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将王尔德的喜剧置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从19世纪末英国唯美主义的特点以及消费文化对王尔德喜剧创作的影响两个方面,论述王尔德喜剧创作与唯美主义的矛盾,揭示了王尔德喜剧创作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唯美主义视角下王尔德童话中主人公的苦难.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王尔德在童话的写作过程中注入了唯美主义的意图.相对传统童话,王尔德笔下主人公所经受的苦难是异乎寻常的,王尔德童话中没有传统的反面角色,主人公的苦难都是自身引起的.这两个特点都反映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3.
"唯美"与"颓废"--对王尔德的文艺美学思想的重新考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英国 19世纪唯美思潮是西方美学和文艺学中不可忽视的话题 ,尤其是运动的主将王尔德更是一位富有争议性的人物。本文主要论述了王尔德的文艺美学思想 ,分析其“唯美”概念的内涵 ,以及被人们指称为“颓废”的原因 ,提出对西方历史上的唯美思潮以及王尔德的文艺思想应作重新的考量。  相似文献   

4.
王尔德唯美主义童话中的基督受难原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王尔德如何从唯美主义角度阐释基督,并将基督作为受难原型应用于童话创作中。王尔德根据自己唯美主义思想和不同生活阶段的需要把基督视为完美的个人主义者,理想的艺术家或者慈悲仁爱的神祗。基督的主题在王尔德童话中反复出现,或作为受难的原型人物,或融入童话的故事情节中。以基督为原型的童话创作也反映了王尔德的道德观。  相似文献   

5.
乔国强  陈娴 《江汉论坛》2007,(2):107-110
王尔德通常被认为是一位在创作中宣扬"唯美主义"、在理论上反对现代主义的作家.事实并不尽然,王尔德在"理论"与"实践"中常常有不相一致的地方.他在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秉承了波德莱尔关于"审丑"等理念,实践了现代主义的一些创作精神.本文试从分析比较王尔德与波德莱尔之间的"师承"关系入手,阐述王尔德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中是如何"玩弄"罪孽的并藉此指出<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6.
消费文化下的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的矛盾性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彬 《理论界》2006,9(9):162-163
王尔德作为19世纪末唯美主义运动的领军人物在他的文艺理论、作品和他的生活中体现出明显的矛盾性特点。本文分析了在19世纪末的维多利亚时代崛起的商品消费文化,探讨了唯美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指出消费文化和唯美主义的相互渗透与平行,说明了王尔德于唯美主义艺术形式的多重镜像中寻求主体认同感以对抗资本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尝试,从而对王尔德的矛盾性及其意义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7.
易卜生对王尔德的戏剧创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王尔德的喜剧《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与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在《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一剧中,王尔德通过塑造温德米尔夫人、厄林太太等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娜拉形象的反思,并对易卜生提出的有关婚姻家庭、妇女独立等社会问题,给出了颇具现实意义的答案,从而消解了娜拉离家出走所承载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方有所谓人的精神乃知、情、意三位一体之说。如果说现实主义诗学强调的是知,浪漫主义诗学强调的是情,那么,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诗学强调的则是意,或用他自己的说法叫做自我或个性。王尔德认为人生的目的即在于追求个性的实现,而艺术则是最佳的途径。也正是在这一个意义上,笔者认为王尔德的诗学本质上应归在伦理学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9.
分析王尔德喜剧中一系列浪子形象 ,探讨王尔德纨绔主义的审美主义特征 ,涉及社会身份、哲学观念、伦理态度、美学趣味以及同性恋视角等相互联系的几个层面 ,指出王尔德纨绔主义所面临的困境 ,是对主体审美感性因素强化和夸大的必然后果 ,其中的成与败、得与失反映了审美现代性自身所固有的矛盾和曲折  相似文献   

10.
作为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为艺术而艺术"是王尔德唯美主义艺术观的精髓,他运用多种体裁的创作实践着自己的艺术主张。本文着重从不被人们重视的王尔德童话作品《夜莺与玫瑰》的分析中,探究他的唯美主义的特征,认为在这篇童话作品中,王尔德通过虚构的故事和幻想的形象,充分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讴歌和假、丑、恶的鞭挞。同时,也将唯美主义的艺术观发挥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11.
杨霓 《学术探索》2010,(6):136-140
拉康关于自我建构的精神分析理论扩展了文学批评的视野。王尔德的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较好地体现了自我建构的主题:主人公道连自我认同的失真和俄狄浦斯情结过渡的失败导致了他无法确立主体性,死亡成为在想象界与象征界间徘徊不定的他之最终解脱;作者王尔德采用自画像的原理创作该小说,以他者的形式呈现自己,借此进行另类的自我建构。道连与王尔德安身立命之根本都是在探寻“我”之真相。  相似文献   

12.
王尔德在《快乐王子童话集》中无论是从题目的选择,还是语言、结构和情境上都运用了反讽手法。其反讽群像构成了维多利亚时期的人物缩影图,揭示了王尔德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以及对功利主义的批评。  相似文献   

13.
王尔德是19世纪末英国著名作家、唯美主义流派的中坚。他奇才敏思、锦心秀口,文章刻意求工、天衣无缝。他的童话感人至深、美不胜收,"在英文中找不出能够跟它们相比的童话"。我们不妨打个比喻:如果说安徒生的童话是清澈小溪的话,那么王尔德的童话就是碧绿深潭,凝重深邃、意蕴无穷。取得这样的审美效果,与作家的唯美主义理论密不可分,它不仅影响到童话的形式,而且制约着童话的内容。王尔德不仅以艺术的观点进行创作,追求形式的完美,而且在用艺术的精神探讨生命现象:赞美浇灌美丽的生命之花的涓涓爱流,抨击玷污、毁灭它的恶德败行…  相似文献   

14.
王尔德在《认真的重要性》中针砭时弊,该剧的主题思想与解构主义不谋而合。剧中两位女主人公格翁多琳和塞西丽不畏父母和监护人的阻挠,勇于挑战传统,颠覆了传统的父权制度。她们用知识武装自己,不断地追求女性所应享有的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喜剧性的结局也体现了王尔德对多元化、没有性别等级之分的和谐的家庭关系的追求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杨霓 《学术探索》2013,(6):129-132
王尔德在人生和作品中表现出许多矛盾面具,引人关注。借用韦尔施对现代审美活动的分析可以看到,王尔德把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为艺术而艺术地生活”信条和人生艺术化的“为艺术而成为艺术人”信条当作“为艺术而艺术”唯美理论的注释和扩展,通过塑造矛盾面具,进行多重自我建构,体验丰富的艺术人生,使自己的审美追求达到极致。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王尔德喜剧中的家庭观念 ,并论述了其家庭观念形成的原因与意义。王尔德喜剧中的家庭观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重视家庭 ,竭力维护家庭的稳定 ;二 ,重视女性在家庭中的作用 ,把女性看作家庭稳定、幸福的关键 ,强调女性宽容一切。王尔德喜剧中的家庭观念受到维多利亚时代精神的深远影响 ,也与他自身的生活体验直接相关 ,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认识 ,对现实的准确把握 ,虽然缺乏崇高的理想色彩 ,却有着厚实的生活根基 ,不乏富有启迪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64年,桑塔格的名作《"坎普"札记》发表,"坎普"作为一个流行词,在美国文艺界掀起热潮,但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却并不多见。坎普是一种没有道德功利、没有好坏标准的纯粹审美,作为一种装饰性艺术体现在艺术作品中则表现为重风格忽视内容。而王尔德的一生都在实践唯美主义精神,人们常常将两者的关系视为理所当然,未加以详细探讨,在某种程度上,王尔德的人生、文学创作都是一名真正的坎普者,也正是因此,王尔德为后来的桑塔格找到"坎普",提供了足够的灵感和启发。  相似文献   

18.
王尔德的《莎乐美》是公认的唯美主义名剧。在评论剧中女主人公莎乐美形象时 ,人们往往局限于唯美主义视角 ,把她作为“病态美与追求肉欲的象征”。本文从《莎乐美》在五·四时期受到我国文坛的特别关注这一文化现象入手 ,以女性主义批评为视点 ,论述了莎乐美形象所蕴涵的女性意识 ,探讨了王尔德对女性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论王尔德喜剧的创作心态吴学平在英国戏剧史上,奥斯卡·王尔德(OscarWilde)1854──1900)是一位占有重要地位的剧作家。他的戏剧创作挽回了英国戏剧运动的颓势,给十九世纪后期的英国剧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为肖伯纳、高尔斯华绥的创作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20.
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著名的唯美主义作家代表。他的童话用隐藏在童话外衣下的残酷折射了世间的冷酷和不公。在童话中,他始终贯彻唯关主义理念,对人物景致的刻画美轮美奂,而这唯美的刻画却总是逃脱不了死亡和悲惨的结局。完美的情节和悲惨的结局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这种反差之下读者的心被撕成了碎片;在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中,读者与王尔德的呐喊产生了共鸣,听到了王尔德对于真善美无声的呼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