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亲密关系是大家所熟知的。1930年,闻一多在青岛大学国文系任教,臧克家在这所学校读书,他们以师生关系结识了。闻一多的思想、人格及艺术追求深深地影响了年轻的臧克家。臧在后来回忆这段交往时曾说道:“认识了他的人,读他的诗《死水》,  相似文献   

2.
臧克家同志三十年代的诗歌多有名篇佳作,而四十年代也不乏姣姣者。写于一九四二年,现选入六年制中学高中语文课本的《春鸟》,便是一篇思想性艺术性都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的《九歌》研究 ,将传统“小学”考据方法与西方文化人类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认为《九歌》作为文化典籍在其流变中经历了由“神话”到“经典”、由“宗教”到“艺术”的发展 ,这是一个从以娱神为目的的巫术礼仪 ,到礼乐教化的歌舞仪式 ,从“祭坛”到“舞台” ,从“祭仪”到“戏曲”的文化史演变过程。由闻一多《九歌》研究开辟出来的人文关怀视野和舞台美学的感悟和领会之途 ,在《九歌》和《楚辞》研究史上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和徐志摩是“新月派”诗人中的联袂双璧,可以说,“新月派”如果没有这两位诗人,它在诗坛上的影响和光芒都将大大地减弱。这两位诗人后来的结局是众所周知的。有的人对于徐志摩的早逝表示过无限的惋惜,甚至认为如果他不是早逝,以后有可能走上闻一多那样的道路。诚然,对作古者妄作臆断是没有多少根据的。不过每当想起这两位在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强烈影响的诗人时,我总是不禁想起了马克思谈及拜伦和雪莱的那段话。他认  相似文献   

5.
王锦厚教授撰写的《闻一多与饶孟侃》一书,近日已由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270千字。 该书是作者为纪念闻一多诞辰100周年暨澳门回归而撰写的学术专著。闻一多是诗人、学者、民主斗士已广为世人所知,饶孟侃则长期被冷落。然而,他们两人又是密友,不仅共同探索诗艺,启发创作,合作译述,而且共同编辑《晨报副刊·诗镌》、《新月》月刊……可以说:都是新月派的骨干诗人,主要理论家,重要活动家,几乎参与了新月派从形成到消失的全过程。作者把闻一多、饶孟侃二人视为新月派的又一种典型,以翔实的史料,对两人的思…  相似文献   

6.
从闻一多的学术经历来看 ,《庄子》实为其研究的重要内容。他不但在论文中、在教学活动中对《庄子》的文学性、哲学性给予独到而深刻的评价 ,而且从校释的角度对《庄子》中许多篇章进行了深入分析。因为对《庄子》的重视及热爱 ,他的文学创作也受到《庄子》较大影响。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 ,他对庄子的态度也有复杂的一面。闻一多的《庄子》研究具有丰富内涵 ,值得我们认真品味和探索。  相似文献   

7.
新编12卷本《闻一多全集》出版了.这是武汉大学闻一多研究室花了10多年努力的结果.这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闻一多全集》.这是一桩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因为,闻一多的骨头和鲁迅一样是最硬最硬的,是中华民族传下来的骨头,毫无奴颜媚气,为人处世坦率真诚,严以律已,热爱人民,勇担历史责任;不顾个人安危,面对权贵,猛斥邪恶;心存烈火,从容赴难.这种骨头,风格,志趣,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万万少不得的.出版不是目的,请大家读是目的.读,也不是目的.请大家向他学,继承他,像他那样把自己溶在历史之中,不惜一切,不顾一切地担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如实地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才是目的.这是反腐倡廉,祛邪扶正,建设社会主义,保卫社会主义的必需.  相似文献   

8.
新编12卷本《闻一多全集》出版了。这是武汉大学闻一多研究室花了10多年努力的结果。这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闻一多全集》。这是一桩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因为,闻一多的骨头和鲁迅一样是最硬最硬的,是中华民族传下来的骨头,毫无奴颜媚气,为人处世坦率真诚,严以律已,热爱人民,勇担历史责任;不顾个人安危,面对权贵,猛斥邪恶;心存烈火,从容赴难。这种骨头,风格,志趣,是建设社会主义现  相似文献   

9.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祖国的独立富强,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一部中国近代现代史,就是一部爱国运动史。它记载着爱国勋业彪炳千秋的千万民族英雄和革命英烈。闻一多,巍然立于其间。 闻一多是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曾在《爱国心》一诗中写道:“这心脏底海棠叶形,是中华版图底缩本。谁能偷去伊的版图?谁能偷得去我的心?”是的,闻一多有一颗“为我的祖国烧得发颤”(《我是中国人》)的“爱国心”。他将自己赤诚的心献给了祖国,祖国永远铭刻在他心上。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喷射出炙人的光焰,照耀着后来者前行的爱国道路。  相似文献   

10.
《静夜思》英译文的概念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礼德建构系统功能语法的目的之一是为语篇研究提供一个分析框架.用系统功能语法进行语篇分析和文体分析的研究已不少,但把它应用于古诗英译方面的探讨还不多见.文章拟从韩礼德的人际纯理功能入手,分析李白的<静夜思>的4种英译文,以期为翻译研究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臧克家任《诗刊》主编时,显示出融参政、学术、文学或官员、编辑、诗人三位一体的主体性质和社会角色.笔者从零碎的材料“串联”出的微言大义中发现,在文学权力者“收编”桎梏缝隙中生存的臧克家,并没有分享到决定性的权力,在主持《诗刊》工作时陷入一种身份认同危机.在私人空间、公共空间的写作和言说都处在权力的阴影之下,他担任《诗刊》主编的意义在于它展示了复合型主体在诗歌、政治的合力共振中对文化建设所产生的正、负效应.  相似文献   

12.
《死水》是闻一多先生写的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完美结合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以一种别样的形式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也坚决地贯彻了诗人"三美论"的艺术主张.正是这首诗,让读者同时看到了诗人的伟大灵魂和他对艺术的独特追求.  相似文献   

13.
新编《闻一多全集》问世武汉大学闻一多研究室编辑、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十二卷本《闻一多全集》已于日前问世。闻一多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一生著述甚丰.抗战后期他积极投入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7月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两年后,朱自清、郭沫若、吴...  相似文献   

14.
武汉大学闻一多研究室编辑、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十二卷本《闻一多全集》已于日前问世。闻一多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一生著述甚丰。抗战后期他积极投入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7月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两年后,朱自清、郭沫若、吴晗、叶圣陶编辑的四卷本《闻一多全集》就由开明书店出版了,这部全集的出现,不仅在当时有重大意义,而且影响深远。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还有大批遗著未能收入集中。多年来,人们期待一部更完整的《闻一多全集》。1984年3月,中宣部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发出《关于整理出版闻一多著作的通知》,指定武汉大学成立闻一多研究室,负责新编《闻一多全集》。同意聘请季镇淮、范宁、薛诚之、何善周、胡国瑞为新编全集的顾问。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一诗脍炙人口 ,千古流传。它借着平淡浅显的文字 ,清晰地刻画出了诗人客居他乡的思乡情怀。笔者运用韩礼德的经验功能分析 ,对李白《静夜思》一诗及其七种译文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表明 :(1 )对同一经验的看法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过程来体现 ,但是不同类型的过程表达出来的具体意义和意境却有所不同。 (2 )用功能语言学的分析框架来分析诗歌及其译文 ,可以帮助我们从新的角度认识一些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存在的和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lt;静夜思&gt;是一首千古传诵的五言绝句,这一绝句的英文译作已有十几种.怎样才能使英译文读者与中文读者在阅读原诗时有大致相同的感受,这是很有研究的必要的.文中就该诗的十四种英译文从标题、译者、用词、韵律和风格五个方面进行了比较与评论,以期进一步提高译文质量,不损害伟大作品的永久魅力.  相似文献   

17.
《春》     
春天有一双灵巧的小手,她造就了——抚面的春风,和煦的春光,轻盈的春雨。春天有一双清澈的眼睛,她发现了——嫩绿的春芽,艳丽的春花,苏醒的万物。春天有一对灵敏的耳朵,她听到了——鸟儿的鸣叫,孩子的欢笑,世界的美妙!《春》$浙江湖州市环球小学@屠清音  相似文献   

18.
张教诚 《社区》2009,(14):13-13
反复阅读马未都先生《“床前明月”之“床”》和谢德明先生《“床前明月”之“床”并非马扎,而是井栏》两文(两文先后刊载《书摘》2008年第6期和第8期),发现两位先生的立论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床”在户外,而不在室内;李白一上场就望月思乡.而不是一觉醒来,看见“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而后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相似文献   

19.
《闻一多先生年谱长编》是闻黎明同志积年努力的成果。这本内容十分丰富而翔实的书,足可以令读者对闻一多其人和他的时代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闻一多先生既是一位卓越的爱国者,又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和充满激情的诗人。他从一个脱离人民群众的知识分子,转变为同人民一起奋斗的战士;从一位接受美式教育的民主个人主义者,转变为坚定的革命者。他所走的道路,以及他为民主革命而牺牲,对今天乃至今后的几代人——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仍会发生很大的教育与感召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死水>是闻一多先生的代表作.读<死水>,只有纠当时人不重其思想内涵之偏(<死水>是一首愤激的爱国诗);也纠闻先生辩解自己"没有技巧"之偏(<死水>贯彻了诗人"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诗歌主张),才能真正领会<死水>的审美价值.在借鉴西方诗歌绘画理论的同时,闻先生又提倡恢复"对旧文学信仰"及中国古典诗画意境之传统,因而在重新审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成绩及局限(全盘西化而导致传统文化断裂的今天,闻先生的主张更见其卓越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