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岩 《船山学刊》2013,(3):124-129
"宗教意识"是唐君毅宗教哲学的核心概念,它被用来解释宗教的起源和本质。唐君毅认为:在结构上,宗教意识表现为一个包含现实、理想以及超越活动的超越性结构;超越性结构中每一环节的不同,则决定了不同宗教意识在价值上的高下;宗教意识与道德意识、科学意识等相互制约又互相促进,从而共同构成了自我的完整存在所需要的文化意识世界。唐君毅的"宗教意识"概念从存在论角度对宗教起源做了有价值的探索,对其哲学体系的构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研究存在过于主观化的倾向,因而又可能导致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后嗣观念是人类文化观念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嗣观念的强烈程度与历史意识成正比,与宗教意识成反比.中国儒家后嗣观念重视父系嫡亲男性后嗣的单线传承,这在中国历史上居主流地位,且与中国人分外突出的历史意识相互强化;而中国儒家这种特殊的后嗣观念对中国人的宗教意识起到了一定的替代作用,使中国人的宗教意识相对淡薄.  相似文献   

3.
论悲剧意识里的宗教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剧意识和宗教意识都孕育、生长于人类生命与智慧的土壤里,它们都注重阐释人类的悲剧性与终极性问题,如生命与死亡,希望与绝望,有限与无限等;都注重表述事实世界与意义世界中的生存经验,并把这种经验升华为崇高而神圣的价值领域去追问和解答。与宗教意识完全对立的应是科学意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悲剧意识就介于它们二者之间,标志着科学与宗教矛盾对立的理性与超理性、自然与生命、规律与信仰等都在悲剧意识那里得到张扬而被消融、统一为价值意义内容。在悲剧意识与宗教的关系上交织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古希腊悲剧里显露出不可理解的命运,莎士比亚悲剧包藏的深重的苦难,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悲剧被笼罩在罪恶的深渊里,卡夫卡面对的恐惧与荒谬,奥尼尔领悟出的神秘,它们都非常鲜明而复杂地显示出悲剧意识里的宗教情怀和眼光。并且表明,悲剧与宗教间存在着相当的亲缘关系和契合点,宗教观念  相似文献   

4.
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民族历史的早期,宗教渗透到文化领域的各个侧面,原始宗教意识成为建构原始文化的主要支柱,哲学、科学、艺术、道德、礼仪等,无不与宗教存在不解之缘。可以说,缺乏宗教,原始文化的古朴画卷难以绘制,原始艺术的神秘殿堂无法矗立于人类文明发展长河的源头。原始宗教信仰有时就是人们的理想,人们虔信笃奉,执着追求;有时又表现为潜意识,伏流暗藏,隐行潜移。原始宗教给人们带来了心灵的恐惧和精神的锁链;人们创造的宗教理想又给自己的苦难生活带来缥渺的期望,抚慰着人们的灵魂,鼓舞了与自然奋斗的勇气。而融汇于感情、思想、欲望中的宗教意识,更是无孔不  相似文献   

5.
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南疆三地州基层党组织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南疆三地州农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自觉性;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落实宗教管理制度,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强化南疆三地州村干部的执政意识,提高其履行职责、落实维稳措施的责任感;加强“四老”人员的监督管理;对信仰宗教、参加宗教活动的党员依情节予以处理。  相似文献   

6.
宗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宗教文化能够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各种宗教关于仁爱万物、泽被草木的主张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以及对理想境界的描述等等 ,都表现出深刻的生态意识 ,并促进着宗教的生态保护实践。宗教的生态意识与当今生态保护需求的契合 ,从一个侧面提供了当代宗教能够存在、发展的有力依据 ,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艺术与宗教经常是不可分离的。宗教追崇灵性生命,一如艺术对灵感的渴望。在漫长的人类文化史上,宗教对文学艺术产生过一定的促进作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长期以来,宗教与文学的交叉研究一直是个热门课题。关于宗教文学,评论界通常的界定是:“具有重要宗教内容的文学”,而不是单指弘扬宗教的文学。从这一概念出发,宗教文学被分为了四大类:一、弘扬宗教信仰的宗教经典读物;二、陈述个人宗教意识的文学,包括触及宗教问题而富于哲理性和准哲理性的作品;三、具有宗教主题的大众文学;四、基本上是非宗教的想象作品,但是含有很多宗教的观念…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与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国恩 《江汉论坛》2001,4(3):87-90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包含了宗教的因素。宗教意识有助于激发浪漫主义的激情和幻想,但文学中的宗教意识肯定与正统的神学无关,而只跟感受到宗教的重要性的人们的私生活联系在一起。如果宗教信仰构成了对浪漫主义者个性和现世原则的否定,那就会使作家疏离浪漫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9.
“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关于宗教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对宗教的本质特征给予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界定。然而,对于这个命题的理解,特别是其中的“颠倒”这一概念的含义是什么,我们却从未进行过详细的考察和论证。更甚的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几乎所有的有关教科书和文章著述,都是在与哲学唯心主义同一个意义上理解宗教世界观的“颠倒”性质,即把它解释为对意识与物质的关系的颠倒;具体而言,宗教同哲学唯心主义一样,是把人的意识绝对化,成为现实的物质世界的本原。二者之间的区别仅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即这种绝对意识在宗教世界观中表现为虚幻的神的形式;而哲学唯心主义则从逻辑上把它规定为现实的人的意识(主观唯心主义)或是现实的客观本质(客观唯心主义)。因此,宗教世界观同哲学唯心主义一样,在本质上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颠倒反映,它们具有一致的认识论根源。这种把宗教世界观与哲学唯心主义简单等同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既违背客观事实,也同马克思的思想相悖。它不仅在理论上导致了对宗教的简单化理解与批判,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实践中对待宗教的粗暴态度和行为。本文的目的即是试图对这一问题给予辨正澄清。  相似文献   

10.
全球的宗教观念和仪式如此复杂多样,以至从一个单一的概念框架难以理解宗教。本文的任务不是试图在这里定义宗教,而是要揭示进入宗教的与自然世界的传统联系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这些古代的联系为世界宗教可以在回应我们当代的环境危机中发挥作用的种种方式提供了洞见。也就是说,世界宗教可以有助于激活某种生态意识。这样一种生态意识,是人类一种新的存在方式——可以重拾、重估、重建世界宗教中历史比较悠久的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