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诗标准问题是百年新诗发展中的一个难题.从现代性维度来看,其标准的形成在现代性中遇到了挑战,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的不同范式之间的冲突,新诗审美价值取向的摇摆等多种因素,都对新诗文体规范的生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冲击.这是新诗现代性本身的后果之一,也是我们要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一个方面.而新诗标准和文体规范的建构,需要在"新诗标准建构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新诗标准建构取决于诗歌审美价值标准"、"新诗标准建构需要直面现代性的反思性"等几方面认识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2.
新诗是一种不同于旧诗的诗歌形态,在其百年发展史上,名称很多,名称是一种指认,一种特征概括,更是对新诗发展思路的确认,对新诗未来图景的想象。"无韵诗"是新诗诞生之初的一个重要概念,时人称"无韵诗"为新诗,将其纳入新诗论说的话语场中,赋予自由押韵的新诗以合法性。本文考察20世纪20~40年代出版的文学史著中"无韵诗"概念使用、创作指认的情况,努力还原这一概念从走进文学史著,到被叙述为"新诗的黄金时代"直至逐渐淡出文学史叙述的过程,论析了文学史著作对"无韵诗"的兴衰史所起的作用,进而对新诗发展历史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3.
关于"五四"新诗的原初建构,只能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寻找。黄遵宪作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其革新与实践创作的诗歌,早具"五四"新诗的雏形。他对自由化与通俗化的诗歌追求,是古诗通向"五四"新诗的必由之路。只有展示或摆明"五四"新诗之源,才能凭借对它来龙去脉的清理而揭破片面观念的荒谬与无根,找到"五四"新诗的内在逻辑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朱光潜的诗论力图融合中西,但其立足点在西方诗论,其侧重点在中国新诗的健康发展。朱光潜的诗论科学地揭示了诗的本质特征和中国传统诗的独特内涵,同时又总结了新诗的经验,为新诗"非诗化"倾向的克服提供了理论指导,对新诗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百年新诗的发展与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文学文化的现代化基本同步,因而对新诗的种种争论和探讨,便不能脱离我们对于现代中国的历史认知与感受,不能脱离于新诗作者自身的现代生存体验,而不必在西方"现代性"的影子下亦步亦趋。对于新诗,怎样的言说才是有效的?我们能否寻求和拥有一些基本的立场和视角以便共享一个最基本的对话平台,而不是让争论成为新诗资源的不断内耗和似是而非的自说自话?现代新诗的"现代"与"诗"就是这样的"平台"之一,这样的寻求有时并不在别处,它就在中国现代新诗发生的起端。  相似文献   

6.
以"呼唤新诗二次革命、推动新诗再次复兴"为理念,以"诗歌精神重建、诗体重建和诗歌传播方式重建"为内容的"新诗二次革命论"正在引起现代诗学界的热烈讨论.回顾近百年的中国新诗发展史,人们会发现,新诗已多次处于十字路口,面临许多几乎是周而复始的难题,焦虑于何去何从的选择.新诗处于十字路口,理论的重要性就凸现,理论促变成了普遍规律.在三大重建中,精神重建是新诗复兴的根本.这种重建的中心是:如何通过心灵性、内视性的通道去保持诗歌与社会、时代的连接,发挥诗的多向度的功能.在新诗关于"大我"和"小我"的长期争论里,"集体性的心理经验"是一个可以给予重视的可能性.在诗体建设上,如何把握新诗的"新",显然有误区.有人认为,新诗就新在随心所欲,不受限制.其实任何艺术都是被捆缚的艺术,艺术的美正是在捆缚中产生的.提升自由诗、给自由诗以审美规范,倡导格律体新诗、推动部分新诗的成形,增多诗体是新诗诗体重建的三个美学使命.在媒体文化语境中,新诗应当走出象牙塔,实现"还俗"的传播策略,通过公众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走向更多的受众,摆脱边缘化的尴尬,取得震撼性、即时性、持久性的传播效果.实现三大重建,是时代赋予21世纪中国新诗的使命.  相似文献   

7.
熊辉 《河南社会科学》2007,6(3):114-115
以"呼唤新诗二次革命、推动新诗再次复兴"为理念,以"诗歌精神重建、诗体重建和诗歌传播方式重建"为内容的"新诗二次革命论"正在引起现代诗学界的热烈讨论。回顾近百年的中国新诗发展史,人们会发现,新诗已多次处于十字路口,面临许多几乎是周而复始的难题,焦虑于何去何从的选择。新诗处于十字路口,理论的重要性就凸现,理论促变成了普遍规律。在三大重建中,精神重建是新诗复兴的根本。这种重建的中心是:如何通过心灵性、内视性的通道去保持诗歌与社会、时代的连接,发挥诗的多向度的功能。在新诗关于"大我"和"小我"的长期争论里,"集体性的心理经验"是一个可以给予重视的可能性。在诗体建设上,如何把握新诗的"新",显然有误区。有人认为,新诗就新在随心所欲,不受限制。其实任何艺术都是被捆缚的艺术,艺术的美正是在捆缚中产生的。提升自由诗、给自由诗以审美规范,倡导格律体新诗、推动部分新诗的成形,增多诗体是新诗诗体重建的三个美学使命。在媒体文化语境中,新诗应当走出象牙塔,实现"还俗"的传播策略,通过公众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走向更多的受众,摆脱边缘化的尴尬,取得震撼性、即时性、持久性的传播效果。实现三大重建,是时代赋予21世纪中国新诗的使命。  相似文献   

8.
以"呼唤新诗二次革命、推动新诗再次复兴"为理念,以"诗歌精神重建、诗体重建和诗歌传播方式重建"为内容的"新诗二次革命论"正在引起现代诗学界的热烈讨论。回顾近百年的中国新诗发展史,人们会发现,新诗已多次处于十字路口,面临许多几乎是周而复始的难题,焦虑于何去何从的选择。新诗处于十字路口,理论的重要性就凸现,理论促变成了普遍规律。在三大重建中,精神重建是新诗复兴的根本。这种重建的中心是:如何通过心灵性、内视性的通道去保持诗歌与社会、时代的连接,发挥诗的多向度的功能。在新诗关于"大我"和"小我"的长期争论里,"集体性的心理经验"是一个可以给予重视的可能性。在诗体建设上,如何把握新诗的"新",显然有误区。有人认为,新诗就新在随心所欲,不受限制。其实任何艺术都是被捆缚的艺术,艺术的美正是在捆缚中产生的。提升自由诗、给自由诗以审美规范,倡导格律体新诗、推动部分新诗的成形,增多诗体是新诗诗体重建的三个美学使命。在媒体文化语境中,新诗应当走出象牙塔,实现"还俗"的传播策略,通过公众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走向更多的受众,摆脱边缘化的尴尬,取得震撼性、即时性、持久性的传播效果。实现三大重建,是时代赋予21世纪中国新诗的使命。  相似文献   

9.
吕进 《河南社会科学》2007,12(3):106-108
以"呼唤新诗二次革命、推动新诗再次复兴"为理念,以"诗歌精神重建、诗体重建和诗歌传播方式重建"为内容的"新诗二次革命论"正在引起现代诗学界的热烈讨论。回顾近百年的中国新诗发展史,人们会发现,新诗已多次处于十字路口,面临许多几乎是周而复始的难题,焦虑于何去何从的选择。新诗处于十字路口,理论的重要性就凸现,理论促变成了普遍规律。在三大重建中,精神重建是新诗复兴的根本。这种重建的中心是:如何通过心灵性、内视性的通道去保持诗歌与社会、时代的连接,发挥诗的多向度的功能。在新诗关于"大我"和"小我"的长期争论里,"集体性的心理经验"是一个可以给予重视的可能性。在诗体建设上,如何把握新诗的"新",显然有误区。有人认为,新诗就新在随心所欲,不受限制。其实任何艺术都是被捆缚的艺术,艺术的美正是在捆缚中产生的。提升自由诗、给自由诗以审美规范,倡导格律体新诗、推动部分新诗的成形,增多诗体是新诗诗体重建的三个美学使命。在媒体文化语境中,新诗应当走出象牙塔,实现"还俗"的传播策略,通过公众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走向更多的受众,摆脱边缘化的尴尬,取得震撼性、即时性、持久性的传播效果。实现三大重建,是时代赋予21世纪中国新诗的使命。  相似文献   

10.
以"呼唤新诗二次革命、推动新诗再次复兴"为理念,以"诗歌精神重建、诗体重建和诗歌传播方式重建"为内容的"新诗二次革命论"正在引起现代诗学界的热烈讨论。回顾近百年的中国新诗发展史,人们会发现,新诗已多次处于十字路口,面临许多几乎是周而复始的难题,焦虑于何去何从的选择。新诗处于十字路口,理论的重要性就凸现,理论促变成了普遍规律。在三大重建中,精神重建是新诗复兴的根本。这种重建的中心是:如何通过心灵性、内视性的通道去保持诗歌与社会、时代的连接,发挥诗的多向度的功能。在新诗关于"大我"和"小我"的长期争论里,"集体性的心理经验"是一个可以给予重视的可能性。在诗体建设上,如何把握新诗的"新",显然有误区。有人认为,新诗就新在随心所欲,不受限制。其实任何艺术都是被捆缚的艺术,艺术的美正是在捆缚中产生的。提升自由诗、给自由诗以审美规范,倡导格律体新诗、推动部分新诗的成形,增多诗体是新诗诗体重建的三个美学使命。在媒体文化语境中,新诗应当走出象牙塔,实现"还俗"的传播策略,通过公众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走向更多的受众,摆脱边缘化的尴尬,取得震撼性、即时性、持久性的传播效果。实现三大重建,是时代赋予21世纪中国新诗的使命。  相似文献   

11.
代绪宇  王珂 《阴山学刊》2003,16(4):55-60
散文诗是人类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共生文体,早期在各个国家的文学中平行发生,19世纪中期以后才相互影响。由于所处的国度不同,散文诗文体生成也各有特色,法国偏重于由诗向散文靠近,英国主要是由散文向诗靠近,美国散文诗创作既有诗人,也有散文作家。散文诗更多地源于诗、源于散文或者是诗与散文的融合,正是世界散文诗在文体形成过程中的代表形态。这也决定了不同国度的散文诗或偏重于诗,或偏重于散文,或者二者兼顾的文体差异。  相似文献   

12.
范军 《齐鲁学刊》2004,3(3):150-151
中国现代新诗创作长期以来忽视自身理论建设,片面强调口语化、散文化,而反对新诗的格律化和规范化。这种倾向阻碍新诗的发展和成熟,是新诗理论建设上的一个误区。  相似文献   

13.
散文诗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是人类文艺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共生文体,尽管在各个国家的文学中都有散文诗文体的萌发情况,成熟的散文诗文体却首先问世于法国,波德莱尔成为世界散文诗的鼻祖.这与法国的国情相关,它是反抗古典主义的文体规范的结果,也是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在文体革命上的胜利,是法国诗歌走向"自由化"、"散文化"的现代化道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以新文化传输为宗旨的《新青年》,与中国现代散文的生成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联。这种关联不仅是实体性的,即它推出了具有现代质素的散文类型,而且更是精神性的,作为知识分子放飞思想的一方精神居所,它所激扬的个性主义思想以及所表达的散文观念,经《新青年》散文作家群的实践,滋育着中国散文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5.
司马周 《云梦学刊》2002,23(5):40-43
朱元璋统治期间 ,多次实施荐举制度。荐举制度的实行为文人聚会京师提供了契机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人诗文创作的提高 ,并且造成文人群中“组诗”的大量出现。同时荐举制度在诗文理论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效应  相似文献   

16.
葛大德 《云梦学刊》2001,22(1):93-94
散文教学中辅以诗歌教学,可尝试去做到诗文兼顾,主次分明,设疑解惑,诗文互教.  相似文献   

17.
欧阳玄散文中塑造了诸多人物形象,类型多样,人物众多。而他的人物刻画艺术特别突出,具体手法有:用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以作品显其人,通过诗文领略人物性情;深解所居之所的名称,来彰显人物特色;借他人之言,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以事写人,典型事例更显人物特征等。其作品刻画人物手法多样,细致入微,体现了欧阳玄散文的独特成就。  相似文献   

18.
张謇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 ,他以一个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的特殊经历和视角 ,审视散文形式 ,从事散文写作 ,确然不入俗流 ,卓然独立 ,在近代散文领域虽未有意树帜 ,但其独特的风貌和斐然的成就 ,是治近代文学史者所不能忽视的。本文分别从议论说理类、叙事类、人物记传类等不同题材散文就其成就做了全面论述  相似文献   

19.
散文对提升人的文学素养影响较大。近几年 ,电视屏幕上展播了散文这一新品种。通过电视散文与文学散文相比较 ,品评出电视散文源于文学散文 ,又超越于文学散文。电视散文有其发展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20.
王坷  代绪宇 《云梦学刊》2004,25(2):60-62
散文诗文体从无到有,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追求自由的发展进程一致,是人类社会和艺术世界自由发展的结果,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诗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与人追求自由的天性有关,还与艺术自身的革命运动相关,散文诗是文体革命的结果,具有特定的文体价值。研究散文诗的文体起源与价值,有助于理解文体革命的真正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