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 关于国际间经济交往的必要性,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从社会分工和地域分工出发,认为国际贸易的发生在于地域不同而形成商品成本的绝对差异。各个国家专门生产劳动耗费少成本低的商品,通过国际间的商品交换,取得本国生产劳动耗费多成本高的商品,会使各国从国际分工中得到节省劳动耗费的好处。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经济发展的实践要求在理论上对于下列问题作出回答,这就是: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是什么?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与具体的贸易政策有什么关系?本文试图作一粗浅探讨。 一、国际价值论基础上的比较利益学说是科学的国际贸易理论 1817年,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了比较利益学说,这一学说是对斯密绝对利益理论的修正。斯密认为,国际贸易以生产成本的绝对优势为基础,即一个国家只应输出生产成本绝对量低于其他国家的产品,输入生产成本绝对量高于其他国家的产品。但是,在劳动生产率不同,从而生产等量商品所耗费的带动国量不同的两个国家之间,有没有必要和可能进行商品交换?如果可能,这种交换将依什么比例进行呢?斯密不能对此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3.
人类探索知识的过程,是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新产品的开发到产品老化是由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这里有一个由“短”变“长”,扬“短”避“长”。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扬长避短,但如果绝对地坚持扬长避短,一刀切,那么有些地方的经济效益并不理想。 根据比较利益理论,“只要在不进行贸易时各国之间的价格比率有所不同,每个国家就会有一种比较利益,所谓比较利益就是一种发现某种商品能力,而这种商品是一个国家能以相对成本劣势比其它商品小的条件进行生产。国家应该出口这种商品以换取其它国家的某些商品”。发展中国家根据自己具有丰富的自然  相似文献   

4.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对外经济发展是国内市场和交换的延伸,国际分工是由比较利益决定的。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和大卫·李嘉图的相对利益学说奠定了对外贸易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和列宁的著作中,又将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联系在一起。赫克歇尔(E.Heckscher,1919)和俄林(B.Ohlin,1933)将比较优势建立在生产要素和资源禀赋之上,从而创立了比较优势理论。整个看来,"赫克歇尔-俄林-萨缨尔森定理"服从于国际分工体系和专业化生产的要求。新古典贸易理论增加了外部性、规模经济和不完全信息等条件,提出动态比较成本论(Krugman,19…  相似文献   

5.
“共同富裕”分为绝对意义上收入的普遍提高和在此基础上相对收入差距的缩小两个层面。在绝对意义上的“共同富裕”视角下,斯密和马克思都肯定了分工所带来的生产率提高和社会财富增加,二者有相通之处。而在相对意义上的“共同富裕”视角下,斯密只研究了企业内分工,马克思既研究了企业内分工,也研究了社会分工;既在生产力层面对分工进行研究,也在生产关系层面对分工进行了研究;既研究了绝对剩余价值产生和相对剩余价值不断扩大的内在机制,也分析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对斯密分工理论的全面超越。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启示我们,通过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从而改变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限制相对剩余价值的扩大是缩小相对收入差距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一、对外开放理论中的新构想(一)国际大循环理论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并非凭空设想出来的,其理论渊源是西方的国际分工理论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它吸收了这些理论的精华,并对此进行了综合,是结合我国国情而提出的重要战略主张。1.它吸收了比较成本说的合理内核。包括两点:①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互利性;②比较利益或比较成本优势原则,即各国应按比较利益原则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各自都只生产在成本上占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用于同其它国家交换,取得国际分工的好处。但是,国际大循环理论(以下简称循环理论)又不是完全照搬比较成本说,而是以其  相似文献   

7.
发挥比较优势,是青海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发展对外开放的客观依据。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区域分工理论,各国、各地具有不尽相同的资源条件。有的在自然资源方面占优势,有的在经济资源(科学技术、生产条件等)方面占优势。不同产品的生产所运用到的资源组合也不尽相同,如果其运用的资源中优势资源占较大比重,则该国该地就会在国际国内分工中占据相对的优势,依据这种优势参与经济活动就能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否则就相反。青海作为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多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的相关条件上,如技术、资金、人才、生产力水平、自然环境等,…  相似文献   

8.
美国经济学家、货币学派创始人密尔顿·弗里德曼指出:香港是“不干预主义最好的例子”,是最典型、最充分地体现亚当·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政策的地区.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其经济学说的中心思想是“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主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他认为“政治家企图指导私人如何运用他们的资本,……是自寻烦恼地去注意最不需要注意的问题”.认为国家制定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从表面上看是保护了本国工业,实际上则会使国内资本从有利的生产部门转到不利的生产部门,造成生产力下降.因此只有充分的自由贸易,才能使资本投到最有利的地方和部门,才能使各国充分利用本国的土地、气候、资源等最有利的条件,生产与别国相比成本最低、生产力最高的商品.香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主要体现在:1、贸易自由政策.包括:外贸进出口和外汇黄金进出自由;外商投资自由;人员出入香港自由;除极少数违法商品(如毒品等)和依法管制商品(如征税商品、危险商品等)外,其余一切商品进出口自由;除极少数商品(如烟、酒等)征税外,其余一切商品不征税.  相似文献   

9.
《理论界》2017,(6)
《资本论》作为一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政治经济学巨著,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分工思想。马克思在扬弃斯密的分工理论的基础上,区分了分工的两种不同的类型并分析了社会分工与生产机构内部分工的关系;同时以分工为线索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不同阶段的演进过程;揭示了工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的生存困境;主张通过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推行新式教育消除旧式分工,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对于我国在新时期发挥分工的积极作用、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动力、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古典经济学与人道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当·斯密与其他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如斯图亚特、弗格森)通过工场手工业分工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合理化.他们一方面盛赞这种合理化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另一方面又敏锐地注意到与此相伴随的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分工的发展和机器的初步引入,使生产获得了一种骤然扩张的弹力,经济生活过程原有的均衡会由此被打乱.造成工人失业.第二.分工会造成新的社会不平等.譬如斯密写道:“在文明社会,虽然实行分工.但却没有平等的分工.因为许多工人没有工作.财富的分配并不是根据工作的轻重.……负担社会最艰难劳动的人,所得的利益反而最少.”“要是我们说.给全世界提供衣着之人自己却衣衫褴褛,一点也不过分.”最后,分工带来了异化的发展.斯密特别强调分工割裂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联系.劳动者由于过度分工在精神上变得弩钝.并且这种弩钝与工场手工业分工的发展成正比.一位作者瓦切克通过细致的文本比较,证明在异化问题上,苏格兰启蒙思想家深刻地影响了黑格尔,并由后者对这一问题做了进一步阐发.在《资本论》中.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合理化和机械化对直接生产者的影响被概括为:生产者作为主体在这一生产过程中表现为从属生产资料的客体.马克思将此视作拜物教在直接生产过  相似文献   

11.
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国际分工理论,强调某国以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竞争地位.探讨在相对竞争条件下的国际合作生产以及国别贸易利益的实现和互惠双赢机制,对我国的国际贸易实践会有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我国发展跨国公司的若干思考刘广琳我国发展跨国公司的必要性一、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理论的需要关于国际分工、国际交换,马克思的论述是:机器和蒸气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国际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他还指...  相似文献   

13.
腐败缘由:与社会控制有关的社会基本情况和社会控制条件衍变浅析田克俭按亚当·斯密的理论,市场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它能自发地调节和推动生产的进行。斯密认为在经济活动中人们都受“利己心”支配,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通过竞争和市场交换,这种个人追求自然...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关于国际价值和国别价值的讨论中有不少误区。要计算某商品的国际价值,需要将超过国际水平的发达国家的国民劳动的强度和生产率与国际水平作比较,确定一个换算系数,再用这个系数乘以发达国家的生产时间,然后再与处于国际水平的国家的生产时间进行平均或加权平均。在世界市场上,两国的商品都可以按照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但只要其中一国商品的竞争乏力导致其必要劳动时间进而国际价值被高估,该国就会成为国际贸易中的剥削一方,两国的商品交换就不再是等价交换。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还需要团结起来采取各种措施,如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等,并注重发展本国企业,才能对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施加更大的竞争压力,才能维护自身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超绝对利益学说的构建以及与相关学说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绝对利益学说和比较利益学说是以贸易双方都可以生产某种贸易商品为前提的。但在现实的国际贸易中,贸易双方越来越多地进行只有一方能够生产的商品的贸易,笔者将这种情形称为超绝对利益。超绝对利益商品具有自己的形成原因、定价方式和贸易利益。如果把超绝对利益的分析称为一种学说,那么它与绝对利益学说和比较利益学说既存在联系也存在区别。超绝对利益学说对于分析现实的贸易现象,解释现实的贸易格局,探讨贸易发展战略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贸易利益是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根本动力.在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下,国际分工扣贸易格局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分工和贸易相互伴生的关系引发了贸易与投资利益一体化、利益分配主体的多样化和分配机制的复杂化,传统贸易利益理论解释已显乏力.因此,建立适应全球生产网络背景的贸易利益理论是当前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研究课题.文章对传统分工模式下的贸易利益理论进行了梳理,并重点对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下的贸易利益分配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分工和交换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 ,但对其起源的研究仍是一个尚未得到科学阐释的问题。利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 ,构建广义价值论模型 ,从而揭示分工和交换的起源及价值决定的一般规律 ,对我国改革开放及理论经济学的研究意义重大。实际上 ,分工和交换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它们共同产生于对比较利益的追求 ,而比较利益又产生于相对生产力的差别。在供求一致的情况下 ,商品的交换是按照比较利益率相等的原则进行的 ,因而是平等互利的 ;由这种平均比较利益率决定的交换价值就是广义价值 ,它是调节价格运动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论述商品经济的普遍原理时,提出了“私人劳动”这一概念,这是研究商品经济存在条件的一把钥匙。在《资本论》第一卷首篇首章,马克思指出:“各种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总和,表现了同样多种的按照属、种、科、亚种、变种分类的有用劳动的总和,即表现了社会分工。这种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虽然不能反过来说商品生产是社会分工存在的条件。在古代印度公社中就有社会分工;但产品并不成为商品。或者拿一个较近的例子来说,每个工厂内都有系统的分工,但是这种分工不是通过工人交换他们个人的产品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社会已经成为了不可分割的整体.国家在行使经济主权时不仅应从本国政府利益出发,更应该基于一种国际主义视角,构建一种“负责任的主权”观念.应当在行使国家具体权力时,充分考虑本国民众、他国民众、他国政府、以及国际社会公共利益的各种诉求.透过构建与运用各种国际经济机制,进行“善意的国际合作”,最终达到促进国际社会福利的普遍提高以及防止本国利益群体通过寻租行为而扭曲国家政策选择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有没有社会主义城市垄断地租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农业地租时指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是地租的基本形式,垄断地租则是地租的特殊形式。那么,有没有社会主义城市垄断地租?这是需要运用马克思的地租理论,研究我国经济建设的实际,创造性地回答的新问题。马克思在研究农业地租时指出:由于在特殊自然条件下(如在特殊稀有的土地上)生产的稀有产品,这些产品的供给又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致使这些产品价格形成了垄断价格,“这种垄断价格既不是由商品的生产价格决定,也不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而是由购买者的需要和支付能力决定。”①由于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