锟所器重;关于第一次直奉战争曹吴观点相左;王宠惠组阁是曹吴矛盾的集中体现;曹当总统心切赞成先选总统后立法,而吴恰好与其观点相异;镇压工运方面曹吴意见亦有所分歧。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史实考证的基础上,从民族政治学的视角出发,综合、分析不同的观点,指出吐蕃中央政权斗争的历史渊源,并以王统传承为线索,揭示了每个阶段中央政权斗争的特点及其表现,勾勒出吐蕃中央政权斗争演变的概况,以此来反思吐蕃政权兴衰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系将领冯玉祥从前线秘密回师北京,于10月23日发动了推翻直系军阀政权的政变。这次政变,对当时国内的政治军事形势和往后的历史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是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过去对这次政变研究较少,也未给予应有的历史地位。本文试图对这次政变的原因、结局及其性质和历史作用作点初步的探讨。一北京政变发生时,人们普遍地感到“突如其来”,其实它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由来已久的。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直系单独控制了北京中央政权。直系军阀与全国人民和孙中山为代表的广东革命势力的矛盾、直系军阀与奉系和皖系军阙的矛盾,以及直系军阀内部的矛盾都在发展。北京政变就是这些矛盾在其相互联系中斗争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五年的留法经历是徐特立从"教育救国论者"到"人民教育家"的重要转折点。目前,论者普遍认为张敬尧的通缉是促使徐特立赴法的直接原因。但实际上,在张敬尧以通匪之名通缉徐特立时,徐特立早已远赴法国。通过分析和梳理文献可知,"教育救国"理想的破灭和"劳工神圣"学说的鼓舞是徐特立赴法的主要原因,而当时轰轰烈烈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则是其赴法的契机和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现代化理论和政治学原理视角 ,对 2 0世纪四十年代国共政权更迭的原因进行了全新解读。地方实力派与中央政权的持久抗衡、意识形态迷失造成的信仰危机和宪政建构过程中的非法制化因素 ,导致了中央权威资源的缺失和政权的合法性危机 ;国民党内部各派系的政治纷争、国民政府政治组织功能的衰退和政党内部自改革运动的失效 ,导致政权内部权威资源流失和政党自我革新能力的停滞 ;驾控基层政治权力能力的弱化、重建地方政治权威的失效和政权“组织成本”的超常庞大 ,造成了政权基础的脆弱和地方基层政治权威资源的流失。权威缺失导致国民党政权进行政治整合失灵 ,政治合法性危机逐步演变成全社会的总危机 ,最终导致了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相似文献   

9.
明代云南刑法原则和刑罚手段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随着中央政权在云南统治的深入和云南与内地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联系的加强,明代云南刑法原则和刑罚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中央王朝对云南治理的加强,云南与内地各方面差距减少。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阎锡山从自己利益出发,确立了拥段反吴的态度。为此他在战后号召全国封疆大吏发表拥段通电,为段氏上台执政奠定基础。由此赢得段祺瑞的信任,从而获得较高政治地位。同时阎锡山派军阻击北援直军,并游说部分直军南撤,使实力大损的吴佩孚得不到援军,不得不浮海南渡。吴佩孚返回洛阳后,凭借剩余部队仍企图继续作战。阎锡山领导晋陕甘等省军队通力合作,将吴佩孚从洛阳驱逐,使其统治崩塌。战后阎锡山的军政活动虽不乏一己之私的考虑,但客观上顺应了民众渴望和平的心愿,对当时北方的军事格局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 桓温北伐是东晋中期南北关系中的一件大事,历来认为桓温北伐的性质是封建正统的汉族东晋政权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发动的民族战争,认为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江左内部荆扬之争的牵制。我以为当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进程已有相当发展,民族和融使得北方民族关系较为缓和。这样,桓温的北伐是为巩固东晋封建统治而战的,其性质并非只是民族战争,民族冲突的色彩并不浓重;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桓温遇到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是有实力相对抗的,北伐又得不到北方汉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孙祚民同志在《试论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以下简称试论)一文中,判定太平天国在天京建立的政权已经是“新的封建政权”.其理由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政权的构成形式“基本上是沿袭封建专制主义政权的”;二、从中央政权到地方政权“都是封建地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占着统治地位的”;三、建都天京以后“始终是保护地主土地所有制,支持地主收租的.”因此,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就“走完了向封建转化的道路”,“农民英雄们在南京建立的天国,已经是新的封建王朝了”.这些论断很值得商榷.笔者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1948年建立的华北人民政府,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的准中央政权的实验。华北人民政府之生成实践对中央政权生成提供了借鉴范本,华北人民政府为中央政权奠定了组织基础,提供了制度先导。厘定建国初中央政权建设的华北因素,这对于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权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汉历时二百多年与其特殊的中央政权组织结构形式有很大的关联,西汉中央政权组织结构呈现直线集权阶梯状,其特点有三,一是高度集权的直线管理网络;二是阶梯状层级晋升制度;三是极致的精细化分工.  相似文献   

15.
汉武帝提倡辞赋的一个原因是出于政治上选拔人才的考虑:奖掖赋家——文化建设的需要;提拔赋家拓边固疆的需要;黜罚赋家——君主专制的需要;倡优蓄之——供奉宫廷的需要。由于武帝对辞赋的喜爱与对赋家的擢拔,文学家纷纷麋集在他周围,赋从此由汉初的藩国走向宫廷,赋家也从王侯的客卿变为御用文人。文士被武帝网罗后,开始了与中央政权的合作,此后文学与中央政权结合得更紧密了。  相似文献   

16.
吴佩孚是北洋军阀直系著名的首领,同时又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变幻多端的政治人物;曾经成为各种政治势力争取的对象。在本世纪20年代初期,苏俄、共产国际也曾把他当作“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期望通过联合吴佩孚的政策使中国出现“吴佩孚将军的俄国方针”。实践证明,这是一个错误的策略。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同志撰文探讨了这一政策的形成过程,本文则是想从以下几个侧面分析这一政策形成的原因及其对早期的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从中总结一些历史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7.
犍为五铢是直百五铢的一种,由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铸造于犍为郡。它在中国铸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最早标记了铸造地的圆形方孔钱币、最早采用两种书体的钱币、最早采用隶书的钱币、最早两面铸文的钱币,也是中国首次较为成功发行的虚值货币。本文研究了犍为五铢铸造的经济原因和政治原因,分析了直百五铢的铸造对三国时期经济的影响,认为早期直百五铢的铸造对于蜀汉政权来说是一次成功的货币增发,并向东吴输出了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8.
历代中央政权对于藏区的稳定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但是又各有特点。元明清时期的藏区得以稳定发展,与历代中央政权的治藏策略是密不可分的。选取藏区特有的刑事习惯法"赔命价"的发展历程为视角,通过考察历代中央政权对"赔命价"制度的不同态度及其发展情况,以揭示历代中央政权治藏法制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9.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周围的少数民族政权或部落,有的出兵助唐平乱,有的为唐军供给军粮,有的继续与唐朝保持臣属关系,对唐中央纳贡、朝拜,当然也有的乘机出兵侵扰唐朝边境。少数民族之所以会在唐王朝发生内乱时仍然与唐朝保持友好关系,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原因:第一,唐太宗时期建立起来的大唐帝国的声威,在安史之乱时期仍然具有很强的感召力;第二,唐对少数民族的册封,使其成了唐中央王朝的地方政权,在唐发生内乱时,这些少数民族把出兵助唐平乱视为自己的义务;第三,唐对少数民族一直采取羁縻、保护及优抚政策的结果;第四,唐与少数民族友好关系继续发展的结果。唐王朝正是由于得到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经济上及军事上的支持和援助,才能够迅速平定安史之乱。所以,少数民族在维护祖国的统一和稳定方面是一致的,并共同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所击败的直系军阀吴佩孚,后来为什么能够东山再起?吴佩孚再起后为什么又能立即与张作霖结成反革命联盟?直奉军阀是如何联合进攻倾向革命的国民军的?国民军在山东、河南失败的原因何在?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