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英春 《学习与探索》2007,3(6):204-206
与革命生活的较近的时间距离使革命历史小说作家们对新、旧两个世界有着深刻而鲜明的认识,他们无法遏止在新政权下昂首挺胸的激动情感,强烈地希望表达自己对刚刚发生过的重大革命历史生活的认识和看法。新历史小说作家与革命历史本身都有很遥远的距离,那段生活对他们来说是陌生而概念化的。他们的创作所表达的是一种积淀了深层理性反思的认识,具有新的深刻的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的新观念给了新历史小说作家们新的创作思路,追求真理,还原历史原貌的欲望使一批作家将目光投向了革命历史,而伴随着他们成长的红色经典成为他们首先需要解剖、考察的对象.因而,当小说内容涉及当时不可避免地被卷入革命洪流的具体情节时,新历史小说体现出了消解神圣、解构既有历史观念的立场,将正史化的战争历史变为民间化的地方史、家族史、村落史.而在革命历史小说中所建立的那种阶级出身与政治倾向之间的必然联系也被彻底打破.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西部新起的具有"良克之忧"的小说作家,因历史真实观的不同,对西部历史讲述是不一样的.既有对历史战争景观和江山改朝换代的"宏叙事",对历史本质、历史规律的探寻,对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人性的张扬;也有对家族、和个人日常性存在"微型叙事",对历史偶然性和神秘宿使的皈依,对现实历史走向的焦虑的叩问.这些叙事努力,使这一时期西部的历史小说创作呈现出多元并存的历史潮流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4.
天皇明治去世,陆军大将乃木希典殉死。由此,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个时代宣告结束。森鸥外受此触发,开始创作历史小说。他古为今用,借古喻今,由赞美殉死到批判“切腹”这种封建伦理思想,肯定弱势群体的反权威意识。鸥外的历史小说,重在考察武士道精神的内涵,旨在鼓吹以自觉为基础的“利他个人主义”,以此忠于作为个体人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5.
寻绎新时期以来历史小说审美表现的运演及其走向 ,对新时期历史小说审美表现的现代性轨迹进行全面梳理 ,可探寻出其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两大极化现象 :“形而上”理性话语偏至和“形而下”欲望叙事偏至 ;并进而发现新历史小说中缺乏美学理想烛照的别一叙事样态———审丑  相似文献   

6.
张洪杰 《学术交流》2012,(12):205-207
新历史小说的产生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社会的转型,文化语境发生变化后,作家为了摆脱政治对文学的规范,以自己的历史观念和话语方式重新陈述历史,继而达到改写、解构或颠覆被既往话语赋予了特定价值和意义的历史叙事的目的。新历史小说正是通过欲望本身的随意性与非理性,有效地将历史主义所依赖的理性信仰进一步否定,使人类的欲望成为历史叙事的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7.
权绘锦 《社科纵横》2012,(1):97-99,106
晚清历史小说观念的新变始于"小说界革命"。尽管梁启超等人对历史小说颇多责难,但觚庵、黄人等却能在客观冷静地正视历史演义传统弊病的同时,体现出对历史小说文体特征的反思和探索。尤其是吴趼人的历史小说观及其创作实践,既受到维新改良运动的影响,也具有晚清时期处于萌芽状态的现代性因素,因而体现出鲜明的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权绘锦 《社科纵横》2013,(9):114-119
历史小说是晚清文学之重镇,对其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的是进化史观。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世界意识"的形成和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也表现在对民族现实危机文化根源的挖掘,以及对摆脱民族现实危机出路的思考,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9.
温朝霞 《探求》2010,(1):78-80
当前,中国历史小说的创作与出版、历史影视剧的生产与消费均呈现出一派兴盛局面,仅以唐朝为背景的电视剧就有十多部。然而,如果作进一步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在当前形形色色的反映古代历史的历史小说、历史电视剧中,就忠于历史的程度而言,严格忠于历史的狭义历史电视剧、历史小说并不是很多,尤其是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戏说历史”之风更是越来越盛。  相似文献   

10.
彭利芝 《学术交流》2007,(11):146-150
从题材与主题考察,我国古代长篇章回历史小说最初最根本的类别是易代小说。易代小说就是以易代之际为主要叙事时间,以主宰王朝兴亡的历史人物为描写对象,以易代"兴废争战之事"为主要内容,以兴衰为叙事线索与情节模式,有着强烈兴亡之感、易代之思的历史小说。易代小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学渊源,明清两朝现存的易代小说共33部。易代小说蕴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国人影响极其深远。对易代小说这一类型进行专门研究能揭示我国历史小说的本质问题,将历史小说的研究引向深入,为历史小说和易代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 90年代的历史小说在叙述方式上呈现出传统历史小说、“红色经典叙事”、新历史小说等不同的形态和格式。传统历史小说和“红色经典叙事“由“正史视角“出发 ,富有明显的“春秋笔法”意味 ,强调创作的忧患意识和文学的史诗风貌 ;新历史小说从“野史视角”切入 ,在一种整合或多元化的视界中试图实现向历史的“本然性”的回归。传统历史小说和“红色经典叙事”对“历史”的艺术转载方式是将历史演绎化 ,并凭借着这种方式来展示历史前行的规律和趋势 ;新历史小说则倾向于对“历史”的感性化叙述方式 ,由此生发出“因文生事”的运思方式和“随意点染”式的叙写 ,并表现出对“历史”的某种“改写”。  相似文献   

12.
蔡爱国 《浙江学刊》2005,(2):115-118
吴趼人的小说理论的基本立场与梁启超一致,是欲以小说改良群治.但吴的历史小说观中有相当部分与梁启超思想并不协调.吴趼人历史小说观有两个关键词:教育和趣味.在他看来,这两者在历史小说中是可以统一的,但事实上这两者在吴趼人的历史小说中表现出矛盾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新故事新编"是一种独特的文体.作为当代历史题材小说的"另类写作",它与"新历史小说"有某种相似或一致之处;但就文本内在的意蕴看,则与晚清特别是与鲁迅的"故事新编"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是"故事新编"在当下的发展和嬗变.其具体表现为在精神血脉上割断与传统文化谱系的联系,采用游戏历史和反讽调侃的叙事策略;在时空关系处理上,明显具有古今杂陈、随机拼贴的特点.因此,它是典型的后现代写作,可以归属于历史题材小说的一种次类型.  相似文献   

14.
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历史叙述陷入了一种迷惘状态。对“革命历史小说”的逆反情绪 ,使史诗追求并没有根本性地突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人物塑造形成了新的审美定式 ;历史循环论和相对主义对历史决定论和机械进步论的解构 ,最终走向了虚无主义的深渊 ;工具化倾向使历史叙述在摆脱了图解政治的命运后 ,再度沦为商业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崔博 《唐都学刊》2008,24(2):56-60
历史小说家的创作始终贯穿着激情和理性的矛盾.对于唐浩明而言,这一矛盾贯穿于其创作活动的开展、价值指向与观念构建之中,并融合了独特的时代蕴涵与个体追求.  相似文献   

16.
现代新儒家在建构其人生境界理论体系过程中表现出多重理论自觉.传统自觉,使他们注重对传统儒学人生境界思想的阐发,并视其为儒家人生哲学之重心,以使古今相续;时代自觉,使他们依据现代学术理念,以明晰化、体系化的言说形式与理论架构赋予传统儒家人生哲学现代学术形态,从而名实俱彰;方法论自觉,使他们以开放心态主动援引西方哲学理论资源和方法,对儒家传统人生哲学予以多向拓展和论证,以求中西兼容.在其理论创获之余犹见缺失.  相似文献   

17.
"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一种后马克思的都市化乌托邦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斐伏尔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也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谓"后马克思哲学思潮"的不自觉推动者。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他在《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中所提出的以现代都市日常生活为平台的文化革命概念。他认为,马克思哲学基本上是"过时了"的工业主义、生产主义话语;马克思的经济、政治与文化革命宏观构想仍是一种理性设计范畴。但问题在于,列斐伏尔的总体性文化革命理想却是没有经济基础的"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18.
高阳是当代历史小说大家,其所开创的“文化历史小说”至今为人推崇备至。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此作了探讨:首先,是突破传统演义小说“演正史为小说”的创作路子,以多维开阔的视野展现了与历史密不可分、但其内涵又远远大于历史的整个宏观的文化;其次,是高度重视对生成情感生命个体的人的历史综合情境的修复,努力追求历史与人合一、人事两全的艺术描写;最后,是独抒性灵,充分凸现主体自我,别具创意地在叙事文本中融进了散文的自由不拘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9.
百年来,托尔斯秦的生平、思想和创作一直被人们重新阐释.中国文艺理论界曾深受前苏联的影响,长期以来倾向于将托尔斯秦描绘为俄国知识分子的标签,即恪守道德纯真和理想人性的"圣愚"形象.然而,随着以塞亚.伯林对于刺猬与狐狸的区分,托尔斯泰作为"凡夫"的多种侧面逐渐被还原出来.文章透过以汤普逊、伯林、别尔嘉耶夫、舍斯托夫为代表的西方思想家对托尔斯泰的论述,试图呈现英美经验主义、俄国"新精神哲学派"、文化多元论等对托尔斯泰思想矛盾与人性弱点的揭示,从而勾勒出更丰富和真实的俄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0.
《求是学刊》2019,(3):36-43
现代革命以资产阶级革命作为典范,并借助现代政治哲学的范畴塑造了革命的现代形象。这一形象失落了革命的原初意义。革命的原初本意作为对永恒与秩序的最高象征,表达了古人对"最好政制"与"最美人性"的追求,是一种纯粹理念性的存在。马克思无产阶级革命作为超越现代革命的可能性诉求,既立足于现代性的问题背景,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与历史根据,又在更高的理论界面和更根本的问题域中回归到革命的原初本意,从而达到了对革命问题的现实与理念、批判与建构相统一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