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教育扩张下教育收益率变化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分析中国高等教育扩张过程中居民工资收入的变化规律,重点分析高等教育收益率的变化情况,以反映在长期内高等教育扩张的工资(收入)效应.考虑劳动力市场分割等因素,明瑟人力资本方程的回归结果显示,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扩张,高等教育的教育收益率经历了1991~2000年的快速增长之后,2004~2006年增长势头减缓,甚至出现停止增长的迹象.说明近年教育扩张对高等教育的教育回报有明显的压缩效应,高等教育扩张所引发的工资效应正在逐步显露出来.同时,中国劳动力市场开始出现高学历对低学历的替代效应. 相似文献
2.
中国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一个文献综述及其政策含义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文章通过对中国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的文献回顾,揭示了教育与收入、收入分配及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及其政策含义。首先说明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的意义与方法,然后依次概述了中国教育收益率的基本特征、从制度和技术角度对教育收益率估计值的解释、计量方法的改进对估算教育收益率的影响、转型期中国教育收益率的特点以及教育收益率的变化特征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农村劳动力流动是我国农村和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现象,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基于课题组实地调研的数据。分析了西北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在人口学和经济学方面所表现出的基本特征和产生原因,以及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4.
通用个人教育收益率计算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个世纪以来,对于各种估算教育收益率方法的准确程度及有效性是学者们一直争论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几种常用估算方法的介绍(包括最小二乘法、工具变量法、匹配法和固定效应法),并比较其优缺点和实证检验结果,作者认为,传统的OLS估算法仍是比较可靠且易于操作的教育收益率的计算方法,并建议根据不同数据库,选择适用的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教育收益率较低并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劳动力市场化指数,本文运用工资方程的多层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劳动力市场化及其主要维度(户籍管制和部门分割)对农民工教育收益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民工教育收益率约为3.19%,明显低于城镇职工的教育收益率;劳动力市场化对农民工教育收益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如果一个城市的劳动力数量配置指数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1,则该城市农民工的教育收益率将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30%;户籍管制放松是导致农民工教育收益率提高的主要原因,而部门分割在经过多年的国有经济改革后不再是农民工教育收益率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农民工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劳动力市场化对其教育收益率的促进作用将愈发显著;与女性和体力工作者相比,劳动力市场化对男性和技术工作者教育收益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随着劳动力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户籍开放度的省间差异大幅缩小,劳动力市场化的省间发展差异不再是导致农民工教育收益率省间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政府部门应在大力发展农村地区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同时,积极推进劳动力市场化改革,这将有助于农民工教育收益率的显著提升,进而有助于农民工收入水平的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6.
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服务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西北五省1478户农户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西北五省的40个县(市)实地调研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和二元离散选择模型,对农村公共服务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民满意度的影响主要来自道路、基础教育、医疗、农田水利设施、饮水设施、公共服务供给农民参与情况、农民对村委会的评价、农民对政府的评价等;农民对农村公共卫生、农村文化娱乐、农业科技推广与培训、农村清洁能源的满意度较低;农民满意度基本上不受被调查者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成员数等变量的影响;农民对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阶段性,而农民满意度根据其需求状况具有一定的次序性。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多偏重于对城市老龄化和总体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探讨,而专门的农村老龄化研究较为少见。事实上,由于农村庞大的人口基数及长期以来非均衡的社会保障体制,使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比城市更加严重、压力更为突出。北京大学曾毅教授按照中生育率与中死亡率方案预测得出,21世纪中叶我国农村和城镇65岁及以上老人比例分别为26%和22%,农村是城镇的1.2倍;农村与城镇的老年抚养比分别为0.46和0.35,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明瑟工资方程研究了受教育程度和工作经验对不同年龄组流动人口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差异问题。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组流动人口的劳动生产率呈倒“U”型分布,30—34岁年龄组的流动人口劳动生产率最高;从总体上看,受教育程度几乎对各个年龄组流动人口的劳动生产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对25—29岁年龄组的影响最大,随着年龄的上升,受教育程度对流动人口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呈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对55岁及以上年龄组的影响不再显著;工作经验仅对15—24岁年龄组流动人口的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30岁及以上年龄组的影响则显著为负,且工作经验与部分年龄组流动人口的劳动生产率呈“U”型关系。此外,性别、户口类型、流动范围、就业身份、婚姻状况和职业属性等社会基本特征变量对大部分年龄组流动人口的劳动生产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农村儿童受教育水平的决定因素研究——基于COX比例风险模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据截取是研究儿童入学时经常被忽视的问题,文章提出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加以解决,并根据2004年在云南省一个县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影响农村受教育水平的因素。结果发现,农村儿童受教育水平在整体上已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女孩入学受到的限制更大,更依赖于家庭经济条件和社区内的学校供给;在家庭层面上,有兄弟姐妹、出生在少数民族家庭、母亲文化程度较低、母亲不曾加入过共青团及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儿童面临更少的受教育机会;在社区层面,富裕村子里的儿童将接受更多的教育,村里外出打工人员比例较高有可能刺激儿童较早地结束教育,本村有一所完全小学则能显著改善儿童的入学状况。 相似文献
10.
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决定因素--以赤峰农村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大部分人口的受教育水平还处于初中甚至小学以下。本文应用个人受教育水平决定模型估计了影响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因素。结果表明,年龄、性别、地区差异及家庭经济条件是影响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在代际关系上,父亲受教育水平对子女受教育水平的获得有显著影响,而母亲的受教育水平与此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以河北滦平县某村农户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讨论了当前我国农村家庭在现行教育体制下的脆弱性及其生计风险。教育导致农户脆弱性的机理在于农户在国家免费教育政策之外所付出的额外成本与大学教育的高成本和高消费以及由我国长期二元经济形成的城乡教育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研究了土地产权制度安排与计生工作的相关性,首先从定点调研社区的人地关系矛盾入手;然后,回顾了不同的土地制度对人口发展的相关性影响,重点阐述土地产权制度控制人口的工作机理,分析社区目前和未来影响土地产权制度发挥控制人口作用的因素;最后,从制度创新的功能和作用的角度,提出完善人口控制机制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连片特困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层次结构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以南疆三地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片特困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是我国实现全面脱贫的攻坚区域,教育扶贫是彻底稳定脱贫的重要推手.以新疆南疆三地州少数民族农民微观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明瑟分位数回归法,实证研究不同层级教育水平对少数民族贫困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南疆三地州少数民族和连片贫困的特殊性,不同层次教育对该区域少数民族农民收入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其中,双语教育、高等教育、技能培训对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初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对收入影响不显著,职业教育处于"有功不明"的状态;而高中教育与收入增长呈现负相关关系,与高等教育的教育收益率显著为正形成悖论.因此,要完善连片特困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结构,目前重中之重是全面普及高中教育,重视职业教育,跨出"教育门槛",解决教育的断崖式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为应对欠发达地区农村老年人精神孤独和失能老人无人照料、 资金和人员又严重短缺的现实困境,本研究从国家养老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互助型社会养老服务"的新概念."互助型社会养老服务"并非以往所指的互助养老模式,而是社会养老服务的一种发展形式,重点在于通过多元社会力量的共同推动,达到组织农村老年人从依赖家庭走向自助互助的目的.通过本研究分析可以发现,与城市和发达地区农村相比,在欠发达地区大力发展互助型社会养老服务具有更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笔者认为,在未来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 老年人口数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老年人之间的"自助—互助"形式将会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其对收入的影响——来自内蒙古赤峰市农村地区的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量闲置的剩余劳动力从农村中流动出来 ,显著地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其影响机制是 : 虽然外出劳动力户的家庭总收入低于非外出劳动力户 ,然而 ,外出劳动力对家庭收入的贡献 ,却要大于非外出劳动力。在影响劳动力外出决定的因素中 ,交通条件的影响并不大 ,而那些信息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和教育程度高的劳动力 ,更容易外出打工 相似文献
16.
转型期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对策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甘肃省在全国属于典型的欠发达地区 ,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①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 ;②经济发展慢 ,特别是乡镇企业不发达 ;③一系列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转移农村过剩劳动力是解决甘肃省农村发展问题的突破口 ,而当前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又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压力和动力。在这种形势下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应采取市场主导与政府指导、农村劳动力开发与城镇非农产业发展、向小城镇就近转移与区际转移的“三结合”加速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扩展线性支出模型(ELES),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分析了西北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确定,提出并测算了三条不同层次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结果发现,从消费支出角度测算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远远高于目前政府所执行的标准,农村居民的基本消费被严重低估。因此,在西北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确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农村居民消费的相对性和多样性。特别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政府要及时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教育如何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基于年龄与世代效应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分析了教育是如何影响农村劳动力在纯务农、兼业和纯务工之间的就业选择,以及该选择随年龄增长和世代更替的演变趋势。研究发现,教育在总体上促进了非农就业,但在不同世代的生命历程中有着不尽相同的作用机制。在较早出生的世代中,教育对兼业和纯务工的促进作用是一致的。但在晚近出生的世代中,更高的教育水平对纯务工就业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而对兼业选择影响甚微。在老一代农民中,教育对兼业和纯务工的促进作用随年龄增长而有所减弱;而在新一代农民中,教育对纯务工的促进作用随着年龄增长而迅速加强,呈现教育的积累性优势。此外,老一代农民的生命历程中有一个从务工到务农的回归;新一代农民向非农行业转移则呈现不可逆的趋势,教育对此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当前,西北民族地区持续的社会流动背后,也凸显了乡村社区管理的新危机.本文在对社会流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突出的社区文化蚀化、新型管理主体缺失、社会保障运行水平不高、特殊群体关注不够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从重塑社区文化、培养新型管理者、“量身”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和积极开展社会工作等四个方面做了对策建议思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来自于2004~2005年我国农民工流动就业的调研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严重制约因素,而制约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在于农村教育的滞后导致劳动力的素质低下。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从三个角度提出改进措施: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和合理使用;农村教育改革和当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人力资本投资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