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英国著名诗人和文学批评家阿诺德在其《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一书中,对影响西方世界的两大文明——希伯来文明和希腊文明作过至今看来仍然贴切的区别。他认为,这两大文明的分野起于行与知之间的差异。希伯来看实践,希腊重知识。正确的行为是希伯来的终极目标,正确的思想则是希腊人的。责任和一丝不苛的良心是希伯来人生活中的大事;对希腊人而言,重要的是能够自然而清楚地展露智能。因此希伯来人高举各种道德优点为生命的内容和意义;希腊人却把它们附属于理智优点之下,在亚里士多德那里,道德优点不过是追求理智的门径,只有后者才是幸福。一切都很浅明:差异在实际与理论之间,在道德人和理论人或理智人之间。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指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它关系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这是因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要把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关键在人,在于人才的培养。文明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人类进化的表现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人类在经历了漫长的蒙昧和野蛮时代之后,学会了对自然物的加工、改造和利用,在依赖、肯定自然的同时,超越和否定了自然,取得了用以改善人…  相似文献   

3.
杨桂森 《江淮论坛》2006,(6):147-151
古代传统形而上学总是与人之本命相纠缠,本源问题欲寻找天命寓存之所。不管是中国的古代哲学,还是古希腊理智主义者,都认为天道和天命统一于仁体。当古希腊贤者认为,人为自然立法时,就形成了西方人特有的超越与反思的思维方式。古希腊理智主义对命的思考依存于知识谱系,由此开启了开显天命的技术大道。在他们看来,技术是命的座架,技术本身就涌动着人之天命的创造与开显。而中国古代传统认为命由天定,其核心思想是以天观命,其所倡导的逍遥与天命、逍遥与自由隐化于自然之中,而古希腊文明所倡导的自由由技术开显于自然之中。  相似文献   

4.
启蒙时期是一个酝酿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自文艺复兴以来 ,人们对自然和人自身的认识已经积累到相当的程度 ,从而与旧的知识体系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人们再也无法容忍旧秩序的约束 ,冲破藩篱的激情如山洪一样爆发 ,理性批判的洪流无情地扫荡一切妨碍自由思想的东西。“理性”成为 18世纪文明人的新的上帝 ,理智的进步成了 18世纪新的信仰 ,个体的权利成了构建未来社会新的价值观基础。启蒙时代把理性视为人的本质力量 ,并且坚信“无论在肉体上还是在道德上 ,人类种族根本上说是统一的”1,因此创立科学的人类科学是启蒙思想家的普遍追求。把自然…  相似文献   

5.
论《远离尘嚣》的生态和谐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离尘嚣>中的自然是一个和谐、宁静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立足的根基和心灵的栖息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生态和谐的途径,只有尊重自然、亲近自然、理解自然、敬畏生命,才能实现人类在自然中的诗意栖居.而生态和谐的根本是人类精神生态的和谐,即人自身理智与情感的平衡、物质追求的简单化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化以及利他化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6.
<正> 现在文化与文明两个概念常被混淆。按照摩尔根所说人类自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以文字的发明为标志,而文字的发明又是文化的开端。可知文化者,乃用文字写下来的各科知识也。简言之,就是知识;则文明是人类知识达到某一程度所显现出来的一种社会状态。用数学表示,人类文化知识水平越高,文明程度也就越高。在一个文盲众  相似文献   

7.
风险社会文明危机本质上是人的生命意义危机,知性科学把物的世界与人的世界割裂开来,以否定人的感性生命存在去寻求超感觉世界的普遍规律,以单一程式化的知性思维去规定感性多样的人类社会生活。风险辩证法是人类洞察风险社会文明危机本质的哲学智慧,对当代人类科学理性及其文明发展悖论的反思成为它的主要任务。风险辩证法破译支撑知性科学的现代形而上学基因密码,揭示科学理性、风险知识与话语权力的内在关联机制,剖析现代性意识形态与知识样式的现实生活前提,消解知性科学对个人生活选择的独断,澄明科学理性的感性存在论基础,赋予科学理性以人的感性光辉,将感性、知性和理性统一于人类的历史性的科学和社会活动中,在科学理性与社会生活之间架起一座通达风险社会现实、彰显生命意义与自由精神的思想桥梁。风险辩证法面向风险社会现实生活本身,在感性的现实生活冲突与矛盾运动中把握风险社会时代脉搏、历史走势和人类命运,从本质上奠定破解时代问题之当代哲学社会科学新知识类型与理论创新的学术定向。  相似文献   

8.
论科技文化的现代形态叶明从历史长河看,人类宏大的文化系统可划分为自然文化、民族文化和科技文化三个层次。自然文化是人类进入社会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第一文化,是人类发生、发展进程中的哺乳期文化,它表明人类从动物界进入了文明时代。自然文化不仅几乎占据了人类...  相似文献   

9.
文献检索课在高校中是一门公共课程,有人形象地把它比喻为打开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最终达到能自由熟练地使用专业中外文检索工具查找所需文献资料,为提高专业水平提供服务。检索工具的使用和熟练主要靠实习课来完成。随着人类社会信息知识向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是否具有操纵现代化设备进行快速查寻信息的技能,也是衡量一个人学习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方面,而这种技能的掌握也要从机检实习起步,所以在文献检索教学中,一定要把实习课放在重要位置。 以往文献检索实习课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课时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  相似文献   

10.
情感教育忧思与方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情感教育有深刻的内涵与悠远的外延,是全面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这一,但它却一直是我国教育领域的薄弱环节。追究其原因,即有深远的历史因素,也有着不可回避的现实原因。也正是这种重理轻情、重科学轻人文教育浪潮甚嚣尘上,使我们即看到当今时代教育的缺憾,也为我们善待情感教育提供了思索的契机。  相似文献   

11.
重科学轻人文教育是在重科学轻人文观念的冲击下在近代中国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它只重视科学知识教育,而轻视科学精神教育;离开了精神的指引,知识必将堕落为僵死的教条,而教条以及对教条的迷信必将压抑和控制学生个性的形成;人文教育不仅在总体上受到轻视,在科学成就有目共睹的今天,更惨遭被科学化的厄运。其实质是一种重理性而轻非理性、重工具理性而轻价值理性、重认知而轻情感与意志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道德观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它是新时期人类道德领域的延伸与拓展。其内涵包括人类平等观和人与自然平等观。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它强调人类利益平等,要求发展的权利平等。人类平等观分为“横向”的代内平等原则和“纵向”的代际平等原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生态文明道德观倡导人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要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德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点和“自律”推动力。生态文明道德观将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乐章,带领人类走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3.
关于当代美育功能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旨在从时代、社会、自然三方面浅谈对当代美育功能的思考。一人的创造力在知识经济时代显示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虽然在外在上体现为发现与解决新问题、发明与制作新事物的能力 ,但创造力的源泉与动力究其原因来自人的深层心理。要发展人的创造力 ,就必须激活创造力的深层源泉 ,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动力资源。而审美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环节 ,在人才培养特别是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和创造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是以感性个别的非概念形式激发人的审美情感 ,使人们通过亲身的情绪体验 ,获得心理的满足 ,情感的…  相似文献   

14.
王弼的言意之辨与中国古代审美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审美境界,是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魏晋时代,是中国古代审美意识自觉的时代.王弼哲学,是整个魏晋时代精神的真正代表.本文拟从哲学与审美意识的关系的角度,兼涉文化融合问题,对王迅哲学的理论内核——言意之辨作初步探讨.一、言意之辨的理论意蕴王弼哲学有关言意关系的论述,集中表现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质.与西方传统的理智分析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注重体悟和直觉,贯通中国人思维的主要方法是意象性思维方法.但这里首先要消除这样一种误解,即以为讲中国人重直觉,西方人重理智,似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就没有分析的精神,或西方人没有直觉精神.其实,作为人类的思维活动,理智的分析和直觉的内省总是相伴而存在的.在中国哲学里,理智是直觉的准备,直觉是理智的升华.王弼的言意之辨就表现了这种思维特点.  相似文献   

15.
生态是生产力之父──兼论生态优先规律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以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为基础的工具生产力把生态系统视为征服的对象物,结果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劣化,特别是在工具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在不到300年的时间里就把地球生态系统糟蹋得面目全非,致使地球生态系统危如累卵;而以生态文明为基础的生态生产力规则把生态系统视为生产力之父。生态利益是人类的最高利益。在生态文明时代,生态优先规律不仅是生产力运行的基本规律,而且是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准则。人类必须尽快走出长期固守的关于生产力的认识和实践误区,培育生态文明新观念,切实保护生产力之父──生态。  相似文献   

16.
环境问题的出现使人们从人、自然、社会三者相互作用的角度去审视和反思人类已经走过和正在进行的文明形态,并认识到人类的文明形态取决于人、自然、社会之间的运动机制,这一运动机制同样影响和决定着地球系统的生存。因此,人类栖息地的可持续需要建立和谐共赢的运动机制,而这时人类社会将过渡到环境文明时代。  相似文献   

17.
自然至美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望衡 《河北学刊》2005,25(1):43-48
自有人类产生以来,人类对自然美的认识经历过神本主义与人本主义两个阶段,现正进入生态主义阶段。在生态主义的视角下,自然美的性质与地位将被重新审视。自然关的审美潜能是自然创化与自然人化共同的产物,而自然创化是主要的;自然美的因子主要是自然性与文明性,而文明性消融在自然性之中,生态和谐是自然美的本质。自然不是全美,但自然是最高美。确定自然为最高美,必将带来美学观念的一系列新变化。在以生态主义为核心整合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创造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关学体系的时代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18.
西方工业文明时代是科技理性张狂的时代 ,也是科技理性全胜的时代。作为把人从上帝神性中解放出来的科技理性到工业文明极度发展的时代 ,它本身倒变成了一种新式的神性 ,科学技术不仅变成工业统治和掠夺自然的工具 ,而且被移用于社会统治 ,堕落为操纵大众意识、扼杀人文精神、禁锢人的自由个性的权力。理性启蒙走上了一条自我否定的道路 ;资本统治者一方面通过科学技术这一第一生产力穷凶极恶地掠夺自然、破坏生态、制造出能致人类于死地的几大全球问题 ,另一方面又将科学技术变成工业时代的意识形态 ,使之变成维护其暴政统治的喉舌和机器。…  相似文献   

19.
当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新的生存可能性,也迫使我们反思一些基本的哲学概念,重思什么是物,则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传统的现象学视域下,物是被人类知识点亮的,整个世界环绕着人类理性而存在;而新唯物主义则在新的技术时代,对物的问题做了新的现象学思考。生机唯物主义者将人与万物统归于生命的触动,以打破旧有的物质被动性;思辨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完全可以思考新的世界样态和生存形式,且人类可以拥有超凡的理性能力去面对任何巨变;而物导向本体论则认为,人应该泯灭于万物之中,让万物以人类完全陌异的方式存在,人只是一个陌生的倾听者和旁观者。几种新唯物主义意图从各自的角度建立起新的现象学,而这正是当今数字时代新的思想起点。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对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之间的关系,曾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重温其中的一些重要论述,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邓小平和党中央领导集体如何丰富和发展了马恩的文明论,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把握两个文明之间辩证统一关系,从而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健康发展。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概念在马恩那里,“文明”具有多义性。按归类法,可分以下三种。1.作为民史分期标准的文明概念马恩把人类历史分为三个依次演进的时代,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蒙昧时代是(人类)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野蛮时代是(人类)学会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