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马锡五审判方式诞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陕甘宁边区,鉴于团结抗战、方便群众的需要,马锡五审判方式注重深入调查、简化诉讼程序、强调司法调解,采用巡回法庭的方式就地审判。马锡五审判方式中孕育的法律合法性思想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强调和依赖审判人员的个人素质与魅力;重视调查取证;提倡司法调解,节约诉讼成本。  相似文献   

2.
马锡五审判方式在民事审判的实践和立法中历经起伏。重提马锡五审判方式,应主要从当下的时代意蕴去思考。重提马锡五审判方式反映了社会对于司法正当性的需求,而司法需求又有阶段性、适域性、异存性的特点。把握司法需求要考虑其所处法治时代的特征:熟人社会时代向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并存时代的演进;法律创制主导时代向法律创制、法律改进、司法并重时代的演进。司法改革要从司法本身和司法之外时待司法正当性。  相似文献   

3.
马锡五审判方式产生于经济落后的陕甘宁边区,并切合以伦理为本位的传统正义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马锡五审判方式也显现出一些弊端,并在司法改革中遭到弃除.笔者认为,目前中国社会呈现出一种"城乡二元化"的生态结构,在中国的农村,马锡五审判方式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马锡五审判方式向来被视为革命根据地时期的重要法制传统之一,不过,考诸史实,这一审判方式在当时并未普遍推行,也没有取得后来宣传那样的理想效果,之所以推出这一审判方式,是因为它符合当时引导边区司法工作转向的需要,有助于平衡本地干部与外来干部、党政干部与司法干部之间关系,更是展现边区崭新司法形象的良好范例。边区各地司法干部虽然能认识这一审判方式的优点,但这一审判方式对司法资源的消耗较大,对审判者素质要求相当高,未能得以广泛推行。马锡五审判方式也不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其审判与调解相结合、巡回审判与就地审判、群众参与司法等都曾在中共苏区时期或国民政府的司法中出现过。  相似文献   

5.
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陕甘宁边区政府确立了司法便民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表达为方便人民诉讼,发扬司法民主。马锡五以其特有的亲民形象和人格魅力回应了司法便民理念的要求,在司法实践中进行就地审判,运用调解,贯彻群众路线,促使以他名字命名的审判方式得以成型和推广。在法律日益健全和多种司法理念并存的今天,马锡五审判方式不再是普适性的审判方式,但在“司法为民”理念下其仍是多元化纠纷解决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元。  相似文献   

6.
马锡五审判方式创新了事实探知手段,树立了司法为民的理念,贯彻了陕甘宁边区的司法原则和目的,树立了人民审判工作的典范.借鉴马锡五审判方式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司法公正,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创立的司法审判模式——马锡五审判方式,发挥了化解矛盾、案结事了、稳定后方社会秩序的重要历史作用。其精神实质在于坚持党的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延安精神和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锡五审判方式对当代的价值和重要启示是广大党员干部应当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观点分析问题,坚持群众路线解决问题;树立为民、利民、便民工作理念,改进作风;实事求是,自我锤炼,真抓实干、讲求实效。  相似文献   

8.
渊源于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巡回审判制度,在司法实践中衍生出剧场化、边缘化、庸俗化、无规则化等符号性特征,象征性意义远甚于其基本的司法功能.应当从便利群众接近司法正义的价值本源出发,契合现代司法的要求,重新确定价值功能、创新表现形式、明确适用范围、确立操作规则,以构建完善的现代巡回审判制度.  相似文献   

9.
当前,“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在我国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引起了学界重归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思考,全国很多地方基层人民法院也在试点研究,文章尝试以经济分析的方法对两种诉讼制度进行分析,对马锡五审判方式是否符合法经济学倡导的价值目标以及其现实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定性,认为在现今社会,其作为整体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或是精神实质远远大于其作为具体操作层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一个由欲望心灵组成的社会里,符号主宰着我们所见所思,构成了每一个人都无从逃遁的系统的“魔阵”。符号的一个基本特质是通过其表意功能塑造关系想象,标识交往场域。在纷繁复杂的经验世界,一个社会功能场域的良性运作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以符号为媒介的意义想象,以及以此为前提而生成的符号秩序。就人民司法传统而言,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通过场域共治的象征策略,将场域的支配逻辑整合进“人民即正义”的符号秩序之中。而在多元分化的现代社会,人们想象正义的想象力结构也呈现多元分化的异质性特质,这就要求作为社会公共产品的现代司法制度能够在“供给/需求”选择分化的互动博弈中,以多元分化的符号策略实现想象力的捕捉。  相似文献   

12.
情理是中国传统司法的灵魂,它促使了传统中国司法的灵活性,情理与法律共同构架了古代司法审判的法源,形成了一种法文化传统或精神,这种法文化特质并未消逝,还影响着我们今天的司法文化。情理在清中前期诉讼中普遍适用,情理的内容既有常情常理,也有主流价值观,即"纲常礼教"。情理融入规范,参与审判,成为审判的依据,特别是在女性的案件适用中,从而构架了传统中国的灵动司法。情理的土壤,源于物质生活条件,源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源于与多元文化共生的多元观念。  相似文献   

13.
调解在中国传统纠纷解决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民国时期,建立起了西方式的诉讼制度和司法体制,虽然在法律上保留了调解制度,但审判结案的比例迅速上升,对诉讼程序的重视不免给人以传统调解方式在纠纷解决中逐渐式微的印象。新繁县基层司法实践的情况显示出,在民国基层民事纠纷的处理之中,调解仍然重要。无论是调解的整体比例、半官方调解方式,还是公信力方面,传统的调解方式在基层社会的纠纷解决中仍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与清代相比,传统诉讼中调解和审判完全合而为一的程序已经有了明确的分离。在民国时期,调解的一个重要变化是逐渐脱离了法定的诉讼审判程序,而在正式的诉讼程序外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家族司法审判在古代社会与政治体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司法横平作用,古代社会基层治理对社会矛盾争议的化解大部分离不开家族司法审判发挥的裁判作用。家族司法职务犯罪审判依据也势必对基层社会控制发挥有利的平衡作用,并且与国家司法职务犯罪审判依据形成特色的对比,这也是统治阶级进行地位巩固和司法镇压的关键性司法依据。家族司法与国家司法职务犯罪审判依据的内容以及两者形成差异性的原因是传统司法文化的呈现,更是统治者意志的集中体现,这无疑对我国现行国家司法职务犯罪立法、司法都具有历史性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民事法官的司法实践中,涌现出了马锡五、宋鱼水、周春梅等一批司法为民的模范民事法官。为此,非常有必要分析出模范民事法官的工作方法。同时,从内涵剖析、思想渊源、理论基础等多视角解读司法为民。然而,新时期民事法官司法为民的实践带来了司法为民与违背民意、司法为民与故意不立案、司法为民与违法调解等方面的冲突与困惑。为此,从更新民事司法理念、抓好司法公正与高效、引进便民利民诉讼机制、走群众路线等方面寻求民事法官践行司法为民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多元化社会必然呈现多元化的矛盾,从而形成多元化的解决矛盾机制,调解则是其中一个重要机制;调解的主体各异,司法调解是其中一个重要类别。司法调解是公权指导下私权的处分,它相对于法院审判而言,具有特点。司法调解在我国的发展进程可分为调解为主时期、偏重审判时期、调审结合时期。国际上,以美国ADR为代表的“可选择的争议解决方式”蓬勃发展,对我国有借鉴意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司法调解起着重要作用,必须规范其原则,改善其现状,以强化其功能。  相似文献   

17.
大数据是对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状态的概括和新描述,大数据正在重构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社会治理机制。司法大数据是法院极为重要和宝贵的信息资源,在司法工作中运用好大数据对于推动审判管理科学化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各级人民法院在运用大数据提升审判管理水平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也面临比较严峻的挑战与障碍。为促进审判管理的科学化,人民法院应完善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司法数据的互通共享;提高司法数据采集处理能力,全面收集存储司法数据信息资源,大力推进司法数据的精准分析、深度发掘与运用;建立质效型运维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家族司法执行程序是继家族司法审判之后实现司法效果和取得民众认同与社会效应的执法方式及流程,它是家族司法整个程序设置中彰显传统司法效应和判断族法订立是否可行的重要环节。它以家族法订立内容为主要执行依据,多种承载家族司法预期目标的执行方式作为体现家族司法执行效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载体。家族司法执行效果不但需要家族成员的认同与接受,更须有利于对家族司法权威的树立。因此家族司法执行程序的分析之启示为当代司法制度的建构完善提供了传统司法文化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审判哲学是关于司法审判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且应当是法哲学的一个部门或者分支,是研究司法审判现象及其关系的学问。从研究对象和内容上看,审判哲学本质上是理念哲学。审判哲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诉权与审判权两个最核心的范畴,以及争点、规范、主体、行为四个基本范畴。诉权与审判权的准确界定及其关系的合理定位,决定着司法审判的基本走向和运作模式。争点、规范、主体、行为四个基本范畴既具有独立的内涵,又相互联系和作用,构成了整个司法审判过程的主线和纽结,司法审判实际上是主体在规范的基础上,针对争点的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诉权与审判权的关系问题是审判哲学的基本问题。司法审判的哲学化需要达到应然、主观、超验等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0.
审判委员会制度考——兼论取消审判委员会制度的现实基础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独具中国特色的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存在,是由历史和政治两重因素作用的结果。现行审判委员会制度的最大弊端是:通过暗箱操作的方式行使审判组织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司法不公和司法效率的低下,也为司法腐败提供了温床。审判委员会制度已不适应司法审判的需要。并且,随着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法官素质的提高,人民法院的功能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取消审判委员会的条件业已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