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批判否定农业建设的辉煌成绩的谬论自从1949年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三大敌人,解放了全中国之后,即实行土地改革,废除了相沿二千余年的封建剥削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度,将土地分配给广大无地和少地的农民,使得他们获得从事生产和安定生活的物质基础,并使长期遭受佃租制度的生产关系所束缚的农业生产力得到解放,大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为了更进一步地改造我国小农经济的生产关系,党和政府积极的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推行互助合作运动,鼓励和帮助个体农民逐渐走上合作化道路,在短短的七年之间,  相似文献   

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稳定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在发展农业生产中,农民是最具能动的因素,农民的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农民的收入是否能够实现与国民经济的同步增长,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当农民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时,农业就得到了高速发展,农民收入得以迅速提高,如1979年至1984年间,由于突破旧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大增产,农民大增收。6年期间,全国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355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增加1.3倍,年增长率达17.71%,农民收入增长和…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共产党对合作社的正确理论指导和政府对合作社的大力支持两方面入手,对1949年—1952年合作社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进行探讨,回答了为什么1949年—1952年的合作社经济成为了国民经济各成分中发展最快的部分,提出了研究1949年—1952年合作社经济发展原因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关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农民自愿组建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国迅速兴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是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一项组织制度创新,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5.
正一、建国初期平等的城乡经济关系(1949-1957)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社会整体上仍然延续传统的农耕社会。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总产值占56.9%,工业总产值占43.1%。社会就业结构上,83.5%的劳动力集中在第一产业。1950~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农村人口较多地迁入城市,城镇人口由5765万人增加到7163万人,增加了1398万人,城镇化率由10.64%上升到12.46%。"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从农村招收了大批职工,工业化的启动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1957年全国城镇人口达到  相似文献   

6.
汉唐之间的牛耕和犁耙耱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我国古代有着素称发达的农业,在世界农业史上曾长期居于领先的地位。研究我国古代各个时期农业生产力的状况,弄清其发展脉络,是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不拟涉及汉唐间农业生产力问题的各个方面,仅择取其中的牛耕方式和犁耙耱耧等几种主要畜力牵引农具试作初步探讨,以期能对当时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了解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说:“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生存的源泉。”[1]土地是农业中不可代替的生产资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土地管理制度,则由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1982年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实行的土地承包制,极大地焕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村经济商品化、社会化程度逐渐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随  相似文献   

8.
苏南土改与现代化传统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改前的苏南是当时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它的工商业水平、农业的商品化与现代技术水平、教育水平等方面较之其他地区都相对高一些。苏南经济社会具有浓厚的由传统小农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特征,人民生活相对富裕,社会相对稳定。1949年7月-1952年7月,苏南地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全部进程分为准备、动员、开展、结束四个阶段。在开展阶段,土改运动由前期的政策控制型转变成后期的暴力进行型。苏南土改对富农经济、工商业、农村商品经济成分和技术成果、公益性和社会保障性社会成果等起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近代苏南现代化成果与新中国现代化运作的对接,对我们从政府有效行为、产业传统和公众经验传统这三个视角来研究现代化有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9.
论邓小平对毛泽东农业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发展中国农业经济,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认为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毛泽东根据当时国情设计的中国农业发展蓝图,在当时起过积极作用,但也暴露出许多弊端。邓小平依据毛泽东的农业经济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使农业经济真正立足于我国生产力的现实水平,从而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及改革的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的大问题。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低下,作为农村金融核心的农村信用社改革严重滞后,因此必须加快农村金融的改革步伐。  相似文献   

11.
汉代以来胶东半岛人口发展及人-地-海关系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到东汉胶东半岛人口发展空前迅速并达到100万人以上,成为秦汉以后半岛人口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人口总量在此后1500年中一直未被超过.到公元17、18世纪之交半岛人口再次超过100万,此后一直呈加速增长的态势并在20世纪30年代突破1500万.汉代人口高峰的出现,与区域性海侵和黄河下游决口导致的人口向半岛机械迁移有密切关系.汉代人口高峰长期未被超越的原因,主要是18世纪以前半岛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足以养活更多的人口.18世纪以后虽然半岛由粮食输出地区变为输入地区,但人口数量能够迅速增加,其重要原因是半岛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和从19世纪中叶开始本地农业生产力水平对区域人口发展的影响明显减弱.2000多年来的人口发展深刻地改变了半岛自然环境,森林覆盖率由60%以上降低到0.5%,其中仅两汉400余年中就减少了3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传统农业曾经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结构,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农业小部门化趋势出现.在这个新时期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关键是走农业工业化道路,这是科学发展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基本体现.  相似文献   

13.
改革以前,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管理体制和生产力水平决定,当时我国绝大多数农户的生活都处在温饱线上,极个别的极贫农户在集体福利制度的供养下,也同当地大多数农户生活水平相当,贫困问题在当时并没有多大社会意义。改革以后,特别是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以后,我国农民被压抑十几年的生产积极性得到空前迸发,农业生产得到长足发展,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一百多元提高到1998年的23836元,相当一部分农户的生活已进入小康。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贫困即农户贫困在吉林省乃至全国开始突出显现…  相似文献   

14.
从国情出发 ,采取与国外对比的方法 ,通过大量数据图表 ,分析出中国发展农业的特殊背景 :人多耕地少 ;人口绝对值增加快 ;占世界人口比重大 ;农业设施底子薄 ,生产水平落后 ;农业综合生产力落后 ;农业生产规模小 ,经验分散 ;农业人口素质差 ,劳动生产率低。针对这些特殊背景 ,提出了我国发展农业的相应要求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保证较高的农产品增长率 ;力争稳定增产 ,做到自己养活自己 ;长期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积极发展为农工业和为农事业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强农村教育和农民培训 ,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以便广泛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15.
1952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决定提前结束新民主主义建设,立即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个重大决策的改变,虽然不是毫无根据,却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即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仍然十分落后,违背了历史唯物论揭示的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规律,因而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一、农业合作化的必然性及伟大成就 农业合作化以前中国农村经济是落后的、各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力极不发达,生产水平极为低下,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极为缺乏,生产资金严重的不足,一派贫穷落后的面貌。据一九四九年的统计材料,当时农村每百户只有六十四头大牲畜,九.七部水车,六.六辆大车,每两户只有一部旧式犁。这种情况决定了解放后的农民需要组织起来,互助合作,以便进行简单再生产。中国农村走互助合作化的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解放后,我国的工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速度很快。工业的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量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 ,合理有效的经济政策是确保食物安全、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农民食物消费的前提。随着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政府必须根据市场经济规律相应调整经济政策 ,才能提高农业生产力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分析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政府采取的农业、农村经济政策 ,以及对食物生产与农民食物消费行为所发挥的作用 ,为新时期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趋向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由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曾普遍发生过的三次社会大分工,推动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对手工业与农业的社会化分工,思格斯曾作出高度的评价:“手工业和农业分离了。生产的不断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增长,提高了人的劳动力的价值;在前一阶段上刚刚产生并且是零散现象的奴隶制,现在成为社会制度的一个本质的组成部分。”恩格斯认为,由于这次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奴隶制得以正式确立起来。 我国古代氏族社会末期的经济一般以农业为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只有发展商品生产,才能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工,把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才能使农村繁荣富裕起来,才能使我们的干部学会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利用价值规律,为计划经济服务,才能加速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现代化。”不改变八亿农民搞饭吃的状况,农民富不起来,国家强盛不起来。而要发展海南农村商品生产,不仅要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而且还要大力发展农村工业,特别  相似文献   

20.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的最大问题。我国经历了20余年的改革与发展,整个农村经济体系已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并纳入市场经济轨道,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副产品产量增长迅速,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绝大部分农民均已解决了温饱问题,农业逐步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然而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