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二十世纪初到三十年代,国外的各种文化思潮涌向中国并与古老的民族文化相互激荡、相互融合。如何看待外来文化与民族传统的关系,如何正视这两种文学遗产,这是无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对此,鲁迅的探索始终没有中断过。作为中国新文化的主将和旗手、一代文学大师,他以丰富的创作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可贵的艺术经验,更重要的是从理论上阐述了他在外来文化遗产问题上的远见卓识。鲁迅在1934年发表的《拿来主义》一文正是一篇集中代表  相似文献   

2.
如何找回伟大的鲁迅,又如何认识鲁迅的伟大?文章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首先,从鲁迅的社会历史发展观,为人生并要改良人生和社会的使命感入手;其次,从鲁迅改造国民性、“立人”的民族复兴的价值目标入手;其三,从鲁迅的创作“主见”及辉煌的文学成就入手;其四,从鲁迅独立、坚韧、不妥协的斗争精神,自我解剖的崇高人格,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以及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拿来主义”的科学态度入手.  相似文献   

3.
中外文化碰撞中的鲁迅与胡适哈九增中外文化的碰撞始于中外民族的交流,因此中外文化的碰撞及相互吸收也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事。在鲁迅看来,一个民族越强大,越有民族自信心,就越有吸取外来文化的气魄,如中国的汉唐时期;相反,一个民族到衰弊陵夷之际,对外来文化就因畏...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与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本文对外来文化的分类,对待外来文化的观点及方法、外来文化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关系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或者说正因为他是民族的,才能成为世界的。 按照我的理解,所谓民族化,其含义有两个方面,即外来文化中国化和传统文化现代化。根据这种理解,本文所论述的鲁迅思想和创作的民族化特色,只限于外来文化中国化这个方面,而不涉及传统文化现代化问题,虽然这两个方面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我所说的外来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传统文化观始终处于批判与妥协、否定与继承的困境之中。一方面,为了通过思想启蒙以培养近代新式国民,他激烈地批判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利用的考虑和培养民族精神的需要,他又不得不继承传统文化。鲁迅意识到传统文化最大的问题是不能颠覆和避免专制集权,但他也试图从传统文化对专制政治的反抗、对权威思想的怀疑和对平等的渴望中,寻找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元素。鲁迅的传统文化观,为现代中国人如何对待传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民族地区宗教生态问题发生的实质,并不仅仅是外来宗教与民族传统宗教之间的互动关系,而是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宗教的传承和创新问题。当代滇南地区苗族宗教的发展及其变迁的事实表明,宗教的几度转型及传统宗教信仰的回归,以及给苗族社会和文化的稳定发展带来的动荡和冲击,实质上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如何对待和理解外来文化和宗教的传入与融合的问题。就当前苗族文化与宗教发展的趋势而言,信仰自觉的正确把握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滇南苗族地区宗教生态平衡与否反映出来的宗教问题,已远超出了宗教信仰自由与否的宗教理解。  相似文献   

8.
契丹民族入主中原后,其帝王后妃写有一批富有民族风格的诗歌。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是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传统文化相互冲撞融合的艺术体现,反映了中原文化对契丹民族发生的深远影响。这一特殊的文学奇观,对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各种外来文化的交流,既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又能够坚持维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先进性、独立性,都有着诸多值得认真探讨和清醒反思的深远的社会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泰戈尔1924年来华引起的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一次论争为中心,依据中国当时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探讨了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这次误会产生的前因后果,探讨了这次论争与当时正深入开展的新与旧、中与西文化论争的内在必然联系,进而提出了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文学这个中外文化、文学交流中的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毛泽东建设民族新文化思想与江泽民"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思想的分析比较,印证了江泽民"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思想是对毛泽东建设民族新文化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理论原理的高度统一、对待传统和外来文化的一贯态度、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文化创新的时代典范与理论认识的进一步升华.  相似文献   

11.
任何国家对外来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吸收,都是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碰撞与交融的过程,其结果是形成一种既似是而非于原来的传统文化,又迥异于外来文化的新型的文化模式。在这一新的文化模式形成过程中,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日本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生动地显示了这一历史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对待外来文化,尤其是外来的先进文化采取什么态度,是影响民族文化能否得到延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中国古代的蜀族,妄自尊大,封闭排外而导致蜀族消亡;鲜卑族妄自菲薄,对外来文化盲目趋同,也导致鲜卑族消灭;而吐蕃族则能保持民族自尊心,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为己所用,使得吐蕃沿着本民族的轨道发展壮大,从而成为今天的藏族。中国古代这三个民族的兴亡史,就今天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3.
在"五四"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风气下,周作人以科学的眼光看待传统,与传统对话,并向传统文学发掘具有现代意义的价值资源。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他以传统为中心辐射异质文化,为本民族的文学传统注了生气。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不仅是"拿来主义"思想的倡导者,也是"拿来主义"思想的杰出实践者.在对待文化遗产以及外来文化的问题上,鲁迅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在文学创作实践上,鲁迅融合创新,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天地,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15.
民族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存在于世界文化的大系统中。民族文学不是一条静止不变的河流,其发展总是根据某种传统文化的内在需要,在与外界不断交往、比较和交融中,吸收外来文化来丰富发展自己,形成与其文化相互影响,自身前后承继的生命系统。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国白话文运动在20世纪初的发展,以接受外来文化为开端,以“国家”为话语中心,以反传统的立场使近现代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认同、民族传统文学根基的缺席,接受失去了民族传统文学根基,导致民族主体意识不足,从而进一步弱化了接受中将自我与他者相区别的民族焦虑感与身份意识.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文化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文化起源于创新,又靠创新而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各少数民族必须通过汲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整合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整合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文化范式向数字文化范式的转变,对民族文化进行综合创新,使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先进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纲领。本文简要评述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阐述的文化思想,并着重探讨了毛泽东的下述思想:从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变革中国社会;中国文化革命的反帝反封建任务;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与民族传统;以及建立民族形式的科学民主新文化。本文的目的在于寻觅毛泽东文化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变革的历史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如同中国近代其他杰出人物一样,孙中山也生活在中西文化冲突、交流和融合的时代,因此他就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一些问题:究竟如何认识和对待西方外来文化,如何处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怎样才能将西方文化的合理因素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就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孙中山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20.
在对外开放和多元文化激荡条件下,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在相互交汇、借鉴的同时,矛盾与冲突不可避免,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强势经济、科技与文化的冲击,发展中国家和民族文化安全面临挑战。我国在对外开放进程中,只有坚持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坚持民族文化主导。高校德育要加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国革命文化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