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吕连凤 《社科纵横》2009,24(3):117-118,129
《时间与存在》是海德格尔后期作品中一篇重要的文本,它提供了理解海德格尔思想发展道路的宝贵线索,本文跟从海德格尔的"指引",以求从"本有"处思到海氏所说的"存在的本己境界之中去"。  相似文献   

2.
他者与他性--一个问题的谱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大春 《浙江学刊》2001,4(2):179-184
本文试图对他性问题在二十世纪西方哲学中的发展做出概括性总结,主要勾勒了三条基本线索,分别涉及人工语言哲学和日常语言哲学中的他人之心问题,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中的他人意识问题,后现代主义哲学中的绝对他性问题,在各条线索内部又分别清理了种种不同的立场与姿态.  相似文献   

3.
张文喜 《学术交流》2004,2(2):16-22
回应从柏拉图直至黑格尔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对艺术的剥夺,是海德格尔对艺术作品的本源追问的主旨。海德格尔试图在古希腊的艺术作品中发现未被西方传统形而上学败坏了的"真理",以此校正传统真理观的客观化的言说方式及其科学主义的美学态度。由此深化了对艺术的理解。但海氏的艺术存在哲学在克服艺术与科学、自然与精神之二元冲突时,陷之于思想混沌"无力言说"的困境。在此一意义上,凸现了马克思让存在在实践结构或经济学场域中显现的思想,对颠覆传统形而上学的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战后日本思想家南原繁的哲学理念为公共哲学的基础,从"深层和平"与"友爱世界主义"两个角度探讨了现代关于和平的公共哲学的可能性问题。本文也是作者基于社群主义思想对和平的公共哲学进行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试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哲学理论。它既是我们辩证地把握"现实的人"的唯一正确途径,也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理解和重建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但由于对其工作的对象——人,缺乏研究与反思,因此存在实际效果弱化的问题。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的理论基础,源于两者"对‘人’的共同关注"这一内在的逻辑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发展和"人的问题"的日益凸现,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人的深刻理解与正确把握"。  相似文献   

6.
当两种哲学传统进行思想交锋时,引用和参照其他哲学传统也即"它方资源"是十分必要的。这涉及到一个共同基础问题,只有在共同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中西比较哲学研究;还涉及两种思想交锋的问题,即在引用它方资源时如何保持自身思想独特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吴学国 《求是学刊》2002,29(4):32-37
海德格尔晚期思想中真正的“上帝” ,就是存在本质的真理。海德格尔通过对“上帝之死”的分析 ,指出西方思想二千年来的历史命运就是虚无主义 ,即对存在本质 (虚无 )的遗忘和逃避。在海德格尔晚期的四重性的世界图景中 ,神不是人借以逃避存在的庇护所 ,而是将人引向存在自身本质 (发生、四重性 )的暗示、线索。而海氏强调的“本体论区分” ,其神学意义就在于将神从本体神学的上帝的存在者性的桎梏中解救出来。毫无疑问海德格尔晚期思想包含了一种宗教经验 ,但由于海德格尔的宗教思想存在一种暧昧性 ,他的“神”并不足以表达这种经验。我们认为在海德格尔思想中 ,除了那明显的“神”之外 ,还有一个“隐藏的上帝” ,它就是存在自身的本质 ;在海氏看来 ,只有它才是真正的神圣性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哲学研究的两个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俄罗斯哲学的研究,无论在俄罗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早已有哲学家、哲学史家和学者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思想和学术资料:既有对某些哲学家思想主题的个别研究,也不乏各种版本的俄国哲学史系统著作。然而,什么是俄罗斯哲学?有没有独创性的俄罗斯哲学?是"俄罗斯哲学"还是"哲学在俄罗斯"?这些问题却仍然是颇有争议性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研究方法论的角度对此略做探讨,并试图区分对俄罗斯哲学进行研究的两个维度——文化学维度和一般哲学维度,指出这两个研究维度以两种不同的哲学观为根据,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研究宗旨、研究方法和研究问题,从而展现了俄罗斯哲学的两种不同思想形态和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科学地总结了哲学发展史,于1886年写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书中首次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指出,哲学家按照他们如何回答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而分成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哲学基本同题的提出为鉴别哲学基本派别提供了准则,也为理解哲学发展史指明了基本线索。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工作一直遵循恩格斯的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戴生岐 《唐都学刊》2005,21(1):73-76
哲学形态经由科学哲学到工程哲学并向人文哲学的转换,是高校哲学理论教学工作积极应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选择.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证这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人文哲学的理论重点将始终是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问题,在人文精神观照下的认识论内容将被大大拓宽和深化,社会历史和人的精神领域是人文哲学驰骋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11.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历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中国共产党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积累性发展,取得极其丰硕的重要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其组织架构、学科体系、学术成果、队伍建设等发生全方位、历史性变化。回顾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各个阶段产生的变化不尽相同,既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又展现整条线索的上升趋向;既蕴含着宝贵的历史经验与启示,又勾勒出时代赋予的发展使命与图景。梳理和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探索历程,从历史的经验中汲取前行的智慧,从涉及的相关问题中明晰发展的方向,这对于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作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之后的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本世纪的重要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消除了“以认识论为中心的哲学”,改变了哲学发展的基础。他们强调实践生活,反对求助于非时间性的真理来为实践辨护的企图,反对表象主义——维氏批判传统的意义理论和指称理论,海氏对传统强调“纯粹看”的首要性表示怀疑。两人都是  相似文献   

13.
论比较哲学:从现代中国学术的经验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中国现代学术发展的背景讨论比较哲学的问题。第一部分以严复、梁启超、王国维及胡适的相关经验为线索 ,揭示比较哲学研究对“中国哲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的意义 ;第二部分以中国思想传统同外来文化 (印度与西方 )的两次遭遇为例 ,探讨比较哲学在文化会通 ,包括展示本土文化的价值信念与学习外来文化的长处中所起的作用 ;第三部分以跨文化研究中概念关系图式的复杂性 ,以及隐喻问题为题 ,讨论比较哲学常见的方法论难点。作者认为 ,虽然我们难以给比较哲学一个形式上完满的说法 ,但是揭示问题的重要性与复杂性 ,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和"的思想是中国历代志士仁人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领悟中国传统哲学中"和"的精神,发扬光大传统哲学之"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原理,建设和谐文化,对民众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和手段.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中"和"思想的价值,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振怡 《求是学刊》2006,33(4):19-22
近年来,文化哲学逐渐成为哲学研究当中的"热点"和"兴奋点".无论是对人类自身理性的反思和检讨,还是对西方哲学史进程的总体把握,文化哲学理应成为现代哲学发展的研究视域.因而,回顾和反思西方哲学史上文化哲学的发展历程,研究和发掘其内在的逻辑线索和思想脉络,对于我们科学地理解和把握文化哲学的内涵,审视和批判现代西方文化危机,重建人类现代化的价值理性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旨在通过梳理西方哲学史上不同时期的文化哲学思想,努力探求理解现代西方哲学的全新视角和维度,从而为实现人自身的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9,(11):6-9
"类特性"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的重要哲学理念,其所蕴含的人的普遍性本质和发展本质、对象性、两个尺度和社会性等思想是我们理解和把握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哲学依据。从马克思的"类特性"视域来重新深入思考和审视新发展理念,是人们践行新发展理念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理论界无法回避的重大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中国思想中,"哲学"及植根于它的整个学科体系以一种几乎无远弗届的力量影响着中国人对自己传统的体会与解释。如想避免对传统思想做出素朴与简单的最后解释,那么在理解传统之前,反思据以理解的整个框架与境域,应当是比较审慎稳妥的做法。在不可避免地把"中国思想"问题化之前,也应尝试着将"哲学"问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哲学思潮不断兴衰的历史中,找到那个通常据以判决中国思想的哲学观,并将其变成追问的对象。牟宗三直接依据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重新解释中国古典思想的努力不可谓成功。所谓哲学之第一开端是在存在—本体问题的引导下建立成先于生、同于生的体系。在中国思想遭遇海德格尔并藉之重新发现亚里士多德及整个西方古典思想之后,从中国思想由以兴起的整全原初经验重新审视、权衡哲学开端的机缘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18.
"不可或缺论证"是当代数学哲学讨论的重要问题,也是关涉数学实在论成立与否的核心论证环节.在"不可或缺论证"的争论中,奎因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其立场在这场争论中处于一个关键位置.奎因哲学,特别是其以自然主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确证整体论和本体论承诺命题,构成了"不可或缺论证"的基本理论框架,成为数学实在论辩护的主要理论依据.但由于奎因思想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其内在矛盾,这些理论框架又同时激发着反数学实在论的发展,即奎因哲学引导着"不可或缺论证"正反双方的逻辑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探索的阶段性重大成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哲学"的形成。但这种哲学形态不是通过这一部著述就完成了建构的,其中相当多的思想是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后思想发展中、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变迁中得到拓展、深化、变革和修正的。从思想史的视角就"意识形态"的内涵变迁、"消灭哲学"的含义辨析、社会结构的整体把握、资本批判与"共产主义"建构等进行对照和梳理,可以从中凸现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价值。同时,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也提供了理解和评价《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参照系。  相似文献   

20.
舍斯托夫通过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转变、托尔斯泰的作品和尼采的生活悲剧,揭示了他们内心世界中存在着两个领域,"理性与良心"领域和"个性自由的心理"领域,展现了这两个领域的对抗和斗争,并重新提出了后一领域的地位与权利问题:被"科学和道德"所拒绝的人们还有没有希望?这也就是悲剧哲学的根本问题.悲剧哲学的宗旨是揭示和拷问与普遍理性法则相对立的"个性自由心理"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