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电视剧《功勋》里,"两弹元勋"之一的于敏先后做了两次"烤鸭梦"。一天深夜,他和妻子孙玉芹聊天,妻子说饿得睡不着觉,许久没闻过肉味了,想吃"宫保鸡丁"。于敏说反正也吃不着,干脆就想个大的,我给你说说怎么吃烤鸭吧。他详细地把烤鸭的制作过程和如何食用讲给妻子,越说越起劲,让妻子的口水都差点流下来,连忙叫停他的描述,"别说了,再说我就更睡不着觉了"。还有一次,历经千辛万苦,我国氢弹终于爆炸成功了,于敏高兴至极,很想庆祝一下.  相似文献   

2.
陈绪勇 《新天地》2017,(6):60-61
前几天碰到一位我以前的患者小李,顺便聊了聊.临走时他问我,陈医生,你还记得你以前管的那个王××吗?我说记得啊!他说,王哥去世了.我当时非常震惊,按照王××的病情,怎么可能呢,不可能啊! 小李说,哎,怎么不可能,我劝他好久都不听啊,终究还是出事了! 他们是住院时认识的病友,相似的病情又是同乡,所以出院后也一直保持联系.听小李说,王哥的隔壁邻居认识一个"神医",他去看了,神医介绍自己说,"好多人肌酐高,吃我药都吃好了,西医治肾病断不了根,只会越吃越严重",结果王哥就停了西药,专心跟他吃"祖传秘方".  相似文献   

3.
莞彤 《新天地》2012,(11):22-23
我老爸发病前说得最清楚的一句话是:"要不然,我也吃一点儿麻酱烧饼吧。"当时我们家正吃中午饭,母亲刚买回的麻酱火烧,我爸看到了,馋了,才说出了这句话。他的要求当时就被拦了回去,我妈皱着眉头斩钉截铁地说:"不能吃!又是红糖又是淀粉的,吃一块火烧你的血糖得升多高?"我爸的手马上缩了回来。其  相似文献   

4.
正1.话说,有位同学读小学时,一次期末考试前夜,晚上他听见爸妈在讨论,明早做什么早餐给他吃。他妈妈说:"要不做油条和鸡蛋吧,一根油条两个鸡蛋就是一百分。"他爸爸略加沉默后说:"他考那么多门,100分不够。要不给他吃方便面吧,吃那个‘统一100’吧!"2.我是救护医生,今天一个病人对我说他只有六个月好活了,我想说点鼓励的话!于是安慰他:"六个月,很快就过去了,坚强  相似文献   

5.
张晓颖,一个高高大大的男人,笑起未有点腼腆。吃火锅的时候不许服务员往锅里续高汤,只让加白开水,说,最美的是把密云水库煮开了,连涮带洗,吃"活水火锅";买柴鸡蛋先看卖蛋人,要"笨人养笨鸡笨鸡下笨蛋",理论是精明人卖的柴鸡蛋恐怕也变精明了;热爱美食(尤其热爱无污染的原材料),家中常常宾朋满座,但任你家财万贯也必须在"张氏小餐厅"吃柴鸡蛋、鲜鲫鱼…… 但就这么一位想起来是可以围着围裙下厨房的憨人张晓颖,脾气上却有着股拧  相似文献   

6.
无语絮叨     
早在苏格拉底时代,就有"安分守己的人别在雅典混"的说法。再往回倒,倒回到先民围着篝火吃烤羊腿的时刻吧。篝火映照出一个失望的眼神,一个成年先民,部落的劳模,分得的羊腿肉不够平均数,而且不是他最爱吃的部分。人类就从那时开始,从那个贫困而诗意的时刻开始积攒"不满",以至于终于有人嚷道:这好人难活路啦!今夜,朋友掏心掏肺地告诉我,不能简单地在山村呆下去。就算学生的尊重、村民的敬重,让你得到  相似文献   

7.
曾小林 《今日南国》2007,(20):44-47
在东莞企石镇,有这样一个"奇人",他名叫邱启光,1992年,他与女友一起来东莞打工,下车后口袋里只剩下75元钱,为了谋生,他干过泥水活、做过油漆工,喂过猪,做过食堂……天道酬勤,十几年过去,当初一无所有的邱启光经过努力拼搏,已成了一家钢业公司的董事长,他创办的企业产值过亿,是当地的纳税大户。也许,你没有一根点石成金的手指,但你只要有一双健全的手就够了,因为只要你勤劳、肯干,有毅力,就一定能掘到"宝藏"。  相似文献   

8.
《可乐》2006,(8)
现在的店名,真是越来越五花八门了!若干年前,看到店名时你可能正眼都不瞧一下,但如今随便一抬头,哪个店名都够你琢磨半天的,少说也能博君一笑。古时候,喝酒的地方只挂个"酒"字,卖药的地方就挂个"药"字,简单明了,却单调乏味。现在到街上看看,理发的叫"不剪不散",要你剪完再走;卖衣服的叫"衣衣不舍",让人依依不舍;擦鞋的直接叫"擦鞋吧",这倒省了不少口舌……说到经商,不免让人想到"激烈竞争"、"如履薄冰",一种沉闷、厚重和处处谨慎的心态油  相似文献   

9.
《社区》2008,(24)
很多人都是这样:生病了就吃点药。但吃进体内的药物参与消化的所有过程,可能和你抽的那支烟、喝的那杯果汁、吃的那种食物发生相互作用,而且有可能让你吃下的药物变成了有毒物质,损害你的健康,这你就不一定知道了。因此,你有必要了解你正在服用的药物有哪些忌口,防止药效打折甚至出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金季 《社区》2008,(36):52-53
很多人都是这样:生病了就吃点药。但吃进体内的药物参与消化的所有过程,可能和你抽的那支烟、喝的那杯果汁、吃的那种食物发生相互作用,而且有可能让你吃下的药物变成了有毒物质,损害你的健康,这你就不一定知道了。因此,你有必要了解你正在服用的药物有哪些忌口,防止药效打折甚至出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佚名 《今日南国》2007,(16):79-80
境界一:"果腹"吃的第一大境界,当然是"果腹",俗话说填饱肚子。其形式比较原始,只解决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这个境界的吃,不需要费心地找地方。各种商场的小吃城,街头各式快餐店,一盘炒肉,一盘白菜豆腐,外加一小碗汤,一碗主食足矣。这个境界的吃,千万别麻烦,一麻烦就脱离了本质,吃起来也就不爽。  相似文献   

12.
小幽默     
《百姓生活》2008,(6):61-61
老师的先见放学前,老师把一学生叫到办公室,拿出一片止痛片说":你把它吃下去吧。"学生不解地问":我身上哪儿也不疼啊。""过一会儿就疼了,我已经把你考试不及格的消息告诉你爸爸了。"  相似文献   

13.
安雯 《山西老年》2008,(12):23-24
在新疆,习惯了吃羊肉。久而久之,竟觉得猪肉腥了。但父母从成都回来了。老人习惯吃猪肉,第一天就买来猪肉做了鱼香肉丝。我咬了一口,皱起了眉头。而女儿甜甜却欢喜地叫:"呀!姥爷炒的菜真好吃!""明天姥爷给你炒回锅肉,那才香呢。"母亲喜滋滋地答。于是,在父母小住的日子,我家羊肉、猪肉轮番上桌。因为女儿喜欢,父亲三天两头要做一盘回锅肉。亮晶晶、明灿灿的回锅肉摆在桌上,女儿吃得津津有味。"你也尝一片吧,真的很香。"父亲总是劝  相似文献   

14.
未明 《山西老年》2013,(2):17-17
1972年冬,为了表现好,我决定在插队的村里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腊月二十三是民间的祭灶日子。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家家都要煮些肉。那天,生产队的五保户赵大妈祭过灶神,就喊我去啃肉骨头。这对几个月吃不到肉的我来说,那实在是太解馋了。我除了大啃肉骨头,还一连喝了好几碗肉汤,连肉渣子都吞了下去。大年三十,我到生产队长家吃年夜饭,第一次喝到了村民自酿的白酒。那纯粹就是喝酒精。老乡们  相似文献   

15.
田慧  姚远 《华人时刊》2012,(1):18-19
"你来,或者不来,花就在那里,静静的开。你钓,或者不钓,鱼就在那里,游来游去。你吃,或者不吃,小土鸡就在那里,下蛋打鸣。你念,或者不念,深秋就在这里,最近的距离!就奔这里来吧,看满眼的繁花,听满耳的天籁,吃爽口的乡野饭菜;让没有着落的身心,一下子平静地着陆,静静的回归到生活的本源。"——引自网络上一段广为流传的农家乐宣传语没有一百万,难变城里人  相似文献   

16.
廖仕成 《老友》2014,(12):39-39
正退休在家,我无事可做。老伴见我整天闲在家里,便开导我说:"你闲着没事,到菜市场上去看看,买买菜、算算账、动动脑筋。如果天天闲着,过不了几年,你的大脑准会变得迟钝。"我一向是"工资一交,不管吃穿",家务事都是老伴一人操持的,平时连商场都很少进过,更不用说买菜了。老伴这么一说,如醍醐灌顶,我猛然觉醒:腿脚越走越活,头脑越用越灵,人在家闲着,长久下去,是要闲坏  相似文献   

17.
魏红 《北京纪事》2014,(12):15-17
尽管只是将两个字调换了下位置,但是老啃和啃老的意思却是千差万别。一户家庭至多有其中的一种情况,要想二者兼顾那有些技术性的难度。要我说吧,这些新兴网络词汇还真有其独到之处。"啃"字用得精妙绝伦,啃和吃是一个意思,但最大区别就是,吃的要求比较低,管饱就行,无论好坏;而啃嘛,就不仅是吃了,这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狠劲,带着不仅要吃光肉,还要吸干骨髓的决心。  相似文献   

18.
事件回放 7名现为上海某高校的大学二年级学生,怀着共同的梦想走到了一起。经过将近4个月的共同奋斗, 一个为上海高校学生服务的网站终于显现雏形,同时他们还找到了投资商……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跃跃欲试,想创出一番属于自己的新事业,是自己"千里走单骑",还 是与人合伙抱团打天下?这是每一个创业者首先就会遇到的问题。现实的情况是,有的合伙人能"同 仇敌忾",结果"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干出了一番大事业;有的合伙创业则是"三个和尚没水 吃",弄得事业半途而废,合伙人不欢而散,甚至对簿公堂,反目成仇…… 如果你有了创业的念头,你会选择合伙创业吗?来看看"i才"论坛上那些大学生们的高论吧!  相似文献   

19.
糖果的诱惑     
我是一只"小馋猫",什么都爱吃,特别爱吃甜津津的糖果。一天,妈妈为了招待客人,买了许多包装漂亮,口味诱人的糖果。我一看,就馋得直流口水。妈妈笑着说:"你的小馋虫又勾上来了吧!拿一颗,吃多了,小心牙齿长虫子。"我的小聪明又上来了,从每包里各拿一颗出来,反正这样也算是只拿一颗,美滋滋地坐在沙发上,一颗又一颗,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过了一阵子,看见茶几上色彩繁多的糖果,我的嘴又馋了,拉  相似文献   

20.
康康  李楠 《北京纪事》2009,(6):62-63
"你在哪儿?来接我!"同行的女友正在命令电话另一端的老公。"我在小小,你也来吧。"对方意愿似乎更强大,女友瞬时打车奔去了。小小酒家,北京人开的家常菜馆。有什么了不起?很了不起。它起初栖身在国贸写字楼,十几平方米的店面,日日爆满,就没有不等位的饭点儿。前不久,它移居百子湾,还是十几平方米,依旧爆满。追随而来的老客人,都是国贸写字楼的白领,吃惯了的"小小",就好像离不开的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