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进行语篇分析和文体分析的研究已不少,但把它应用于古诗英译方面的探讨还不多见.黄国文曾从系统功能的人际功能及经验功能对《清明》译本进行分析.本从从语篇功能主位结构进行《清明》原文及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
3.
将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式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研究,以唐代杜牧诗《清明》为例,具体阐释图式理论在唐诗英译中发挥的作用,以期为译者的翻译活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翻译实践中把高度意合的诗词翻译成重形合的英语并非易事,前者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后者注重形式上的接应.意合与形合的巨大差异决定了汉诗英译时逻辑连接功能的重要性.基于此,文章拟从语篇逻辑功能出发,对杜牧《怅诗》及其英译本中的逻辑连接进行研究,探讨在逻辑功能的理论框架下英译本的得失.研究发现逻辑功能可以解释从意合向形合转换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从隐性逻辑关系到显性逻辑连接词的翻译,更有效地传递了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5.
清明杂思     
暑假闲暇,教儿背诵唐诗宋词,偶吟到韩栩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又吟到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不由勾起对清明的杂思。  相似文献   

6.
文化融合视角中的古诗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不同文化间出现融合趋势的背景下,译者应以介绍源语文化为目的,以忠实为原则,有效地传播源语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本文通过对两首中国古诗英译例子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如何在古诗英译中保存和有效地传达源语的文化信息。在古诗翻译中,译者多采用同化或异化策略。本文认为,异化策略能更有效地传达源语的文化信息,传播源语的文化,同化策略则可以作为补充。  相似文献   

7.
以李白名诗《玉阶怨》的两个英译本为语料,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评价理论指导下,对比研究两个英译本中态度资源、级差资源和介入资源的分布,评估原诗与两个英译本之间评价意义资源的转换。评价理论能够启示汉语古诗英译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传递。研究发现:在两个英译本中,态度、级差、介入意义基本通过补偿或平衡做到了整体对等转换,同时介入意义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可做细微灵活调整。不在于评价译本的优劣,而旨在阐释评价理论对于汉语古诗英译的指导价值,并丰富李白诗歌英译研究。  相似文献   

8.
诗歌翻译要求译者在理解原诗的基础上对诗中必要的地方进行变通处理,以确保古诗意蕴的准确传递。本文从分析阐述古诗《梅花》几个英译差异入手,通过实例分析几种变通方式,探讨改译理论在古诗英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学术界对杜牧<清明>一诗不断作出新的阐释.本文重新检视了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说法,并从民俗、语言、文学等角度,挖掘了这一诗作产生的深层社会文化背景,勾勒出了该诗的流变过程,从而有助于准确地理解这一传诵千年的名作.  相似文献   

10.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出生于世家望族,先祖杜预,是晋朝赫赫有名的镇南大将军,编纂了《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是文武双全的人物。祖父杜佑,更是唐代三朝宰相,声名显赫。家世渊源使杜牧素有远大抱负,而正当壮年,想要大展拳脚的时候,却遭他人排挤。在清明大家纷纷祭拜祖先时,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壮志难酬,无法仿效祖先建立功业的心情,自然是愁不堪言的。全诗的结构、意境都是围绕这"客愁"来表现的。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以《孝经》的三个英译本为例,从跨文化的角度探讨了中西方译者在专有名词、句意表达,文体风格等方面的不同,进而得出结论:翻译方法及策略的不同究其根本乃是源于不同文化圈对译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这一哲学解释原则为基础,从“视界差距、理解偏见、视界融合”等方面着手并结合个案分析,论证了“原文语言自身特点、外界干扰和译者主观因素必然导致“误读”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中山大学黄国文教授先后用系统功能语法的三大纯理功能分析了唐诗《清明》及其英译文,向我们展示了系统功能语法在分析诗歌翻译中的作用。在黄教授论文《〈清明〉一诗英译文的人际功能探讨》的基础上,对该诗及其英译文的人际功能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希望能为古诗英译的人际功能分析提出更容易操作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4.
辜鸿铭《论语》英译本中的视界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重要概念“视域融合”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亦有其重要意义。以辜鸿铭翻译《论语》的实践为例,辜鸿铭考虑到当时的中国国情和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在追求视界融合的过程中作出较为积极、有效的选择,删除源语文本中不利于视域融合的部分,重视西方文化历史以拓展儒家思想的精华,为典籍英译提供了一种颇具参考价值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5.
格雷马斯的<结构语义学>为翻译视点转移提供了理论依据.得体的视点转移发生在关系结构的两个端点之间.如果超出结构边界,译文就难免偏离原文"A/r(S)/B"的语义关系结构.在本研究中,"A"被设为表述项,一个显现概念,"B"被设为被感知项,一个隐性概念,"r"是连接"A"和"B"两个端点的语义关系轴.翻译视点超越了这两个端点,译文就不可避免地会偏离原文视阈.一旦"A1"成为翻译焦点,"B1"随时可以取代"A1"成为的新表述视点"A2",原文"A1"转化为译文的隐性感知项"B2".这种情况下,采取翻译视点转移可以最终达到视阈融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90年代的杜牧研究虽相对沉寂,但仍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论著12种,论文约80余篇,主要着力于分析杜牧的人格与思想、解读与赏析其具体作品及咏史诗的研究,并且出现了比较研究这一杜牧研究中的创举。把握90年代杜牧研究的总体情况,分析其特点,可以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从题材、体裁多方面进一步开阔研究视野;继续丰富和改进研究方法;进一步突破和创新研究角度。这些努力已在90年代的杜牧研究中初露头角,有待于进一步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在《红楼梦》的众多英译本中,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先生的译本在译界颇受好评。从一种新的翻译维度——深度翻译的文化视角出发,通过译文比较的方法,即“比较-分析-结论”的模式,概括出深度翻译理念在《红楼梦》两种英译本中的策略体现及其对文化传递的重要意义,进而总结出深度翻译的一些特点,纠正有关深度翻译的一些错误看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空间关系和动静对比入手,通过分析诸多译者对<江雪>英译的不同处理,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和理解对翻译的影响,并从比较文化的角度点评了各家译文.  相似文献   

19.
霍姆斯和图里等人构建的描写翻译学采用的描述性方法为现代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自1872年香港首现《水浒传》节译本至今,陆续出现了十余种英文节、全译本。,拟运用描写翻译学理论从历时性角度研究《水浒传》的译介过程,考察该名著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不同译苓,按历史阶段对其重要译者及译本进行梳理,分析各译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总结各阶段译本的主体共性,客观描述影响其翻译过程的社会历史文化诸多因素,以期加深对翻译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水浒传》英译本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部优秀的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在我国较为流行的《水浒传》的两个英译本为赛珍珠的All Men are Brothers和沙博理的Outlaws of Marsh.本文笔者将对这两个英译本在翻译的风格转换及文化移植方面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