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同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实现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不能一硬一软、一先一后,而必须相辅相成。即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也起两重作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求资源配置的优化,而且还要求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统一协调起来,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凝聚力的源泉。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正确摆正个人利益的位置,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推动道德水准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格局多元化的趋势进一步发展,利益分化、利益冲突现象日益严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有效地化解各种利益矛盾,解决利益冲突,从而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要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建立起一套包括利益引导机制、利益协调表达机制、利益约束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在内的利益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4.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伴随着现代化进程以及市场经济进程,我国在社会公正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就总体而言,社会公正的具体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各级政府必须从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遵循利益协调的基本原则,构建和谐的文化关系,完善利益表达机制等方面着手,切实履行利益协调职能,不断促进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5.
创设利益均衡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非公有制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细胞,非公有制企业的和谐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非公有制企业的和谐发展,就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就没有经济的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也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而在非公有制企业的和谐发展问题上,非公企业党建水平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6.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利益关系妥善协调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利益关系的法律调整是国家通过法律规范的制定和实施,确认、权衡各种利益并以此为依据解决利益冲突,从而实现利益关系的妥善协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利益关系的法律调整应当坚持权利本位、统筹兼顾和利益分享,遵循明晰化和谦抑性原则。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的领导集体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的结果.毛泽东曾经认识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弊端,并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过改革,但是没有结果;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未竞的事业,对计划经济体制深度改革,强调市场的作用,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江泽民大胆实践,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最终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胡锦涛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从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导致劳动关系的变化。当前我国劳动关系正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利益一体格局 ,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利益分化与协调的方向发展 ,劳动关系内部的力量对比也正在由旧的均衡态势向充满利益差别的不平衡状态转化 ,劳动关系问题将日益成为政府和企业重视的问题 ,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关系变化动因 ,分析劳动关系分化的方式 ,把握劳动关系未来趋势 ,把对劳动关系政策的挑战变成强化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机遇 ,已成为劳动关系管理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社会利益群体分化日益明显,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视野下,研究和解决利益群体矛盾的对策,一是发展经济,缩小各利益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二是健全利益表达机制,协调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三是建立利益教育机制,淡化或消除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0.
构建公正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中国社会利益关系失衡的现状却与这一要求背道而驰.利益关系的失衡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构建和谐利益关系的微观机制应着力于建立和完善市场体制和公共服务体制相结合的利益调控机制,公正、合理、开放的社会流动机制,公平正义的利益分配机制,健全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公平正义的利益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1.
利益关系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它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本质要求、主要基础和重要措施。分析当前利益关系变化的新特点及其成因,把握社会转型中利益关系变化的规律,寻找经济增长与利益格局均衡的结合点。探索利益关系和谐的新机制,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使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同步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利益分配理论与观念。而现有的利益分配理论与观念远远落后于实践。社会主义利益分配理论的创新已迫在眉睫,其中利益分配文化问题的探讨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分配文化,是由与商品经济基本原则对应的利益分配的价值判断准则、利益分配的观念体系和心理承受力组成。现行利益分配实践中的种种磨擦、扭曲、抵销现象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传统利益分配文化的惯性造成。因此,我们不进行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分配文化的研究和建设,最终难以前进,这无论从体制的建设和经济的运行上看,还是从社会经济行为的协调方面看,都是不应该的。  相似文献   

13.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由于市场发育不成熟、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结构失调、监管不力等因素,使得部分企业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漠然,短期利益至上,导致营销环境恶化。基于此,一些学者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提出了"和谐营销的范畴,其理论意义在于能够较好地促进国内市场营销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利于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利益协调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益问题是一个关系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利益协调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当前利益协调面临严峻形势:利益分化过度失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阶层分化极不合理,两极社会日益凸显;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社会主导价值观弱化,社会凝聚力下降。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关键是要建立和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原有利益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利益冲突日益凸显,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扩大、社会治安问题突出、突发群体性事件增多等问题考量着各级政府是否善治.建设善治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是增强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措施.建设善治政府,必须以治域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发展;必须以科学决策为主要方法,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建立科学决策的制度;必须以民生幸福为价值目标,实现从GDP崇拜到GNH关怀的转变,实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必须以社会稳定为重要标志,完善民众利益表达机制,妥善协调利益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的全面转型,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矛盾日益突出,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妥善协调各阶层利益关系,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而现阶段我国利益关系失衡的实质,就在于社会各阶层并没有能够合理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因此,必须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尤其要重视维护和实现工农基本群众的切身利益,真正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新的利益关系格局,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没有利益矛盾与冲突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都能得到协调,利益冲突能得到整合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本质是利益的均衡。正确认识和协调多元利益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体制的转轨,人们之间的利益分化日益明显,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也日渐突出,我国开始进入了利益博弈时期。我们要在改革进程中协调多元利益关系,必须要通过建立健全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公正的利益均衡机制,确保社会各阶层都能从改革和发展中实现收入和福利的增进,这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20年来,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进一步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全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统一,才能为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的关键性一步。适应社会利益多样化的情况,坚持协调多样化利益格局基础上的公平正义,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因而,产生于并代表着市场经济的,强调自由、平等、权利、诚信的,具有浓重人文关怀和道德传统的契约文化,成为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指导思想及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