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与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国恩 《江汉论坛》2001,4(3):87-90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包含了宗教的因素。宗教意识有助于激发浪漫主义的激情和幻想,但文学中的宗教意识肯定与正统的神学无关,而只跟感受到宗教的重要性的人们的私生活联系在一起。如果宗教信仰构成了对浪漫主义者个性和现世原则的否定,那就会使作家疏离浪漫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2.
处于乱世之中者,身不由己地犯下了许多罪恶。而这些罪恶使他们无尽地纠缠于自责和痛苦之间。在宗教传统久远的国度俄罗斯,作家及其笔下的人物在找不到现实出路时,往往由忏悔而皈依宗教,由宗教而获致救赎。而与此相对照,中国作家及其笔下的人物却无法找到宗教的巢臼,注定了他们绝望沉沦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浪漫主义思潮源于西方,而中国"五四"浪漫主义思潮主要由留日作家掀起.通过日本这个"二道贩子"接受西方文学思潮,正是中国新文学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日本这个中介不仅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作家对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接受,而且其本身的成就与特色也给中国浪漫主义思潮提供了很多美学因子.  相似文献   

4.
创造社作家留学日本期间,普遍对19世纪末欧洲文艺思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文艺观的形成和文学创作上,他们都受到了19世纪末欧洲以唯美主义为核心的文艺思潮的诸多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新浪漫主义文学观。  相似文献   

5.
吴诗媛 《殷都学刊》2007,12(2):121-123
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创造社前期一直被含混地概括为具有"为艺术"的特质,事实上,这中间仍存在有待清理的问题。本文试图将创造社对"为艺术"这一西方概念进行的发挥作一个简单的呈现。  相似文献   

6.
在中西文学作家中,沈从文和卢梭可谓真正的"情感"作家。在文学创作上,两人皆以情感为本,以审美化的眼光以及自然优美的笔法抒写情感;在文学批评上,两人皆以审美化的情感为第一原则,构建各自的审美理念;无论是创作还是批评,两人文学观中的浪漫主义情感特质有着惊人的契合性,并各自延续、构建着中西浪漫主义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7.
艾青诗歌中表现了“救世者”、“创世者”的宗教情感,这种情感的形成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其社会思想、审美思想、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使其诗歌具有世代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8.
尽管学术界对浪漫主义这一概念存在较大分歧 ,尽管欧洲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有着不同的倾向和特征 ,我们还是应当认可这样一个事实 ,即欧洲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统一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很长时间以来 ,我们对欧洲浪漫主义的很多观点和看法是肤浅的和不全面的 ,我们不仅错误地理解了“消极”与“积极”浪漫主义的划分 ,还忽视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特有的政治和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9.
朱曦 《学术探索》2003,(10):82-84
本文以学术界不太关注的创造社"小伙计"作家的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对"小伙计"作家叶灵凤等人的小说文本作深度研究,认为模仿与解构是他们小说的典型模式,他们既受到创造社"元老派"作家写作模式的影响,又超越了"元老派"作家的写作模式,为新文学浪漫主义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作为现代最著名的新文学社团之一,创造社从成立之初到停止活动,始终将文学批评看成一项十分重要而又迫切的工作来做。其主要成员都是一身二任,兼治创作与批评。他们创办的多种刊物,或以批评为主,或辟有批评专栏,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的批评界发生过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前期,他们标榜“自我表现”的批评观,其批评实践与人生写实派批评形成了互补之势,丰富了现代文学批评的内涵。后期,参与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的格局。创造社的文学批评活动,其优长与缺陷、贡献与局限产生了错综复杂的效果,但对于推动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而言,他们的劳绩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相似文献   

11.
魔幻浪漫主义的长篇游走叙事——《西游记》的艺术首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神话学和社会历史分析的方法,对<西游记>的游走模式、神话思维、意象创造和魔幻系列的审美表现特点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个关于<西游记>研究从未涉及的问题--"魔幻浪漫主义的游走叙事"的命题. 游走叙事是以取经人物的追求为情节动因,心性目标实现在寻找的中途,社会理想目标实现在终点,但过程中的妖魔阻难是叙事中心,也是塑造人物的重点所在.以自觉的神话思维的意象形象方式创造的小说,体现为变形思维,假定的因果律,交感巫术的致用,超凡能力的想象建构,实现的理想境界,带有与现实历史同构的寓言性质.  相似文献   

12.
刘波 《阴山学刊》2007,20(1):32-34
在晚明个性解放思潮中,对于明末清初戏曲、小说产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在左派王学影响下,由李贽、汤显祖、冯梦龙、孟称舜等人直接推动而形成的强大的写“情”思潮,它催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为这一时期的文学史增添了最亮丽的色彩。《牡丹亭》中的主人公杜丽娘形象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汤显祖的“至情观”。  相似文献   

13.
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思想是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涂氏宗教思想中宗教与社会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力的作用模式",对解释宗教与社会背后更为一般的作用机制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法治社会与人情社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刚 《社会科学》2002,(11):53-57
人情传统与法制精神并存是当代中国社会一大特点。本文从人情世故、熟人社会、关系社会、面子社会、人治传统与伦理社会等多重角度 ,分析了人情社会的特征 ,揭示人情与法制的冲突已成为现代化进一步深入的障碍 ,进而提出告别人情传统、走向法制社会 ,并提出可供选择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宗教现象穿越了自古迄今人类的一切时空存在。人类一切的精神文化都能找到宗教的影子。宗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文化形态,它有益于人类文明进化。中国民间社会中蕴含有丰富的宗教心理和情结。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在当代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观察世界的宗教问题,必须把握宗教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特点,其中"最根本的是宗教存在的长期性"。  相似文献   

16.
童世骏 《社会科学》2008,16(1):4-15
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代表尤根·哈贝马斯最近几年来频繁讨论与宗教信仰及其社会作用有关的话题,本文在澄清这些讨论的具体语境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哈贝马斯在"内部超越"观念的语言学转译、"后世俗社会"对宗教传统的世俗转译、实现"内部超越"的社会文化条件观念等方面的观点,并设法表明,哈贝马斯以"超越性"的内在化作为重点的社会批判理论,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文化的当代意义,思考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沟通的文化前提,甚至还可能有助于我们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前提.  相似文献   

17.
要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就要努力弘扬儒家伦理精神,因为,儒学系统中所蕴含的各种伦理精神如忠恕、节俭、仁爱、重义、诚信、孝悌、克己等,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表征和重要源泉,也是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儒家伦理精神的张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价值目标,也是推进小康社会建构的强大精神力量,它能够为“小康”的实现提供社会规范、精神动力和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8.
宗教必须与其所处社会相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没有自成一体的历史。所有宗教都与其所发生的社会生活相联系,都必须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适应。宗教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我们要面对如何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继续保持党的宗教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发挥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积极社会作用,是宗教社会领域的重要工作与任务。  相似文献   

19.
论社会财富的创造和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使用价值的角度分析 ,社会财富的创造源于各种要素。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民营企业家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 ,依靠投入各种属于自己所有的生产要素、依靠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依靠自己的各种创新活动和发挥自身人力资本优势而获得的收入 ,即使巨大也是合理的。之所以合理 ,那是由于所有这一切收入本来就是由他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同时政府官员、民众、企业家三者在社会财富的创造和分配上 ,只要相互采取最优化的鸽派策略 ,就必然导致民富国强、皆大欢喜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