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循环经济的发展呼唤建立相应的统计核算体系,文章详细评述了目前学术界关于循环经济统计核算问题提出的两种基本核算模式--绿色GDP核算模式和物质流核算模式,认为物质流核算模式是循环经济统计核算的可行模式,并在我国目前统计核算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展循环经济统计核算问题研究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经济系统物质投入产出核算框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亚菲 《统计研究》2012,29(4):27-31
 物质投入产出表(PIOT)提供了一个核算框架来记录经济系统中与经济活动有关的全部物质流,这使得PIOT成为环境-经济建模与核算一个极具价值的工具。本文给出了“基本的”PIOT框架和“扩展的”PIOT框架。在二者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带有包装物、残余物(废弃物和排放物)、循环物质和存量变化的“完整的”PIOT框架构建方法,其核心是将扩展的PIOT框架生产过程分为结构生产过程和辅助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3.
向书坚  平卫英 《统计研究》2008,25(11):79-84
 循环经济的发展必然呼唤相应统计核算体系的建立,文章详细评述了目前学术界关于循环经济统计核算问题提出的两种基本核算模式——绿色GDP核算模式和物质流核算模式,认为物质流核算模式是循环经济统计核算的可行模式,并提出了在我国目前统计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开展循环经济统计核算问题研究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使用物质流核算方法,对江苏省环境经济系统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进行初步估算.发现:2007年,直接物质投入量、物质需求总量、物质消耗强度、物质生产力、隐藏流和国内生产排除量分别为190×106吨、2880×106吨、37.8吨/人、131.5美元/吨、2689×106吨和78×106吨,并且总体变化趋势是逐年上升的;物质消耗强度和物质生产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隐藏流巨大,其主要来源是基本建设投资和能源消耗,并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5.
国民核算作为一种国际标准统计体系的制度安排和一种宏观经济统计信息,具备了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因而属于一种公共品。本文不是中国国民核算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的全面论述,而是从公共品视角对核算模式选择、知识生产和体系构建补充一些认知。研究提出:(1)中国统计改革起点是口径符合物质平衡表范围的产值指标,从未系统实施过物质平衡表体系;中国国民核算模式转换和体系改革是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国民核算实践发展不够平衡,总体上大致处于1953年版至1993年版之间,部分项目达到了SNA 2008年版的水平。(2)中国学者在国民核算领域的学术增加值主要是论证中国核算模式的确立,对SNA的引进和系统、深入解读,SNA的中国化探索;国民核算的知识生产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和质量提升,需要学者坚守阵地、贡献智慧,以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国民核算需要"脑书"Handbook进一步研究学理和方法论。(3)SNA自身面临的困局和中国高质量发展,对国民核算提出了要求,通过中国SNA体系的构建路线图,给出了中国SNA体系化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王立彦 《统计研究》1992,9(5):31-37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工作,目前已从研究设计阶段转入实施阶段,并将于1995年实现向新核算体系的全面过渡。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提出建立中国宏观核算整体化构架,即以国民经济核算为轴心的经济、科技、环境、社会核算之整体衔接,就理论和实践而言显然具有超前性。  相似文献   

7.
王勇  蒋萍 《统计研究》2014,31(9):20-27
2014年,《统计研究》创刊30周年。30年来,《统计研究》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见证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历程。本文以《统计研究》创刊30年发表的国民经济核算文章为对象,从实践工作、理论研究、对外展示、人才成长等方面系统总结了《统计研究》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改革、挑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宪春 《统计研究》2008,25(7):3-15
 本文回顾了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经济普查前,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建立和发展情况,阐述了经济普查年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改革和经济普查之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新发展,探讨了目前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核算生产性虚拟行为,既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自我完善的需要,同时对国民核算发挥其经济反应、经济分析和经济监测等职能也具有很明显的意义。本文阐述了生产性虚拟行为核算的必要性和意义,简要地探讨了虚拟行为的核算规则,并提出了未来开展互联网虚拟行为核算所需继续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莫日达 《统计研究》1992,9(1):78-78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现代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管理的科学工具。一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由该国的经济运行机制和国家管理体制所决定,并且是为这个国家的宏观管理服务的。因此,研究和建立适应我国需要的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经济学科与统计学科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刘奇同志主编的《国民经济核算概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7月出版),在这一课题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个有创新意义的、比较系统完整的研究成果: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核算体系.  相似文献   

11.
数字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对现行统计核算体系提出了挑战。本文主要针对其在经济生产、收入分配和资本核算方面的挑战,研究了中国数字经济卫星账户框架的设计原理及可行性。首先,探讨了数字经济活动对现有核算体系中生产核算、收入分配核算、资本核算、金融核算的影响,包括数字经济核算与中心框架中产业单位、交易特征、生产者、生产范围、收入分配等的关系。然后,基于国内外数字经济相关分类和中国核算实践分析了中国产业、产品分类的国际可比性和可行性,形成了对数字经济生产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和资本核算的专门性设计,并构建了一般性的核算指标。在框架设计的基础上,对2012-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主要产业部门的增加值进行了初步测算。最后,结合中国数字经济研究现状,对中国开展数字经济核算工作提出了建议,即建议深化中国数字经济卫星账户核算体系及相应的核算方法体系、研究开发中国数字经济高频大数据的获取方法、完善中国数字经济产业产品分类标准及相关统计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2021年6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为标准,使用2018年开展的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构造数字经济测算框架,测算并预测了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本文研究结果为全面系统考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我国数字经济产业结构特征提供了数据基础,为进一步完善数字经济规模测算框架和科学制定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复杂性对构建数字经济卫星账户提出更高要求。本文选取了OECD、BEA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数字经济核算框架进行差异对比,结合我国“加快推进数字产业 化、产业数字化”重要方略,明确编制中国数字经济卫星账户的测算目的是掌握数字经济对传统产业的作用传导机理和影响形成规模,从而决定基于数字技术对实体经济融合的视角定义数字经济产业和产品,将其分为数字经济基础产业和融合产业,以及数字产品和数字化产品,并据此识别数字经济核算界 限,尝试构建具备全面性、国际可比性的中国数字经济卫星账户的基础框架,设计了核心表式和相关总量指标。文章最后针对构建卫星账户的现实挑战,从政府、企业、社会层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谢锐等 《统计研究》2020,37(1):88-98
本文在现有的三区域产出溢出反馈模型基础上构建出衡量中美经济增加值和就业联系的测度方式,全面透视了中美两国的增加值和就业依存关系。结果发现:①通过全球价值链分工网络,中国最终需求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美国最终需求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则在近期存在下降趋势。同时,中国的最终需求为美国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而美国最终需求对中国的就业影响在近期处于下降阶段。②就双边贸易而言,中美贸易对两国的增加值和就业贡献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具体到产业渠道上,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主要影响中国的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纺织服装以及皮革制品,批发贸易(汽车和摩托车除外)等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中国从美国的进口主要影响美国的法律、会计、总部及管理咨询,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作物和畜牧业,行政和辅助服务活动等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  相似文献   

15.
马丹  何雅兴 《统计研究》2020,37(3):3-19
在进口中间产品的贸易格局下,我国出口中的国外增加值难以持续增长的深层次因素需要从出口国外增加值的演变动态过程中进行分析。本文根据出口中原材料的来源地和国家间增加值的核算平衡关系建立生产核算模型,直观地测算了出口中的国外增加值,将出口中国外增加值的变化分解为进口国增值能力、进口国技术水平、国际贸易联系、我国技术水平、出口水平变化五部分,并讨论了我国出口边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出口沿着二元边际变动是影响我国出口国外增加值变化的最主要原因。进一步从微观层面分析出口边际的变化,通过对比不同技术水平企业发现,国际贸易环境、规模经济和政策扶持仍然是我国制造业企业持续出口的外在条件,而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等因素则为我国高技术企业在海外市场生存提供了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指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界定了绿色经济与绿色经济发展指数,根据生态经济系统物质流动的原理与绿色经济的关系,构建了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指数,并运用"十一五"时期的数据对指数进行验证。测算结果表明: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目前的绿色经济发展不具有典型绿色经济的性质。  相似文献   

17.
“十二五”至2030年我国经济增长前景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合考虑未来国内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及其变化,本文采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模拟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三种情景。结果显示“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可望接近8%左右,中长期内中国经济仍然具有较快增长的潜力;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风险在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较差,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能否发挥经济增长潜力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际金融风险预警的理论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宏  李远远  官冰 《统计研究》2012,29(1):49-54
 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美国作为中国最大的单国贸易伙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多。美国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必然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危害。本文基于全球化这一背景,从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途径入手,构建包含宏观经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微观企业层面的中国国际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以美国为例,利用1998年二季度至2008年四季度数据,选取部分宏观经济层面的指标,对这一体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中国国际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预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这种高速增长是否亲贫?本文基于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数据)数据,运用修正的减贫等值增长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亲贫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从长期来看,中国整体的经济增长具有较好的亲贫性,但农村经济增长的亲贫性欠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