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演化均衡与制度演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在对经典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概念进行批评性评论的基础上,着重对演化博弈理论中的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演化均衡概念--演化稳定战略均衡和随机稳定均衡做了简要的介绍,并对这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做了进一步的分析.随后,本文将演化均衡的概念同制度演化分析相联系,着重指出了演化均衡概念对于制度演化分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到《理解经济变迁的过程》,诺斯是否更换了制度生发观的逻辑起点?为了回答这一疑问,文章首先回顾了现有制度生发观在哲学认识论上的根源,尝试厘清诺斯制度生发观的思想源泉。通过梳理诺斯前后期制度生发观的具体内涵,可以认为诺斯的制度生发观经历了从理性建构到认知演化的发展过程。诺斯的转变表明,研究内生制度变迁的关键在于认知演化和学习过程,或者说这是今后制度分析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工业化与市场化两大视域下的浙江模式,带有古典工业化与转型经济的混合特征。工业化视域下可理出三个演化与叠进,分别为产业集聚、产业组织、企业家才能的演化;制度转型视域下可理出两个演化与叠进,分别为产业区扩展给予制度的诱致性效应范围变化,以及制度自下而上倒逼机制所施压的政府科层的叠进。两大视域下五个演化与叠进呈现纵横交错的联系,彼此相互依赖,互为动因,叠进时段大体一致。可据以提出一个包含五个叠进时间序列的链条模型,用以刻画浙江区域经济转轨的路径模式及其动力机制。按照这个链条模型推论,促成以往区域经济奇迹的路径模式,目前多半显现出困局,困局的深层原因,在于以往倒逼式制度演化路径遭遇了超地方力量的狙击。  相似文献   

4.
区分实证分析为具体描述的实证分析和抽象演绎的实证分析。区分规范分析为关于状态的规范分析,即好恶判断或价值判断;关于手段的规范分析,即优化判断。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细致区别。  相似文献   

5.
制度演化是有层次的,本文在威廉姆森提出的制度演化四个层次基础上,分析了复杂的制度系统、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的互动、制度演化中的路径依赖及制度演化中的边际调整等,最后还对制度演化到底是自然演化还是人为设计的争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技术与制度的协同创新驱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创新与演进。自1956年人工智能(AI)概念提出以来,AI经历了三次发展浪潮,与之伴随的是在AI技术与制度协同驱动下文化产业的演化变迁史。AI技术驱动文化产业演化主要得益于算法主导的AI内容生产与制度创新的协同,文化大数据驱动的AI技术与文化制度创新的协同以及AI伦理为基准的文化创新与科技伦理制度的协同。在AI技术与制度协同的驱动下,文化产业的智能化演化逻辑带来“智能+”时代文化产业的进阶跃迁模式:文化内容层面从机器生产到内容智造,文化数据层面从大数据到小数据驱动文化长尾,文化伦理层面从科技伦理到AI文化创新伦理。  相似文献   

7.
运用制度认知主义理论和制度行为主义理论研究农民认知与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关系,发现: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实质是农民的认知与中央政府的认知之间相互调整以求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过程;农地制度的整体效率取决于具体的制度安排是否尊重了农民的主观意愿;农民认知主要通过与中央政府认知的互动以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两种机制影响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过程;农地制度变迁过程也塑造了农民对于农地制度认知的状况.  相似文献   

8.
个体学习、预期与制度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方向以及制度的概念进行了介绍,指出制度研究采用古典博弈论为工具的不足之处,认为应该采用行为人假设更具现实性的演化博弈论、特别是博弈学习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在强调个体学习在制度分析中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对个体学习的过程和机制进行了探讨,并且分析了预期在博弈均衡形成中的作用;最后对个体学习、预期、制度形成与演化机制做了系统描述。  相似文献   

9.
黄凯南 《江海学刊》2013,(2):79-85,238
如何将偏好与制度内生化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点,而从共同演化的视角研究偏好与制度的内生互动关系更是当前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前沿。偏好演化通过影响参与者行为和改变参与者行为动机来影响制度演化,制度演化通过影响参与者行动报酬、价值观和认知模式等来影响参与者偏好演化。偏好与制度之间存在两种重要的共同演化机制,即由收益变化引起的共同演化和由学习规则变化引起的共同演化。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重点是构建一个能够全面描述偏好与制度共同演化的模型,这种共同演化模型必须超越现在流行的演化博弈模型。  相似文献   

10.
劳丹运用解题模式分析了认知社会学的性质与局限,并试图在科学的理智史学与认知的科学社会学之间找到某种公正的分界标准,从而为认知社会学划定研究的范围。要公正地对待认知社会学,劳丹的解题模式需要进一步发展为协调力模式。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75-81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PPP模式作为新的政府治理手段迅速进入公共服务供给领域。PPP模式具有公私平等与公私互补的特征,本质是公共服务供给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创新。PPP模式的演化路径是对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创造,其演化发展受到制度环境、意识形态、社会需求与经济基础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创新机制是多重主体在知识积累和学习基础上的共同演化。  相似文献   

12.
文化认知:价值冲突与认知模式——以"愚公移山"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认知在语言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二语习得中,不同的文化认知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文化冲突.本文以愚公移山为例,展示了中西两种不同价值观对这则寓言的理解,并试图用认知模式来解决文化冲突,促进学习者的二语文化习得.  相似文献   

13.
14.
当前,生态经济学的某些研究领域已显现出被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陈旧框架同化的趋势。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生态经济学实际上长期忽视了对"演化"属性的关注,并在研究中排斥制度因素。鉴于此,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应当重视对"演化"和"制度"的关注,这将催生一门新学科——演化生态经济学。它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优势,对中国这样生态—经济矛盾突出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意义尤为重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尝试进一步探讨演化增长理论的一般分析框架。通过分析演化增长的特征,本文指出,由于演化增长过程中伴随着种种的结构性变化,增长理论不能将解释的重点放在要素累积上,而必须转向对影响要素累积的深层次原因与机制的研究。技术、制度和偏好是决定要素累积的重要原因,它们也构成了演化增长的三个重要影响因素,而三者的共同演化是解释长期经济增长中伴随着知识增长和结构变迁的重要理论机制。在共同演化的视角下,本文较为深入揭示技术、制度和偏好在演化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尝试建立三者的共同演化机制,并在此视角下描述演化增长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在文化演化视野中,文化的变迁主要是以"文化拟子"为基因,通过文化濡化和文化播化两种机制发挥作用的.文化与习俗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一方面,习俗元制度本身承载和保持着文化:另一方面,文化作为习俗元制度等制度的"精神性",又成为习俗元制度遗传、演化和变迁中的连续性的"基因"."文化拟子"是理解文化濡化机制和文化播化机制的关键,习俗元制度的演化也是以"拟子"为基础,通过濡化机制和播化机制进行的.  相似文献   

17.
智库产业作为一项新兴的知识密集型的咨询服务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得相对比较完善。美国智库现代性较强,欧洲智库则侧重于学术和党派研究,日本智库则具有浓郁企业特色。这三者代表了发达国家智库产业发展与演进。根据产业发展的理论,成熟的产业培育都需要有自身的演化和外部演化两个方面。自身的演化过程包括产业组织的培育、产业机制的完善和合理的产业布局;外部的演化机制包括产业功能定位、提供有影响的知识产品、建立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18.
演化经济学是一门借鉴生物学方法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演变规律的科学,尽管演化经济学存在着不同的分支和研究方法,但它们都把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作为研究的主题,即坚持技术-制度的二分法.早期的演化经济学也称为制度主义,其代表人物凡勃伦提出了经济行为模式的技术-制度或工具-仪式的二分法,该方法被艾尔斯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并被称之为凡勃伦-艾尔斯传统.新制度主义的代表人物福斯特等人继承和发展了技术-制度的二分法,并且对现代演化经济学的建立起到了重要影响,现代演化经济学进一步发扬了新制度主义的思想,提出了技术与制度共同演化的观点,这一观点对建立现代国家创新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制度演化是制度生成的重要方式.梳理当代西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关于制度演化理论的研究成果,同时借鉴经济学与社会学在制度研究方面的重要理论资源,可以发现制度生成的演化观基于演进理性、有限知识和自发秩序的逻辑前提,并以演化博弈和社会演进作为发生方式.  相似文献   

20.
朱宝清 《理论界》2022,(11):49-55
在《有闲阶级论》中,凡勃伦指出有闲阶级本身就是一种制度设定并遵循着“炫耀性”的消费准则和思维方式,对于这一事实和动机的阐释是从制度演化视角出发的。本文指出,在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观点中,有三个方面值得重新检视:首先,在涉及歧视性问题上,凡勃伦实际上隐含了一个稀缺性假定,且这种稀缺更多地表现为社会性资源的稀缺;其次,对金钱本身和金钱“衍生品”的崇尚实际上表达了人类本性中一种享受“优越感”的欲望,并通过不断地制造稀缺、获得稀缺来满足,而这一过程正加速将人类带入精神奴役之路;最后,有闲阶级作为一种制度演化的结果,也代表着这种制度本身,凡勃伦事实上仅仅是揭示了这种贯穿且与人性相关的制度始终如一的现实,而且认为靠物质方面的进步或优先发展并不能根本克服人性的弱点和带来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