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9 毫秒
1.
元好问的论诗绝句在清代受到极大的重视,出现了大规模的群体效仿。这些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的仿效之作,丰富了论诗绝句的内容,巩固和发展了其形式,拓展了其生存空间,推动了清人对元好问论诗绝句的接受,促进了元好问论诗绝句的经典化。  相似文献   

2.
论《戏为六绝句》与《论诗三十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最近把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和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加以整理注释,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对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取集解形式。对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则以翁方纲、宗廷辅二家之说为主,而加以笺释。论诗绝句,毕竟是文学批评中一种特殊体裁,它的本身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是韵语,不可能象散文这般的曲折达意,于是常因比较晦涩而引起误解,此其一。又由于篇  相似文献   

3.
元好问诗论的审美观张国荣元好问的诗论,集中地体现在他于金宣宗贞五年(1208)年作的《论诗绝句三十首》(以下简称(论诗》)中,在这组诗中他对自建安以来到宋代的重要诗人都作了比较系统的品评,体现出他独特的诗学观.本文拟就元好问诗论的审美观作些粗浅的阐析...  相似文献   

4.
对于杜甫《戏为六绝句》与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向来歧说纷纭.郭绍虞先生本着"烛微照隅,会通观衢"的研究方法,对二家论诗绝句悉心笺释,认为"清新"与"老成"是理解杜氏论诗的关键而疏凿标准则是得元氏论诗意旨的管钥.以"清新"与"老成"为出发点,则杜甫论诗诗可得而解;以元氏论诗疏凿标准为路径,则遗山论诗30首亦可贯通.  相似文献   

5.
奠定元好问在中国文论史上地位的是他在河南居留期间的论著。元好问主要的文论著作可以说都是这一时期写成的。这些论著体现了元好问文艺思想的主要内涵,研读这些作品对于理解把握元好问的文艺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 元好问在河南居留近20年,创作了大量诗文,也写下了不朽的文论著作。 继杜甫论诗诗《戏为六绝句》后,中国文论史上最著名的论诗诗是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写作时年二十八岁,在三乡(今河南宜阳县)。当时,他结识了不少文友,也有机会研讨创作。  相似文献   

6.
“切切秋虫万古情”辨胡传志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十六曰:“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鉴湖春好无人赋,夹岸桃花锦浪生。”该诗并未明言所评对象,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断言它“当指长吉”,郭绍虞《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小笺》也认为宗氏所说“近是”,但用语谨...  相似文献   

7.
周本淳先生《元好问〈论诗绝句〉非青年之作》(《江海学刊》1989年第4期)认为元好问《论诗绝句》“绝非青年之作”。主要理由有四:(1)“丁丑岁三乡作”之说源于清人施国祁的《元遗山诗集笺注》及所附《年谱》,“今日选这组诗的人,都以施说为依据”;(2)第一首之以“疏凿手”自任,“很难说是青年诗人的‘自信’”,  相似文献   

8.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模仿杜甫《戏为六绝句》,有戏作性质。比较认真规矩的杜甫,以“诗是吾家事”自任,也不时写些此类诗歌,数量不下数十首。在其论诗诗中,也有不少诗歌带有戏作意味,如《解闷十二首》之六即然。所谓戏作主要有自谦与讽刺两种含义,除此之外,应该还有谐趣性、随意性的意思。杜甫之后,其他诗人的论诗诗继承和发展了这种戏作性质。如李商隐《漫成五章》之二,又如李觏《戏题玉台集》,苏轼讽刺唐代徐凝的瀑布诗,题曰《世传徐凝瀑布诗云:一条界破青山色。至为尘陋……》。在论诗诗中,戴复古的《论诗十绝》占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论作家的双重人格王守雪双重人格作为许多作家在心理、行为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早已有人提出,逐渐成为被人们公认的事实。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评潘岳:“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识安仁拜路尘?”恩格斯说歌德:“歌德有时非常伟...  相似文献   

10.
清代论词绝句组诗是一种特殊的词论类型.不少论词绝句组诗系统地评论历代词人,包含着对于词史及相关问题的见解,体现了论者的词史观.从词史的角度看,清人的论词绝句有词通史、唐宋词史、当代词史、地方词史、女性词史等不同内容.论词绝句特别注意在词史上曾经产生重要影响的大词人,如李白、温庭筠、李后主、苏轼、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张炎、元好问、杨慎、朱彝尊等.清人论词绝句通过对个体词人的评论,对词史发展嬗变的关键环节发表自己的看法,体现了对词史演进历程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元好问是金代杰出的诗人,也是最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晚年在《答聪上人书》一文中论及自己的文学道路,自称“学古诗一言半辞传在人口,遂以为专门之业,今四十年矣。见之之多,积之之久,挥毫落笔,自铸伟词,以惊动海内则未能;至于量体裁,审音节,权利病,证真赝,考古今诗人之变,有憨直而无姑息,虽古人复生,未敢多让。”可见他把自己的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相比较时,对于后者的自信和重视程度。元好问的诗学理论,对诗歌传统、诗歌原理、诗歌创作和诗歌批评等诸多问题均有论述,且自成体系。本文仅就其诗歌批评论略陈管见。元好问的…  相似文献   

12.
在十三世纪的中国大地上,继南宋陆游、辛弃疾之后崛起为大诗人的,毫无疑义应推生活于金、元之际的元好问为第一;但如果就文学理论(主要是诗歌理论)而言,则他和南京的严羽大致同时,其建树虽各有不同,而成就差可比肩,宛似双峰竞秀,并峙于南、北。元好问的诗论主要表述在他的代表性著作《论诗三十首》中。它写于三乡(今河南宜阳县西),时在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如果我们对照一下西方文学理论的历史,就可发现它的写成竟早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先驱者但丁的《论俗语》近一个世纪;这便足够表明:我国文学理论的历史确乎是源远流长的。元好问著作中涉及到诗歌理论的还有诗、文多篇。这里不一一列举。它和《论诗三十首》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元好问诗歌理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论诗三十首》理所当然地居于首要地位。因此,我们将以《论诗三十首》为主要部件,适当添用些其它材料,从中勾勒出元好问诗论的大致轮廓来。  相似文献   

13.
发生在汉魏时代的屈赋论争,涉及到刘安、司马迁、班固、王逸、刘勰等文论家、批评家、史学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批评史上颇有地位和影响。它正确评价了屈原及《离骚》的文学功绩和价值,树立了“楚骚”文学传统及经典地位,有利于文学向本体地位的回归,亦有利于对文体分类的认识并促进其发展,动摇了以“经”论诗的惯例,开创了以“诗”论诗的风气。同时,它充分显示出文学批评的成效和作用,引发文学批评的自觉意识的产生。但这场论争表现出的中国传统经学对文学的浓重遮蔽,论争中的中庸色彩过重而无法成就超越、创造、革新的思想氛围等缺憾亦值得重视,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和批评学都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金代诗人元好问《论诗绝句》之二云: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角两雄”,时人每误解其义。郭绍虞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认为:“两雄,谓曹、刘也。”湖南人民出版社的《历代论诗绝句选》也说:“两雄,指曹植和刘桢。”据这些意见,“角两雄”,就是“跟这两位雄杰相斗”了。按,“角两雄”,意谓“两雄相角”。“四海无人角两雄”,就是说,四海之内,没有人能跟曹刘一决  相似文献   

15.
李国德 《阴山学刊》2014,(1):34-36,54
有机整体论诗学一直是西方文学批评史上一股潜在的批评思想,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柯尔律治等批评家的努力下,有机整体论文学批评思想形成一个重要流派,即有机整体论诗学,柯尔律治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使西方文学批评发生了重大转向。  相似文献   

16.
诗至晚唐,几无大家,李商隐仿佛是一枝独秀。李商隐的诗歌创作,想象丰富,设彩繁艳,构思缜密,音韵铿锵,历来以诗风的绮丽香艳著称。李商隐的艳诗,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既有评议时政的托古讽今之作,又有感伤自己平生不遇的咏怀之作。元好问《论诗绝句》说:“诗家总爱西昆好,只恨无人  相似文献   

17.
元遗山生处金季,感慨社稷苍桑之变,写出了忧悲愁思,离黍麦秀的一代史诗,其创作成就,实属“苏、辛以降,殆罕匹俦”。他二十八岁寓居三乡时所作的论诗绝句三十首,以北方人独有的禀质清刚之气,陈吉览今,气魄恢宏,“疏凿”百代,影响甚远。元好问的诗歌理论,继承了我国古典诗论的民族传统,并根据自己所处时代的需要,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创新,使之成为金末诗歌创作的理论依据,对形成金末特有的慷慨悲凉、长歌代哭的诗风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正如元代方回所言:“尚有文才与班马,诗律规随元好问”。但是,我们  相似文献   

18.
由姚奠中主编、李正民增订,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元好问全集》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元好问诗文总集。新增补元好问诗三十首,但其中误收宋诗、明诗各二首。一、误收苏轼诗二首《元好问全集》卷十四据民国二十三年《冠氏县志》卷九补入《送郑户曹赋席上果》:“彼美玉山果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观点认为,李齐贤的词作主要是受元好问和苏轼的影响.今天看来,说李词受苏轼影响是不错的,但说其受到元好问的影响,却找不到切实的证据,而且,即便有元好问的影响在内,这种概括也不全面.李齐贤的词作有多重渊源,有中国的影响,也有本土的因素.中国的影响里除苏轼外,还突出地呈现为李白和赵孟頫的影响;在本土因素中,则有题材的传统取向、本民族词文学创作的经验累积等.  相似文献   

20.
张进  缪菁 《甘肃社会科学》2015,(1):81-84,99
"后批评"是随着文艺研究领域有关"后理论"和"理论之后"问题讨论而逐渐凸显为一个新的理论批评话题的,至今还是一个尚未得到充分论证的术语,但它对文学批评活动的批判反思和批评者自身批评行为的重新定位,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和现实针对性,预示着新世纪文学批评的新趋势。"后批评"是对传统的"文学批评"和后现代以来的"元批评"的批判反思,强化了文学批评的悖论性、述行性和化域批判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