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贺才情过人,诗歌的意象五彩缤纷,冷艳是其基本特征,此外意象的叠加、通感、跳跃、象征,又形成了其独创的风格和特色。  相似文献   

2.
李贺苦闷的诗歌与他诗歌的带有悲凄色彩的意象密不可分,这些意象群构成了一种低徊感伤的诗歌情调,在诗中回环萦绕,表现着理想与现实,人生与艺术的矛盾,无论是表现现实,还是表现幻化中的仙境,冥界都不能摆脱其困扰.  相似文献   

3.
4.
意象是诗歌的关键性元素,而月又是中国诗教中的传统意象,李贺诗中的月多属描述性意象,也有不少属于象征、比喻类意象。李贺的月和前人的月有很大不同,最主要的是有冷艳诡异之感。  相似文献   

5.
李贺诗歌意象的虚幻新奇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贺在他众多的神鬼诗里,描写了许多神仙、鬼怪意象,使诗歌中的意象表现出虚幻新奇的艺术风格;此种虚幻新奇意象特征的形成,一方面缘于他对屈原以至李白、杜甫、韩愈等诗人艺术经验的吸收和借鉴,另一方面也和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独特的心态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6.
李贺的诗歌讲究色彩意象的搭配,并素以纷繁的色彩、强烈的对比和浓厚的色调称著。多用通感的表现手法,其效果表现在"视觉与感觉"之间的串联和沟通相生。李贺诗歌色彩的运用,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比较显著的应属"意境"的营造、朦胧美和曲折美。  相似文献   

7.
前人对李贺诗歌的章法结构颇有微词 ,殊不知此乃贺诗歌独特的蒙太奇式的意象组合的结构方式 ,这既与其先有意象、诗句 ,再组织成篇的写作方法有关 ,也与其在结构上的着意变革、创新相联系。其主要表现为蒙太奇式的意象组合、意象叠加等。  相似文献   

8.
死亡是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反复吟咏的主题,她的死亡诗歌触及了死亡的规律、过程和意义。在基督教的传统教义和爱默生超验主义的影响下,迪金森的死亡观是豁达而又现实的,指出死亡是通往永生的桥梁,但灵魂最终能否获得永生还掌握在个人手中。  相似文献   

9.
死亡是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反复吟咏的主题,她的死亡诗歌触及了死亡的规律、过程和意义.在基督教的传统教义和爱默生超验主义的影响下,迪金森的死亡观是豁达而又现实的, 指出死亡是通往永生的桥梁,但灵魂最终能否获得永生还掌握在个人手中.  相似文献   

10.
“死亡”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不厌其烦的被加以描述。其中美国著名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爱伦·坡(Edgar Alan Poe)以死亡为主题的作品对后来的文学思潮和许多作家的创作都产生过深刻影响。而中国中晚唐诗人李旋是以其奇诡的“鬼”诗称著于中国古代诗坛,将鬼魅与死亡这类丑陋的意象,幻化成别具一格的美感,并对生与死的问题进行了形而上的探讨,因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深沉的哲学意味。在本文中,作者对这两位诗人的诗歌主题进行比较,目的在于阐述两人在其死亡主题的创作原因,表现手法和对哲学意义的思考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值得我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1.
李贺是一个悲剧诗人,他的诗歌意象的创造、题材的选择,都是以抒写悲慨、苦闷为主。对鬼域和仙界的描写,也是为了抒发自己在现实人生中内心的悲痛和愁苦。本文从意象和题材两个方面来阐释其诗歌所蕴含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2.
唐代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不仅深刻而广泛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而且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百花竞放,争奇斗艳.李白和杜甫两位伟大诗人在唐代诗坛上如同两颗熠熠闪光的明星,一个是以积极浪漫主义为主要倾向的“诗仙”,一个是以现实主义为基本特色的“诗圣”.其他开宗立派、影响久远的名家,有十余人;特色显著、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的诗人也有百人之多.就其创作方法的倾向性而论,绝大多数属于现实主义一派,与杜甫前后相邻;而以浪漫主义为主要特征,与李白遥相呼应的仅仅只有李贺一人.  相似文献   

13.
<正> 近些年来改革之风引发和加速了各方面的变化,文艺领域也出现了可喜的代谢现象。长期形成的那种不正常的艺术惯性,已不再能起支配的作用。人们身上因袭的包袱逐渐减轻,作品随之一天天增多。一部分有才能的中青年作家、艺术家,更是竭力摆脱约束,从实际出发,表述自己对生活的观照。他们的富有个性的作品,象一缕缕带有雨后荷香的清新的风,使人觉得爽快,为之鼓舞。总之文艺界在变,变得活跃了,富有生气了。可惜的是诗歌创作至今尚未出现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局面,甚至没有显露出能够使人感受得到的振兴态势。无论是量还是质,都无法同其它文学样式特别是小说相比。在文学领域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差异?一向被誉为诗歌之邦的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4.
时空超越的艺术表现在李贺诗歌中非常突出。诗人打破了现实时空的界限,让他自由的心灵在古往今来不同的时间;在现实、幻想不同的空间恣意翱游。表现了他理想不能实现的悲苦和沉重、艰难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5.
李贺诗歌具有独特的结构方式 ,大致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章法跳跃 ,跌宕起伏 ;二、起结无定 ,不蹈常规 ;三、虚实错综 ,变化多姿 ;四、意脉内藏 ,连接无迹。这种结构方式为李贺诗歌开辟了一种新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6.
“诗不厌改”,这是历代诗人的经验之谈,也为历代诗论家所一再强调。关于修改的意义和作用,修改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方法,特别是关于锤字炼句的必要性,人们已经说得很多。本文试图在意象结构的调整方面进行探索。现就管窥所及,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正于各位方家。一诗的意象结构,是指意象个体按照美学规范集结融洽的一种格局。我们知道,一首诗的构成条件不管有多复杂,但“让意象说话”这一点却不会为诗所拒绝。意象,作为构成一首诗整体形象的基本元件,必须在主观情思和客观生活的契合点上集聚成一个有机的共同  相似文献   

17.
诗家惊叹李贺诗歌虚荒幻诞的幽冥世界,同情李贺深重的怨恨悲愁,但细读李贺诗歌,又被其伟大悲悯情怀所感染。李贺深深关爱下层戍卒、农民、妇女以及少数民族,同情他们的不幸生活遭遇,悲悯他们的苦难人生,李贺把博大的仁爱情怀洒向这些弱势群体。晚唐李商隐和温庭筠的诗歌创作深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贺诗歌的宗教意识阮堂明《李长吉小传》中,李商隐曾以小说家的笔触记载了李贺将死时的情形:“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特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下榻叩头,言阿奶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  相似文献   

19.
李贺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独特而复杂的艺术现象,是诗人对其所处时代的特殊的心灵体验和感应.如王世贞所言:“李长吉师心,故而作怪”.他呕心沥血,以情为诗,使他的诗歌明显地构成一个情感系统.这就给了我们一种暗示:能否从其积淀于诗作之中的潜在意识方面(即王世贞所说的“心”)找到一个导口,从而批郤导窾,揭开长吉诗“怪”的外衣?当我们沿着这一线索摸索出长吉诗的迷宫,蓦然回首时,果然发现:有一条情感的潜流始终支配并统摄着长吉诗的审美意识系统,构成了其全部诗作的主旋律.这就是他诗歌作品中渗透出来的浓郁深沉的悲剧意识.或许它在诗人创作时是一种无意识,然而却是真实的存在.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李贺的诗歌,就是以悲剧意识为其内核的感情艺术.其它一切外  相似文献   

20.
唐代杰出诗人李贺的诗歌中弥漫着浓郁的死亡氛围,诗人以浓烈的色彩、奇异的想象对死亡世界进行了精彩的描述,并追寻死亡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在短暂的一生中,他体味着死亡的孤独,又对死亡怀有梦想,这缘于他独特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