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新政和中国经济与文化的近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近代化是在中国人的一个个“强国”、“富民”梦想的推动下而发展前进的,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中国近代化史,它展现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其间,由清朝统治者为推进中国近代化而进行的改革高潮主要有三次,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而清末新政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方面都采取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内容的措施,进行近代化的改革,它开创了中国的全面近代化。清末新政涉及面广,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也较大,本文只从经济、文化方面着手进行探讨。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纲领和…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在我国出现了一股“文化热”,许多人热心于研究、讨论文化问题,包括对传统文化的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以及我国现代文化的建设等等,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但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传统文化?究竟怎样正确认识、阐述、评判我国的传统文化?这却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想弄清上述问题,必须从学习有关文化学的基本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深入研究中国文化入手。《中国文化概论》正是适应了人们的这种迫切需要。它是国内第一部从宏观上、总体上对中国文化进行探讨的论著,既全面系统地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介绍、分析、探讨、评价,又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独到的理  相似文献   

3.
韩玺吾 《唐都学刊》2006,22(3):135-139
周民族是一个专事农业生产的民族。农业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形成了周人定居的农耕文化。作为周文化遗存的《诗经》,正是这一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这可以从《诗经》所流露出的农业生产的乡土情怀、宗族伦理与宗国感情、以文为本的人文精神,以及基于现实的创作精神上清晰地见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诗经》就是我国一部充分体现中国农业文化的诗集,它是中国上古文化诗的总结和艺术升华,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超出了诗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简讯五则     
据法国《世界报》1992年11月20日报道,由50位法国史学家历时6年完成的长篇史书《法国右派史》,最近由法国加利玛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共分三卷,长达2500多页。第一卷:政治;第二卷:文化;这第三卷:感觉。《法国右派史》不仅是一部论述右派政治命运的专著,它还分析探讨了法国的右派文化和思维方式,可称得上是一部有关法国右派的百科全书。该书的作者从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角度,对法国右派做了较全面的分析,但重点是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探讨从文化哲学角度研究古代文论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本文认为,古代文论研究与文化哲学结合,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展示传统文论的历史精神和民族特性,可以使研究者从长期因袭的泛政治化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作者从这一新的角度,对先秦诸子、汉赋和经学、魏晋风神、唐诗底蕴、宋代理学文化、清代考据精神与古代文论的内在历史联系,作了掠影式的随想。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文化的第一部典籍,《易经》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是广泛深远的,多层次的。如同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在西方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一样,《易经》也为华夏民族确立了基本的思维定势,规定了中国文化在各个方面的发展衍化。大而至于哲学思考,小而至于日常琐事的决断处理,无不深受着《易经》思维模式的规范。本文主要从哲学、文学、科学的角度简要考察《易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陈国贲 《浙江学刊》2005,(2):153-159
两种不同的文化相遇后会发生什么?虽然在社会学文献里,"同化"(assimilation)仍然是重要论述,但本文探讨的却是除了"同化"之外的其它几种可能性,如交替、混成(hybridity)和创新.作者在文中通过三个文化混成和创新的实例,深入探讨了"世界主义"这概念.这三个实例分别为: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中国社会史上因大规模移民和人口流动而引发的文化碰撞,当代泰国华人的婚葬仪式.在这三个实例中,作者着眼于日常生活里所具有的文化融合和混成性,这种融合可以说是几个文化不同的群体在长期风雨同舟、休戚与共的生活实践中所拥有的共同的历史和记忆,是远远超越于所谓群体忠诚这一层面的.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丈学史上绝无仅有的伟大作品,它具有许多无法重复的独特品格。要读懂《红楼梦》,必须认清宝玉其人的来历,宝玉身上,蕴藏了一部红楼的全部奥秘。“衔玉而诞”这一细节,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掘,人们常常只把这一细节视为作者的一种浪漫手法,忽视了它可能具有的重大内涵。其实.“街工而诞”这一细节是作者为了标示宝玉其人的身世之秘而精心设计出来的,具有网结全部情节的枢纽作用。可以说,搞不清这一细节的确切含义,我们就不能按照作者的思路去读作品,一部红楼也就如同天书,红楼之谜…  相似文献   

9.
思维模式是反映一定阶段上人们认识能力和特征的思维要素结构和方法论原则,是包括思维认知结构、价值结构、情感结构和审美结构在内的四维立体系统。作为各民族文化传统、心理体系和思维能力的理性积淀物,它属于民族文化体系的深层结构,并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凝聚和维系起着重要的定势作用。要探讨民族素质现代化的问题,就不能不探讨民族思维模式现代化的问题,本文仅就科技发展与思维模式现代化的关系谈点认识。 一、科技发展促进人类思维模式变革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古代人类的采集、狩猎活动,以及后来以种植业、畜牧业为核心的生产活动,基本上停留在与自然之间的实体交换水平上。社会低水平的生产实践和萌发中的科学文化,对人类认识的精度要求不高。从思维的内部机制来看,由于主客体分化水平非常有限,个体意识又完全被包含在不发达的群体意识之中,并为各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和因素所缠绕,所以,只能从整体上把握对象世界的模糊图景。  相似文献   

10.
李时人 《求是学刊》2002,29(4):90-96
文章从成书、精神蕴含和数百年来对民族文化的巨大影响等方面论述《三国演义》是一部“史诗”性质的作品 ,是一部代表我们民族一定历史时期“文化精神”的“文化经典”。《三国演义》凝聚了中古以来中国广大民众的历史观、伦理观和道德观 ,反映着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观念意识的折衷 ,尤其是在继承传统“经典文化”的同时 ,又对其道德伦理观念进行了解构和新的阐释 ,体现了时代的特征 ,这正是其作为民族文化“亚经典”存在的根据和为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所接受的原因。而作为比较近古的民族文化“经典” ,《三国演义》的成书、传播及其巨大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精神现象 ,仅仅将《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 ,或仅以文学批评的方式来研究、解读《三国演义》是远远不够、甚至是不得要领的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地名透视汉族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心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邓慧蓉 《学术交流》2003,(12):138-141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存在形式,文化内容的特点常常在语言中得到反映。地名属于语言词汇中的专有名词,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的认识成果,积淀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探讨地名和文化的关系是文化语言学的一项研究内容。从地名和思维方式、社会心理的关系来看,中国地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作者认为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文化的骨架。而制约着阴阳五行文化的是深嵌在民族心理深层的两个文化系统——生殖文化和数理文化。从发源上说,阴阳文化植根于生殖文化系统,而五行文化则是由数理文化决定的。生殖文化的影响积淀于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心理之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特殊的制约作用;而数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而有序的认识,中国古代的“礼”即“礼数”,是数理的社会表现形式,这就是“礼”与数的内在联系。阴阳五行文化交相辉映呈现出扑朔迷离的色彩,形成了“中国人的思想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对晚清同治、光绪之际(1872~1882)上海地区认知空间的扩展进行详尽的内外考察和计量比较的基础上,探讨其对当时上海人社会心态发展的历史作用。作者认为,上海从一个滨海县城一跃而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和公众信息中心,主要是由于非官方商业力量的推动、以租界为代表的文化移入社区的形成以及上海先一步进入近代信息社会的时代条件和作用。这一特定的社会环境使上海人的认知空间的扩展成为可能和必然。认知空间扩展的先导作用使得上海人的社会心态趋于外向型和开放型。它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知识结构,更新了人们的思维模式,为社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心态条件。而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及其思想对认知空间扩展的制约所形成的局限亦对上海人社会心态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当代中国学人在探讨任何问题之前已有一个理解的前结构制约着他们的探讨方向,这一前结构由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构成。从意识层面看,现念论、泛逻辑论、道德至上论这三种先入之见表现在当代中国学人的思维方式之中;从潜意识层面看,意志主义、实用主义、自然主义这三种先在意向表现在当代中国学人的思维方式之中。文章指出,当代中国学人要摆脱意识的先入之见和潜意识的先在意向所铸造的思维方式是非常困难的,但通过自觉的反思和检讨,当代中国学人中的优秀分子能在行事和思维方式上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5.
耿菲菲 《学术交流》2003,(6):118-121
中国文化上的两难困境 ,即传统本位论和全盘西化论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在文化学上的深层意蕴也就是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进化主义的对立。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政治的现代化 ,而且还包括文化的现代化 ,而文化的现代化实质上也就是人自身的现代化。要走出这一困境 ,我们必须超越旧有的思维方式 ,才能实现现代化观念上的真正转变。  相似文献   

16.
时代的发展不断对哲学理论提出新的呼唤。近来,活跃在哲学舞台上的实践哲学、文化哲学和发展哲学,正是理论自身做出的有力的回应。这表明,哲学已在悄悄地走出理论的象牙塔,开始主动地介入现实,真正地投向实践的怀抱。当代著名青年学者衣俊卿博士,最近推出了一部新著《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黑龙江省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以下简称《批判》)。该书是作者以全新的视角对文化问题、发展问题执着研究而取得的丰硕成果。全书见地独特,思想恳切,文笔清新洒脱,饱含理性的激情,是一部难得之作。从整体上看,《批判》一书具有以下…  相似文献   

17.
最近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推出了王凤海同志的学术新著《社会主义和人》。作者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紧紧把握了时代重大主题 ,全面探索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发展的问题。这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 ,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进行理论创新的一部备受瞩目的著作 ,其中的理论阐述激动人心。其理论创新表现在 :一是从研究方法上看 ,该书把发展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引入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突破了以往习惯的思维方式。作者在思索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如何发展时 ,首先从研究方法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作为起点 ,与…  相似文献   

18.
上海文艺出版社新出版的王启忠先生的《<金瓶梅>价值论》一书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穿透迷雾,客观评价求真知。作者穿透了性描写的迷雾,超越了道德评价和伦理观念的取向,摆脱了应用理性审美思想的影响,将《金瓶梅》放到中国小说史发展嬗变的长河中,置于明清文化的框架内,进而推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上,从文学、美学、哲学、人学、政治学、经济学、义化学等全方位的角度,深入剖析其多方面的价值,客观评价其卓异成就与应有地位。从而论断出《金瓶梅》是一部“真正的政治小说、经济小说、文化小说,一部全面描写人的生命现象的小说,也…  相似文献   

19.
宪政中国战略标志论 --宪法思维基本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宪法思维是指大众和精英通过宪政体制这一沟通平台所共享的生活习惯与心理取向.宪政中国的战略标志不在于拥有一部良宪,不在于充分实施宪法,也不在于真正树立了宪法权威,而在于宪法思维的被认同、被接受和被运用.领导干部的宪法思维和宪法学理论工作者的宪法思维是宪法思维的两种基本形态,应予以格外关注.此外,宪法思维是繁荣宪法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科学是一种文化产品。不同的文化背景,首先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孕育了中西科学的不同结构,即西方的三维逻辑结构和中国的两极互补结构。不同的结构在历史进程中展开为不同的发展模式,使西方科学画出了一条振荡的、变革的、一浪高于一浪的运行轨迹,而中国科学则在思辨哲学的强作用下进行着持续的稳恒的积累。20世纪的物理学革命使这两种科学在理论思维的层面上接近起来,使这两种结构式有可能发生某种“加成反应”,从而使中国科学仍然沿着自己的独特道路改进原来的理论思维形式和相应的逻辑框架,实现中国科学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