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轼"人生如梦"观,形成于任徐州太守时期,定型于"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时期.苏轼的"人生如梦"既不仅是一般文人在政治坎坷时期的自我排遣,也不仅停留在陶渊明式关于生命短促的慨叹上,而是在大乘佛经尤其是<圆觉经>的影响之下,在参究佛家"如幻三昧"中的梦觉不二含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儒佛整合式的生命体验.这一生命体验渐老渐熟.这表现在他以如梦观整合、升华了他的人生思想,并始终保持一种亦儒亦佛,非儒非佛而又圆融统一,超然离执而又积极用世的态度去看待人生.  相似文献   

2.
收入《东坡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近三百首苏词,常常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思想。怎样看待苏轼词中时有流露的“人生如梦”思想,长期以来,似乎无甚分歧,那就是一概认为是“应该批判”的“消极思想”。近些年来,人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有改变的趋势:游国恩等人的《中国文学史》在谈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这样写道:“作者写这些词时正在政治上受到挫折,因而流露了沉重的苦闷和‘人间如梦’的消极思想;然而依然掩盖不住他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  相似文献   

3.
禅宗堪称中国化的佛教,它影响中国一千余年。苏轼的词中,禅宗人生如梦的本原论、随缘自适的处世观昭昭在目。禅宗的天命论与天道轮回成就了苏轼物我两忘、寄情山水的美词;佛禅唯心主义的辩证法使得苏词在"劳生一梦"的知解中间常点染出"休将白发唱黄鸡"的明丽色彩。  相似文献   

4.
管仁福 《齐鲁学刊》2013,(1):123-127
在苏轼的作品中,多有"气"的叙写。这诸多"气"的语意蕴涵非常丰富,既有对自然物质之气的描述,也有对生命生理之气的体认,而更多的是对人文思想之气的传达。人文思想之气从哲学层面反映了他以气为本体的自然观;从政治层面他崇尚和气,表明其向往社会太平和谐的政治理想;从道德人格层面和文学艺术层面他欣赏英气、豪气、浩然之气、逸气、才气、神气、词气等人文精神之气,表现了他人格审美和艺术审美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5.
苏轼的"元轻白俗"之论意在衬显柳瑾的才华,不能看作是苏轼对白居易的真实评价.实际上,苏轼对白居易怀有一种很深的敬慕之情,且非常重视对白诗的学习和借鉴.而他学白诗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他既常在诗中表现出对白居易思想观念、人生态度的深切认同,而又改变了白诗津津乐道于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享受,浅俗直白、琐碎繁弱的作风.苏轼学白诗的这种特点对宋诗的发展进程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天空里一颗耀眼的明星,作为一个著名的美食家,其作品中有许多关于菜园与蔬菜的诗词,这些诗词是苏轼不同时期日常生活的艺术纪录,这些诗词描写细腻、内容多样,有的表现思念家乡之情感,有的是借蔬菜之名,言在此而意在彼,表达别样的感慨与寄托。学术界较为关注苏轼农村词,其实这些农村词涉及不少蔬菜元素。到现在为止,很少有人关注苏轼的蔬菜诗词,渗透在蔬菜诗词里要自力更生不要白吃饭等一系列躬耕思想,亦是苏轼诗歌研究中少有人关注的话题,如果能够有更多人关注美食家笔下的蔬菜与菜园,苏轼研究领域一定会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7.
武建雄 《北方论丛》2021,(6):113-123
奏议是苏轼文学写作中之重要部分.苏轼一生仕宦,公忠许国、关心民瘼、直言敢谏,奏议为之忠实纪录,文体史上与西汉奏疏、陆贽奏议鼎足而三.南宋孝宗帝赞其"忠言谠论,正朝大节".苏轼奏议展现出其为政责实、以民为本、崇儒重德、广纳忠谏、独立不倚的治政思想与理念.以文学视角言,苏轼奏议论切时弊、引类譬喻、变俗为雅、长于摹写,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技巧.以政治影响论,苏轼奏议对于宋世推尊陆贽、规谏当朝帝王、助力高丽外交、惠及天下生民,发挥了重要作用.奏议为苏轼赢得崇高文名,其敷陈政见虽不尽公允,但仍不失为史上一流写手.  相似文献   

8.
孙国江 《阴山学刊》2009,22(4):18-21
在整个黄粱梦故事系列中,梦是连接两个世界的纽带,同时也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文化主题,整个故事的核心又在于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如梦的思想。“人生如梦”这一思想主题在各个时代关于黄粱梦故事的文本中既有延续又有变化,反映了不同时代梦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樊毓霖 《阴山学刊》2004,17(4):97-101
苏轼思想发展经历了积极用世、理想受挫、醒悟深思、冷静归隐、愤激超然五个阶段,一生信奉儒家"尊主泽民"思想.不论在政治生涯中得意与否,他也不改初衷,表现出一个正直的封建地主阶级文人身上的那种忠君、为国、爱民的思想道德情操和对封建统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大文豪苏轼在逝世前满怀郁愤对自己风波险恶的宦海生涯作了一个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编管"黄州是苏轼的仕途由顺向逆突变的开端,在他一生的思想和文学创作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研究黄州苏轼思想由儒向释(佛)道嬗变及其内外原因和本质,对于认识苏轼甚至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苏轼一生中创作过诸多关于洗沐话题的作品,这些作品主要分布于三次被贬时期。苏轼黄州时期的洗沐对象主要是各种负面元素;惠州时期则是借"洗"来体悟身心本净的道理;而其儋州时期的洗沐作品则流露了更多的随缘和淡然。  相似文献   

12.
苏轼是具有审美特质的文学天师,其散文中表现出的行云流水、淡远深邃的绝妙之境,正体现了他"水之道"的美学观念.其艺术表现,一是纵横捭阖,汪洋恣肆;随物赋形,尽态极妍.二是自由自然,反对雕琢;无法之法,行止适度.  相似文献   

13.
苏轼仕途坎坷、宦海浮沉,对社会人生进行了深入思考,在其词作中表现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旷达中见豪放,旷达中显超脱,旷达中露婉约。苏轼思想庞杂,儒释道思想兼容并蓄,造就他身处逆境,能随遇而安,从容不迫保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4.
试论苏轼的美学思想与道学的联系张维苏轼作为一代文豪,他在诗歌、散文、书法、绘画艺术等方面的卓越贡献是世人所公认的,人们在阅读苏轼作品时,不但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同时又能得到一种道的启示,可以说美与道共存于苏轼的艺术作品中。苏轨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而且是...  相似文献   

15.
苏轼于神宗熙宁七年至九年(1074—1076)知密州。该地特定的文化氛围对苏轼思想与创作的转变影响很大。这主要表现为:以儒为主、兼融各家的学术氛围对苏轼以综合性为特征的思想的形成有“聚合效应”;古朴、淳厚、豪壮的民俗对生活于其中的苏轼的精神升华具潜移默化之功;而格调朴野的“东州乐府”文化则是苏轼文学创作(特别是词的创作)发生转折、飞跃的触媒。  相似文献   

16.
程刚 《北方论丛》2013,(1):63-68
宋代党争激烈,与之相伴也产生了一些朋党类的文章,苏轼的《续欧阳子朋党论》即其中之一.除了《朋党论》之外,苏轼还在《东坡易传》中借阐释《周易》的机会,表达他的“朋党”观.苏轼的朋党思想与欧阳修、程颐、司马光的朋党思想具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也可从苏轼的《东坡易传》,以及欧阳修的《易或问》、司马光的《温公易说》、程颐的《周易程氏传》中找到思想根源.通过这些比较,还可以看出苏轼的朋党思想具有一定民主的思想因子.  相似文献   

17.
六朝志怪小说中有很多作品以表现鬼魂回归家庭、与生前故旧再续前缘为主要内容。这类作品的构思明显来源于我国传统民俗的"归煞"和"避煞"观念,是该观念的故事化。但这类作品在内容设置上既有对归煞观念的继承,也有对归煞思想的突破和创新,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8.
苏氏父子三人始终受着出处进退的矛盾的困扰,尤其是苏轼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以仕隐进退为中心的人生问题的思考更为深刻。他们父子、兄弟之间以至每个人的内心,特别是苏洵和苏轼的内心始终存在着深刻的错综复杂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邯郸梦记》的故事结构与度脱剧一致,在内容上表现了道教的多重意象,在主题上也宣扬了人生如梦的思想,引导人们寻仙访道。这些都构成了作品的道教色彩。然而,《邯郸梦记》在度脱剧的结构中走向卢生的俗世生活体验,表现了人性本质的多重追求,凸显了被度者的个性,宣扬了现实人间,从而大大削弱了道教色彩。在情节上,《邯郸梦记》摆脱了度脱剧传统的启悟模式,形成了体验模式的表现。因此,《邯郸梦记》对道教的宣扬实在彼岸,对于人世的关爱才是真正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生活在文学创作中是第一性的,富有哲理、美学意蕴、思想内涵的生活永远是作品成功的根基;而作家对生活的体验、感受、扬弃,进而挖掘出生活的思想真谛,艺术地恰切地表现生活,亦是作品的成功因素;品格是指作者的人格,要想做好文,必须首先做好人.作者要有良好的文化修养,要有人道主义的思想情怀,要有积极向上的唯美道德.多种正确因素的组合,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